看看内家功夫的核心解释

内家拳每一重拳打出,每一实掌击出,都是尽可能多借助人体其他部位的力量,而不是单单靠着胳膊上的肌肉。拳法讲究架势,每一拳打出,总有步伐,身形相配合,比如常用的弓箭步,马步,每一拳打出,除了胳膊,肩膀的肌肉要参与运动以外,背部,腰胯也要相应扭动做功,而腿部也要用力,最后力量作用在脚上,脚要抓地。换个角度来看,每一拳打出,力量从大地而来,节节贯通,脚、小腿、大腿、腰胯、背部、肩膀、胳膊等各处肌肉均要做功。而防御时,接住对手的拳,不是硬搪,而是相应的后撤,同时借助全身的肌肉,均匀做功,最后外来力量通过躯干作用于大地。就仿佛你的身体是对手与大地之间的一根弹簧一样,一拳打在练家子身上,最终力量被传递到地面,而练家子的身体不过是这个打击力与地面的缓冲而已。

看看内家功夫的核心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和练内家拳的练家子交手,打在他们身上的拳要么仿佛打在陀螺上,吃不住力,力量往往偏转,结果本来力量很大的一拳,反倒成了最大的破绽,给对手创造了机会(这是内家拳的卸力,通过旋转偏转对手的力量),要么仿佛打在了棉花堆里,使不上劲的缘故(就是因为对手的的身体仿佛像一根弹簧,一边接住你的拳,通过躯干将力量作用在大地上,全身所有肌肉均匀用力,消解了你的力量,同时他也完成了压缩蓄劲的过程,当你的拳伸展到极致,或者力量用尽,就是反击的时机)。比如太极拳有一个经典的表演项目,就是太极拳拳手,低弓箭步站好,然后五人,甚至十人,二十人排成一排来推,一般说来是推不动的.

这并不神奇,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不管五人、十人还是二十人来推,所用力量总是柔性的(缓慢用力,而不是爆发力),这些人用力不一,要调整到最大力量需要很长时间。另一个就是,太极拳手摆出低弓箭步,用肩膀受力,这个姿势,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全身肌肉力量,然后力量最终作用于地面。所以在多的人来推,不过是通过太极拳手身体推大地罢了,所以推不动。

当然,拳手借助全身肌肉来作为推力与大地的缓冲,虽然力量很大,但是还是有一定限度,所以当推动的人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只要用根劲卸力,力量就卸走了,造成排列为一排的人用力方向变化,不一致,就纷纷跌倒。再比如形意拳,当一位形意拳手三体式站好,你用大力突然猛推,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向后倒,而是向前趔趄。这就是因为你推他的时候,他躯干与腿部用力,将力量作用地面上,当推的力量突然回收时,由于反作用力,身体反倒向前倒。要想控制全身肌肉同时收缩发力,就必须让全身肌肉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因为全身肌肉同时放松,才能同时收缩发力。一块松,一块紧,是不可能同时收缩发力的,即使力量发出去了,力量也不大。全身肌肉放松是练整劲的基础。这就是内家拳中强调的“大松大散”。

有人说,放松还不容易。说句老实话,你要想把全身肌肉放松,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你越想松肌肉就越紧。肌肉放松必须是在潜意识中才能松。但是光是“松”还不行,因为打斗中,你还要控制身形、蓄劲,都要作出相应的动作。所以做到“大松大散”的同时,还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有些练家子作了一个比喻,松的是肌肉,但是筋和骨架子不能散,练成了“形散而神不散”就好像肉挂在了筋骨构成的架子上一样。许多内家拳法中,都有让全身肌肉放松的练习方法。比如说站桩,静功都是为了练“松”。而有些拳法使用类似于“禅”的方法来练“松”,让精神达到一个无思无想的玄妙的,快乐的境界来放松身体。而光是能进入到这一层次是不行的,要想实战中发挥整劲的威力,必须无时无刻不松,即使在打斗中,生命危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大松大散”,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家功夫实战高手很少的缘故。不经过大量实战训练是很难在实战中发挥内家功夫的威力的。

看看内家功夫的核心解释


而根劲则是躯干与脚借助地面的力量。传统内家功夫训练根劲的办法有“压顶”,徒弟马步站好,双手交叠举过头顶,掌心向上。师傅通过向下按压徒弟手掌,根据徒弟手上力度大小,师傅提醒“软了”“硬了”。让徒弟体会根劲的奥妙。但是,这只是一种让徒弟加快理解根劲的办法,只能算作刚入门而已,即使理解了根劲,要想灵活利用根劲到格斗当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根劲由于是靠着躯干的力量来增强攻击得力道。但是,限制也很大。

力量大,统一调动肌肉收缩舒展还是不够,还必须速度快,在一刹那间,将力量放出去,才能给人造成严重的伤害。在现代拳击理论中,叫做爆发力。比如练健美属于有氧运动,缓慢做功,一般说来,练健美的体形很好看,但是缺乏足够的爆发力,不过抗击打能力很强。而最难练的一块肌肉当属腹肌,而腹肌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腰承上启下,根劲整劲的发力源均在此,腰练活了,腹肌有了足够的爆发力,才能使全身劲力圆转如意,混为一体。练不成腹肌的爆发力,内家功夫很难大成。而在有的拳法中,将腹肌爆发力称为丹田力,少林拳有“千金难买一战抖”,说的就是要练成腹肌爆发力非常困难的。现在还没有比较有效的练习办法。太极拳中的起手式,外行看来没什么,实际上这个起手式个人认为是最难练的。

因为,这个起手式真正的意图是,力从地面升起,节节贯通,利用丹田力将双臂弹起,双臂与肩膀是处于“松”的状态下。可能大家一直有所疑问,格斗中应该只有快才能站得上风。太极拳慢腾腾的,怎么能够取胜?实际上,真正可以用于打斗的太极拳打起来并不慢,而是有快又慢。太极拳套路是从实战中总结的最常用的招式。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各种蓄劲发力方式。一套拳打完了,全身上下,该锻炼的地方也都锻炼到了。

而现代有些人不理解,把武术套路这种锻炼方式变为目的。武术套路不追求功力的积累锻炼,而是追求动作的“高、难”,而外行则是喜欢看摔,看腾空飞踢等炫目动作。如果那样的话,个人认为不如去看体操更能赏心悦目。


而寸劲也是爆发力的一种,所谓寸劲,就是指发力的距离非常的短,按照现代拳击泰拳等格斗理论,拳要想获得足够的速度与力量,必须要有一个用于加速的距离。但是在中国传统内家功夫中,当爆发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可发出足够的速度与力量,这就是寸劲。甚至达到手贴住目标,只要一抖,就可将人“放”出。然而,寸劲有姿势的限制,虽然爆发力练到一定程度,可以在任何姿势下发出寸劲(比如手臂伸直的状态),但是在特定的姿势下发出的力量确是不一样的。在特定的姿势下可以借到更多的劲力,使更多的肌肉参与到蓄劲发力的过程中。


由于全身肌肉的在刹那间统一发出巨大的力量,虽然力量很大,可以将一个成年人轻松“放”四五米远。所以,中国内家功夫虽然威力巨大,但每一个实招往往孤立的。而且发力的范围距离有限。而不像拳击组合拳那样进行连续的不断的进攻。但是,在实战中,不会平白无故的给你发力机会,而且需要面对敌人的进攻。所以,纯粹的内家功夫往往是以防御为根本,先立于不败之地,在敌人进攻中找出破绽,加以反击。

这样的难度很大,练习内家拳的拳手,往往体格较为单薄,这更为防御造成了困难。所以内家拳必须学会卸力、引力。以瓦解敌人攻势。但是卸力、引力必须学会如何“听力”,只有“听”到了力,把握到了力的大小走向,才可发力。但是,不经过大量实战训练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太极拳就发展了推手这一练习方式。

看看内家功夫的核心解释

有一些内家拳法中还是有连续进攻的方法的。比如弹簧劲,左右两只胳膊交替出击,就是以腰为轴心,不断的利用腰劲扭动,在上半身形成整劲出拳,利用双脚踩位的过程来平衡上肢出击产生的力矩。当一拳击出,另一拳后撤完成了蓄劲过程,如此反复,就好像拨浪鼓一样,一转动小鼓的底下的把手,小鼓两侧的绳子就左右旋起。这样就形成了反复连续打击的态势。虽然拳借不到腿部力量,但是借助腰劲快速出击,威力也很可观。反观现代拳击也有类似理论,可谓是殊出同归。

而鞭劲,则是当肩背肌肉,上臂肌肉爆发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将拳头胳膊,像鞭子一样甩出去攻击敌人。这样的所发出劲力速度快,力量大,回撤快。而且在末节有杀伤巨大的“抖弹力”。而腿也有类似踢法,比如说鞭腿,就是以支撑腿为轴,提膝、摆胯、出腿,将小腿“甩出”。这种攻击方式是将肢体当作武器来攻击对手。实际上,这种劲力无所谓内外家,实际上,只要有了足够的爆发力,都可打出鞭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