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移民與貴州

江西移民與貴州

江西移民與貴州




一、江西人口的三次大遷徙

在漢代之前,江西人口並不稠密,至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總數也不過37萬,列全國第十七位,由於戰亂等種種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移,並隨著江西經濟的發展,江西人口迅速上升,到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人口上升到1400萬,超過當時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五省總和,列全國第一,江西出現了地狹人稠的局面。古代人口,90%是農民。缺田少地的農村人口為謀求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不得不踏上遷徙的征途。

據江西教育學院年逾九旬的章文煥教授研究認為,明清兩朝,江西省有過三次人口大遷徙。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發生在明代初期,即所謂“江西填湖廣”。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后,不斷進兵湖廣和雲貴,都以江西為基地,軍需給養任務繁重。而且稅務名目繁多,如戶口、起色(本色)、折色、存留、額辦、歲辦、歲派、雜辦等五花八門,還有派夫、派銀、派物等差役,百姓難以承受。而為了招攬移民耕墾,朱元璋在兩湖地區實行放寬賦稅的政策,故許許多多江西農民紛至沓來。

江西第二次農民大遷徙,發生在明代中期,又曰“流民進雲貴”,其原因起於豪富佔田。有錢有勢的大戶們巧取豪奪,佔田佔地,並弄虛作假轉嫁差役於農民。嘉靖八年贛南巡撫周用上奏朝廷,列舉了豪門向農民轉嫁田賦的花樣有十餘種。官府與豪門勾結,致使農民走投無路,上山為匪者有之,加入農民暴動者有之,而大多數破產農民則背井離鄉去尋找生路。湖廣平原落戶已很困難,不少流民只有遠走雲貴高原和湘鄂西部山區。據葛劍雄編《中國移民史》,江西在雲南民籍軍籍移民有70多萬,其中軍籍25萬,流民近30萬。拿當時全國人口基數來算,這一數據己很可觀。

江西第三次農民大遷徙,發生在明末清初。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以及張獻忠稱帝、吳三桂反清,戰爭不斷,致使四川人口大減,田園荒蕪。康熙年間,四川巡撫張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提議遷移湖廣民眾來川。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其他省民在川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入籍考試”,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相對輕得多的租稅,吸引在江西山區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贛人展開了以四川為目標的一次新的人口遷徙。

在故鄉失去耕地或耕地很少的江西農民來到這些人稀地廣的地方,開墾土地,繁衍生息,他們將先進的耕作技術帶到這裡。明末清初,江西奉新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裡總結的工農業生產經驗也通過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帶到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二、多種形式的軍政移民

黔史上最早的一次官方移民發生在漢代,大規模的軍事移民是在明初由朱元璋發動的。明王朝建立後,敵對勢力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東北的納哈出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仍繼續使用元朝年號,各稱雄一隅。朱元璋分析當時的戰略態勢,認為雲南距蒙古極遠,決定先重兵取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左右副將軍,揮師三十萬直指雲貴,次年將雲南平定。這一軍事行動史稱“太祖平滇”,又稱“調北征南”。朱元璋義子沐英受命率萬餘官兵留守,其餘部隊在皇旨“就地屯田養兵,家屬隨後遂焉”的帝令下,分散於黔中廣大地區,軍士們在這裡築隴構圩,開荒闢地。據估算,明代先後進入貴州的官兵,總數為213108名。這些軍人亦軍亦民,為明王朝建立起了西部戰略後方,從而也為當今貴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屯堡文化遺產。

參加平滇戰役的官兵,江西籍的佔有很大比例,從戰後立功受賞者數量可估計。《明太祖實錄》中記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以白金錠賜江西等處軍士戌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賞江西袁州等衛隊從徵雲南官軍鈔四萬九千錠。據清愛必傑《黔南職方紀略·土司》記載,貴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佔絕大多數,大都是洪武年間“有功”的軍官。可以肯定,軍屯中,有不少軍士來自江西。

在許許多多當代貴州人的家譜中,關於其祖先從江西隨軍來黔的記載不計其數。安順市西秀區舊州詹家屯曾氏族譜記:“曾鞏後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豐,至明朝初年,任徵遠將軍之職,率師來黔,鎮居安順府”。

《貴州黃平王家牌王氏宗譜》記載,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於明洪武年間隨父由江西來到黃平舊州,王倒犁與苗寨女潘“阿扁”結為連理。王朝文老省長就是王家牌族人。

貴陽市花溪區鎮山村有“班李不能成親”的祖訓。該村先祖李仁宇將軍於明代中期,從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受命入黔。李夫人因水土不合染病去世,將軍與布依女班氏結緣入住鎮山,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隨父姓,次子則姓班,而今己傳17代。

畢節撒拉溪路氏,先祖從江西隨軍入黔,路元升於清雍正中歲貢後,其子孫中出三位進士。

和軍屯同時出現的還有商屯、民屯,這些屯堡中,也來了不少江西人。除屯堡人外,到貴州來的贛籍官員也有不少,其中一些官員還建樹頗豐,受到百姓的愛戴與紀念。

江西泰和人郭子章,字相奎,號青螺,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進士。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平播”失利,三千官兵無一生還,被免職。朝廷副都御史郭子章受命巡撫貴州,重組軍隊,於1600年六月破海龍屯,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的叛亂。郭子章在省內擴建城池,疏通航道,撫卹災民,興辦社學,獎撥士類,記述文物,題辭纂書。治黔十年,政績卓異。為了保證朝廷給貴州學子的優惠政策不讓外省人侵佔,郭子章還積極清理“冒籍”,主張以蒙童入學開始即建立學生檔案,從而保證了貴州人才的培養成長。至萬曆三十五年(1607),郭子章九次上疏,陳情終養得準,晉為兵部尚書。離開貴州後,黔人為其建生祠七所。清代田雯在《黔書》中評價道“黔之名宦,明青螺為之冠”。

江西吉水人鄒元標,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進士,暫任刑部觀政候職待命時,因冒犯首輔大人張居正被脫去官服,廷杖八十後充軍都勻衛。鄒元標到都勻後,在“鶴樓書院”旁搭一茅舍棲身,興教育,辦學堂,使黔南講學之風蔚然,致英才輩出。後人評價,從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三百餘年間,都勻人士在科考場上湧現二十二名進士,其中還有狀元夏同和。追溯淵源,無不與當年鄒元標這個黔南文化傳播者有著關係。

古驛道時代的貴州,交通閉塞,有道是“天高皇帝遠”,故它又成為逃難者的避難之所,據說明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奪權後逃到了這裡,貴陽金陽新區有個東林寺,說建寺廟的東旭和尚是被奸臣魏忠賢追殺的東林黨人。

在貴州黔東南清水江畔,有座名為“遠口”的古鎮,鎮上的吳氏宗祠巍然屹立於江邊,經歷過數百年的風雨。吳氏宗祠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家庭幾經曲折,落籍苗疆的故事。吳氏先祖吳盛,江西吉安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奸臣賈似道依仗皇親國戚的特殊關係,肆意橫行。吳盛心懷不滿,辭官返贛。為避奸臣加害,又攜妻兒西遷,經湖南入苗疆,在遠口安家。至今,吳盛的後人己煌煌三十餘萬。

江西有重教育的傳統,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前期,江西學子經科舉出仕為宦者之多在全國難出其右,僅建文至成化年間的38個宰輔中,江西籍的就有12人。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祖籍地吉安府曾有過“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盛況。移居貴州的贛籍後裔通詩書,懂文墨者甚多,還出現過不少頗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由貴陽青巖鎮騎龍村出仕的周起渭,字漁璜,康熙三十二年進士,官曆翰林院檢討、侍講、侍讀學士,薦升詹事府詹事,浙江主考,提督直隸學政等職,是《康熙字典》和《貴州通志》編纂者之一。其先祖周朝聘,來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大魚塘村,入黔後曾任白納長官司長官。同屬周家後人的周鍾瑄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赴臺灣任知縣,深受百姓擁戴,當地土民為他塑像,立生祠。祖籍南昌的趙國澍,清咸豐時任貴陽府青巖團務總理,在“青巖教案”中處斬了王爾馬大等四名洋教徒,其子三名考取進士,且趙以炯獲丙戌科舉第一名,成為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還有官至布政使,創辦“草庭書院”的周瑛;父子兩代進士的徐穆、徐如澎;著名教育家艾茂;一門三兄弟進士的陳燦、陳田、陳馨,陳燦在中英會勘滇緬邊界時,力拒暴強,保全邊境土地一千幾百裡,系“有大功於國家的人”;追隨孫中山,為革命奔走的楊兆麟;丁寶楨的侄女婿,官至巡撫大人,歷經太平天國直到國共內戰重大事件,享壽91歲的陳夔龍等。

三、根深葉茂的“江右商幫”

江西,顧名思義,長江之西。據魏禧所著的《目錄、雜說》上曰:“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又被稱為“江右”,江西商人則被稱為“江右商幫”。“江右商幫”馳騁商界五百年,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商幫之一。而貴州又是“江右商幫”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當明初軍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商屯也迅速發展起來。棄軍從商、棄農從商、以及移民中的手工業者,形成了一支支以地域相區別,以鄉情為紐帶的商幫隊伍。由經營油業、藥業、酒業、布匹、文具等商人組成的江右商幫可謂人多勢眾,生意興隆。

據《貴陽掌故》一書介紹,“現貴陽的主要商業區大十字至噴水池一帶當時也是商業中心,西面不當曬的房產幾乎全為江西會館所有。現紫林庵至威西門一線則全部是江西會館的田地產。江西豐城人幾乎壟斷了整個貴陽的油業”。在今貴陽城北上合群路和環城北路交匯處有條道路名“江西村路”,該路段上有所小學名“江西村小學”,據“老貴陽”說,這裡以前集聚了許多江西籍住戶。有關史料記載,現今的貴陽四中是前“豫章中學”。崇尚“賈德”的贛籍商人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在夜郎故地書寫了一部又一部商界傳奇。

華聯輝,原籍江西臨川,清咸豐乙亥科舉人,始祖於康熙年間來貴州經商,定居遵義團溪,先輩販鹽致富。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改革鹽政時,華被聘鹽法道總文案,其弟華國英任四川官鹽總辦。華氏兄弟在仁懷茅臺開設“永隆裕”鹽號,在貴陽開設“永發祥”鹽號,為貴州省首屈一指的鹽商。遷居貴陽後,華母念及幼年曾嘗過茅臺酒,為酬母願,也由於社交需要,華聯輝在茅臺鎮上買得一燒坊,設“成裕燒坊”後改名“成義燒坊”進行釀造。“成義燒坊”系1915年向巴拿馬博覽會送酒的燒坊之一。

仁懷的中樞、茅臺一帶流傳一個故事,清嘉慶年間,祖籍江西吉安名叫王振發的年輕人被張姓客棧老闆收為夥計,王振發娶張家獨生女為妻,後創立“王天和鹽號”經營鹽業成一方鉅富。王家為宴請客商和親友,在赤水河附近建了酒坊——“天和號燒坊”,相繼改為“榮太和燒坊”和“榮和燒坊”。由王振發後人王立夫及合夥人王少章經營的“榮和燒坊”為向巴拿馬博覽會送酒的另一家燒坊。

華、王兩家都統一用“茅臺造酒公司”名義送出參展酒,最後,在白酒系列一舉奪魁,金獎榮譽歸“華茅”還是“王茅”,引發了一場官司。在難解難分之際,省長劉顯世親自斷案,下達“貴州省長公署指令”指出“兩戶俱系曾經得獎之人,嗣後該兩戶售貨仿單、商標,均可模印獎品,以增榮譽,不必專以收執為貴也”。

江西吉安郎中廖品武,清康熙年間遷到遵義板橋。是時,大婁山腳下瘴氣盛行,百姓缺醫少藥。廖一面行醫,一面採集當地的中藥材,根據祖傳秘方潛心研製出一種丹藥,取名為“化風丹”。這種藥丸對四時偏癱、中風、癲癇等有特效,傳至二、三代,己是名聲遠揚。在不斷的醫療實踐中,廖氏化風丹組方配製更加精到,療效進一步提高,因而美譽遠達雲、貴、川、黔、滇、桂各地。清雍正年間,川籍名醫張覺人被聘為皇室御醫,聞及廖氏家族有奇方,經仔細研究,並親睹用此方治病救人,認為確實是一奇方,故將此方舉薦朝廷。張覺人將此藥送給幾位偏癱在床10多載的老臣服用,不到十日,老臣的腳有了知覺,二月餘,竟然行走上朝,雍正皇帝見狀非常震驚,親賜“奇藥”二字。

去年在一次聚會上,筆者偶然遇上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原貴州山地農機研究所長傅延德,方知傅延德的父親傅北萍(1906-2008)老人,原是經營油業的江右商!

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傅北萍的祖父江西南昌人傅國華在貴陽創辦了“傅恆鎰油號。”他的父親傅炳南繼承家業,陸續擴大規模,並堅守“公平交易,童叟勿欺”的經營理念,使其成為貴陽遠近聞名的兩大油號之一,傅家油號長期設在貴陽民生路。另一油號為“杜錦源油號”,經理是杜弼臣,江西豐城人,油號設在當時的南京街。1951年兩家油號合營,開設“貴陽大新油脂公司”,傅北萍任董事長,杜弼臣任總經理。傅北萍曾是貴陽市人大1—9屆人大代表,並在全國、省、市工商聯任過職。

貴州桐梓金氏族譜上這樣記錄,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兵戈亂擾,金大富又名金中富,其弟金大貴與傅、李、劉、黃、簡、嚴、潘共八姓九人從江西豐城羅塘由巫峽、歷豐都、秦陽入播,見播州青山綠水無世亂,決定安居長守,他們癖嗜陶朱術,從此經營硃砂、中藥材開闢入黔商道。他們持長矛大刀分時分段趕馬幫,穿越在貴州的崇山峻嶺中。據金氏後人金傳學說,當時入黔九人的後裔分佈於貴州省乃至西南各地,金氏先祖還作有采茶歌傳世。

黔北地區有一黃姓分支,於明嘉靖(公元1521年)從江西泰和縣餘家塘經西蜀,入播州。先祖曾召21子告誡:“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土,兒應志在四方”,將家財分為21份,揮淚告別,留詩一首:“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身居處境猶吾境,久住他鄉即故鄉。朝夕不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同保佑,三七兒孫總熾昌”。

四、江西移民的標誌性建築——萬壽宮

地處貴州東部的鎮遠縣歷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這裡設元陽縣後,歷代王朝先後設置縣、州、府、道於此,從元代至1958年的近700年間,這裡一直為府州所在地,鎮遠是江西移民經湘入黔的重要門戶。氵舞陽河如緞帶一般從城中飄然而過,河邊一組高大的建築背山面水而立。中間的山門門楣上方豎書著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萬壽宮。鎮上老幼皆知,這是江西人修的!

江西民間祀奉先哲許遜的祠廟萬壽宮,始建於東晉。晉代著名道家人物許遜,又稱許真君,祖籍河南,生於南昌,曾任蜀郡旌陽(今四川德陽縣)令。他居官清廉,為民興利除害。辭官迴歸故里後,在新建縣西山修身煉丹。許遜精於醫道,治病救人,藥到病除,故蜚聲遠近。傳說,當洪水危害江南時,他帶領弟子懲巫治蛟,並以鐵柱鎖蛟,被百姓號為“江西福主”,因此在西山建廟,奉為神明。江西境內,萬壽宮相繼興建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萬壽宮也隨著江西移民,到了全國各地,並遠及海外。

所有的“萬壽宮”皆由江西商人投資興建,其功能具有會館性質,故又被稱作“江西會館”。如位於貴陽市太平路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實際上是保護江西籍商人的共同利益,解決同鄉生活、生意上的困難、團結旅築同鄉的一個團體。會館規定,凡要求加入會館的人先要“上會”,即向會館捐贈錢財,捐錢最多的士紳、商賈最有可能成為會館的掌權人。江西會館按入會人員的原籍分為六個府(南昌、豐城、臨江、撫州、瑞昌、吉安),六個府中,數南昌府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實力也最雄厚。會館的管理採用輪值制,每府經營一年,各府每年推舉一屆總領,即總負責人,下設“當年”(副總領)負責具體工作,每年春節會館負責人進行交接。正副總領都沒有薪金,只享有節日禮品。大府小府一視同仁,輪流執掌,平等公開,相處和睦,故而會館真正成了江西人的共同家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江西會館發展為貴陽周邊最具有實力的會館之一。江西會館的館產很多,大體由六府府產、會館公共會產、廟產、學產組成,包括房產、田地產帶來的經濟收益。

府產中房產一般以最優惠價租給困難同鄉,會館公產及收益主要用於公共活動,廟產主要用於宮內道人的生活和祭祀開支,學產用於興辦學校,每年農曆8月15日真君會以及春節,新舊總領交接儀式都很隆重。平時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也都會有些小集會。

館內有舊聯雲“此地好論文,何須牛渚雲開,馬當風送;主人原是客,領略鳶飛化境,魚躍天機”,“君自故鄉來,畫棟珠簾,可見閣中帝子?我逢良宴會,賦詩作序,深慚江上才人”。清末民初劉韞良為大殿題聯一副:“石函妙闡玄機,我亦鄉人,諒仙訣不難暗付;鐵柱雄標偉績,世多醜類,惜神功尚未全誅。”

像這樣的萬壽宮(江西會館)在貴陽有數座,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座在古鎮青巖。《貴州通史》引用史料曰:“從全省來看,江西會館最為普遍,譬如遵義府一州四縣均有萬壽宮,僅綏陽一縣就有七座。安順府城內,舊州及壩陽都有萬壽宮,新設的‘苗疆六廳’如臺拱(今臺江)、清江(今劍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萬壽宮”。據《萬壽宮》一書作者章文煥統計,在貴州省有一百幾十座,在全國有一千幾百座萬壽宮。

移民是人類遷徙的必然現象,正如古猿從樹上到樹下,智人從山地到平原。進入文明時代的人類因經濟、政治、軍事、商務等種種原因在地球板塊上無休止地遷徙著。

在這遠離故土的地方,只要有人叫聲“老表”,會有好多個人與你共鳴。這是數百年遷徙編織起來的情結,這是江西紅土地和貴州高原的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