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故事丨張立祥的“退”與“守”

“根據目前的發展態勢,再過一兩年賬就基本上還清了。”儘管略顯疲憊,但說這話時,58歲的張立祥臉上寫滿了堅毅和自信。

張立祥是湘潭縣楊嘉橋鎮柳湖村一名普通村民,十里八鄉認識他的人無不被他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故事所感動。

意外受傷

張立祥共有兄弟姐妹六個,他排行第三。那時家裡的條件很苦,他初中畢業後便失去了升學的機會,小小年紀不得不與大人一道出集體工,每天只能掙三四個工分,工值只有毛把錢。

辛苦一天只能掙到一毛錢,張立祥的心裡很是不甘。

在通過一番思考並徵得父母同意後,張立祥在當時的雁坪工程隊謀得了一份做小工的差事,那一年他18歲。

在工地幹小工是很苦的,但每天有5個工分,工地還管飯,張立祥比較滿足。他心裡還盤算著,在工地拜個師傅,學門手藝,將來做個令人羨慕的手藝人。

正當張立祥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時候,不幸降臨到他的頭上。一天,他在施工過程中不慎從腳手架上跌落,腰椎受到損傷,從此不能再幹重活。

受傷後的張立祥無法在工地上幹活,只得回到家裡另謀出路。

見張立祥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生產隊便安排他當了一名護林員,在巡林的時候順帶為隊上放牛。

與養殖結緣

1982年左右,湘潭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此時已結婚生子的張立祥在種好責任田的同時,也和當時很多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外出打工掙錢。沒有一技之長,張立祥只好來到一家磚廠打工。

擔磚坯、裝窯,一天下來可以掙八九元錢,這在當時是很誘人的高收入了,但受過傷的張立祥卻無法承擔這份工作。在工地上沒幹幾天,錢沒掙到,反而加重了傷病,張立祥只得忍痛退出。

工地幹不了,生活還得繼續,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張立祥選擇了養鴨這一行當。

當時張立祥選擇的品種是本地少見的白鴨,規模也不大,只有不到兩百羽。因為當時養鴨的人很少,根本不愁銷路,價格也不錯,養鴨的收入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可後來養鴨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被攤薄再攤薄,最後變得幾乎無利可圖,張立祥明智地選擇了退出。

投身商海

退出養殖行業後,張立祥將目光投向了民營商業領域。

1989年,恰逢石潭鎮的藥材市場剛剛興起,張立祥找親友借了本錢,在石潭開了一家中藥材批發部,那幾年市場很紅火,張立祥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3年,湘潭國藥城在砂子嶺建成並投入使用,張立祥將批發部搬到了砂子嶺交由妻子打理,自己則進入了一家叫做“聚源貿易有限公司”的企業擔任副經理,後來又擔任過一家醫藥公司的廠方銷售代表。

在醫藥市場摸爬滾打10來年,張立祥家裡建起了樓房,還買了摩托車和汽車。到2000年左右,醫藥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並進入兼併階段,本小利小的張立祥除保留一家藥店由妻子經營外,再一次選擇了退出。

重回養殖業

退出醫藥行業後,到底幹那個行當好,當時張立祥心裡並沒有主意。

“生豬市場行情好,你不如干回你的養殖老本行。”有朋友建議說。

聽從了朋友的建議,2004年,張立祥租下峽山口水泥廠閒置的廠房當起了“豬司令”。

剛開始養豬時,生豬市場的行情一直不錯,張立祥也賺了一些錢。但從2005年開始,生豬市場連續低迷,到2007年,他不僅將前幾年賺的錢貼了進去,還虧損了50多萬元,市場這隻無形的之手再次將張立祥打回原形。

認輸認命不是張立祥的性格,經過兩年多的修整和準備,張立祥再次涉足養殖行業。

這次他選擇的是養殖法國琅德鵝(長相酷似大雁,故又有人稱之為天鵝)。張立祥租下了位於河口的紅旗水庫,註冊了一家叫做“湖南青山綠水特種養殖公司”的企業,同時還成立了“湘潭縣大雁養殖技術協會”。

在運作模式上則採用協會(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自繁自養和農戶分散飼養相結合,公司則負責向農戶提供鵝苗和技術並負責回購商品鵝。

那幾年公司運作得還不錯,張立祥也成了我市有名的養鵝專家。

2015年,由於禽流感張立祥再次遭遇沉重打擊,負下了鉅額債務,他將自己反鎖在家裡,整整半年沒有出過門。

東山再起

沉重的打擊,鉅額的債務,能否東山再起,不要說人們心存疑慮,面對不斷上門的債主,張立祥心裡也沒有了底氣。

“張哥,你不能這樣下去,否則一切就真的完了,你有技術,我出資金,我們一起幹怎麼樣?”多年的合作伙伴李成林找上門來。

有市場、有技術,缺的就是啟動資金,有了李成林的加盟,從不服輸的張立祥滿血復活。

選擇場地、建設基地,進種苗,很快,湘潭翔鴻養鵝專業合作社於2015年底掛牌成立。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現存欄種鵝近4000套,年產種蛋20萬枚,繁育鵝苗13萬餘羽,年獲利在300萬元左右。

再次創業成功,永還言敗的張立祥對前景更加充滿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