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耕耘结硕果,余热生辉夕阳红——记武乡县人民政府宾馆原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武承周

武承周(曾用名武成周),男,1943年6月出生于武乡县大有乡枣烟村,高中文化,中共党员。2003年从武乡县人民政府宾馆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2014年至今,义务担任武乡县老干局《武乡老年通讯》的主编。2018年1月起,担任武乡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工作)一职。

一、挖掘红色文化 弘扬太行精神

武承周同志退而不休,积极投身武乡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2009年,武乡县成立了“三晋文化研究会”,武承周同志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武乡地名文化研究组”组长。十年来他积极主动投入八路军文化系列丛书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撰工作,还参与编撰了《游击队长魏名扬传奇》、《抗日烈士武三林小传》、《抗战精华遍武乡》、《太行奶娘》等红色书籍,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多家媒体和影视制作中心的关注。《山西老年》、《山西文史》月刊、《上党晚报》、《红色太行》、《武乡报》、《家乡之音》、《武乡文化研究》、《红星杨》等书刊经常有他的作品刊登。

武承周同志不仅从事文字撰写工作,他还身体力行投入到红色文化的“挖掘”之中。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于2014年6月-8月受县民政局邀请,义务参与了67通烈士碑文的编撰与审核工作。并随同县民政局负责同志及省、市电视台记者,顶烈日、冒酷暑先后深入到洪水镇左会村、韩北乡固村、丰州镇曹村等多地寻找、确认八路军烈士遗骨138具,为第一批八路军零散烈士遗骨顺利安置工作献出了一份力量。

2015年8月28日,武承周作为烈士子女代表,参加了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举行的零散烈士遗骨集中安葬仪式,并接受了省、市、县电视台记者的现场采访。之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会及时写成通讯报道在多家媒体发表,为武乡人民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太行精神增添了一笔重彩。同年7-8月份还参加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武乡拍摄专题抗战纪实片《八路军在武乡》六集电视剧。该电视剧在央视10台播出后反响很大。

二、传承文化笔耕不辍 编志撰史老有所为

在挖掘武乡八路军红色文化的同时,武承周同志还积极主动探寻武乡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几年来他主编出版了《武乡新华书店志》、《武乡旅游纪事》、枣烟村《武氏家族大谱》、《王氏族谱》、《枣烟村志》及个人自传《凡人轶事》、本人晚年文集《晚稻》等史志书籍。字数达150万之多。他还参与了《武乡千古一帝——石勒》的采编工作。多次深入石勒故地及石勒活动过的地方,踏荒野、进坟墓、找碑刻、访故事……最终促成央视科教频道《科学与探索》节目组前来武乡拍摄了上下两集关于石勒的电视纪录片《暗道疑踪》,播放后引起我国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极大地提高了武乡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武承周同志正在集中精力审编自己主编的《武乡地名故事》和《武乡士绅传略》两部巨著,《武乡地名故事》目前已经出版,《太行奶娘》已打印完稿。

三、热情关心下一代 认真做好传帮带

书写人文历史不忘社会公益。刚退休不久,武承周同志就被县关工委聘请为“五老讲用团”成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多年来他与“五老讲用团”其他老同志运用多种形式,多次深入到武乡中学、武乡二中、三中、四中、太行小学等中小学校进行走访调研,为青少年讲抗战故事,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他不断探索新时代青少年思想观念,针对一些未成年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旷课、沉迷网络等的不良社会风气,发表了《关于网吧问题引发的思考》专题报告,受到市、县关工委的好评与重视。一直以来他为武乡县青少年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0年他被中共武乡县委、县政府授予“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颁发了荣誉证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武承周同志退休十多年来,以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抗日烈士后代的应有作为,继续笔耕不断、奉献光和热,担任武乡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近一年时间,不仅按时保质出版了《武乡文化研究》这本季刊,还亲自下乡调查走访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武乡老区的20位“太行奶娘”的动人故事,并计划编成专著,在全国发行。为弘扬太行精神,铸牢民族之魂,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武承周同志的表现得到武乡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重视,2017年,在县委老干部局的推荐下,他被评为山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获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委老干部局及山西省人事厅三部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他的先进事迹被收集在中共长治市委老干部局编撰的《老干部工作楷模》一书之中,还拍成专题片,在长治电视台2频道播放。

武承周同志面对荣誉谦虚谨慎,不忘初心,戒骄戒躁,勇挑重担,继续努力。目前,他正在致力于收集编纂《武乡英烈谱》一书,决心为弘扬太行精神,繁荣武乡革命老区的文化,助推武乡旅游事业发展,老区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