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變“百姓富” 郫都探尋新出路

郫都區,地處成都上風上水,是全市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地、都江堰精華灌區核心區、川西林盤的重要保護區,生態價值優勢明顯。同時,郫都也是成都“西控”區域,產業准入的門檻極高。生態美是必須的,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讓百姓富,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在這裡找到生動的實踐註腳。幾年來,我們在發展中始終堅持“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逐漸找到了一條有效的生態價值轉換之“道”。

“生態美”變“百姓富” 郫都探尋新出路

戰旗村

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第一政績”

“生態美”變“百姓富” 郫都探尋新出路

生態環境提升人居品質

奔騰咆哮的岷江水,自都江堰魚嘴分流後,有一部分靜靜灑向成都平原。與都江堰接壤的郫都,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擁有“金溫江、銀郫縣”的美名。

進入當代,隨著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原本就距離老城區不遠的郫都區,逐漸成為成都市最年輕的中心城區之一,良好的生態本底疊加交通區位優勢,產業發展、經濟騰飛指日可待。前些年,也確曾引入了一些建材企業,為經濟指標貢獻不小。

但是,郫都區並沒有在這條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上走得太遠,而是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劃定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等四大功能區,規劃引導區域人口素質結構、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生活配套等更加合理,牢牢守住了高質量發展的底線。

郫都區安靖鎮是“爛木料”加工企業聚集的主要場地之一,聚集企業多達千餘家,有的的企業盤踞十餘年。2017年,在區委、區政府統一指揮下,安靖鎮、村幹部入村、入院、入戶動員宣講,要求村社幹部帶頭、黨員帶頭拆除“爛木料”等無證無照企業,形成“全民管、齊動手”的態勢,短短三個月時間,取締關閉1168家企業,騰退土地1844畝。

犀浦街道西南石材城外的石材加工作坊曾經讓當地群眾苦不堪言。2017年,郫都區鐵腕整治,重拳出擊,全面啟動西南石材城片區綜合整治行動,400餘家石材作坊全部搬離。郫都區始終堅持築牢生態屏障與發展綠色產業並行發力,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對全區內木製品、石材加工、塑料製品、危險化學品、交通行業等無證無照小作坊及不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企業進行關停轉,用汙染企業的關停取締換來生態環境的長久發展和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賞景的宜居生活。

作為全市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地,保護生態必須剛性、再剛性。郫都堅決落實飲用水源保護條例,搬遷一二級保護區內1002戶農戶,關閉3家農家樂和77家企業。嚴格落實 “河長制”,建立“河長+河道警長+網格巡查員”管理體系,常態開展水源保護區巡察,建成自來水六廠、七廠飲用水源數字化監控平臺,確保水質持續100%達標。

唐元街道臨石村黨員和婦女還自發組建了水源地黨員護水隊、巾幗護水隊,帶動50多個村民成為志願者,積極開展巡察護水行動。慕名而來的遊客們,紛紛為村民們自發的護水行動點贊,一些外國志願者也來參觀、交流,分享生態治理經驗。

恢復了良好的生態本底,農耕文明就有了復甦的土壤。遵循“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思路,郫都區推動全域景區建設,啟動川西林盤修復和申遺,共梳理林盤8700餘個,創建A級景區10個,建設各類主題生態綠道334公里,形成了串聯園區、特色鎮、川西林盤的綠道網絡體系,豐富了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把深化土地改革作為“第一動力”

“生態美”變“百姓富” 郫都探尋新出路

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錘” 第5季·香境商業綜合體

成都平原從來不乏改革的首創精神。在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過程中,郫都區成為“三塊地”改革(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國試點,推動自然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打通生態價值轉化通道。

郫都區突出以“還權賦能”“農民自主”為核心,探索開展自然資源確權,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集體林權等確權頒證,夯實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身份權向財產權轉變的制度基礎。全面完成集體清產核資和股份量化,67個村組建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建立了農村產權、資源價值評估體系,讓農村資產“有價可依”。

資產如何變資本?郫都區抓住試點機遇,出臺不動產登記等21個配套辦法,破解入市主體不清、抵押融資不力、收益分配不均等難題,實現資產變資本、農民變股民。

2015年戰旗村以52.5萬元/畝價格出讓土地13.5畝,成功敲響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獲得收益705.9萬元,村民享受現金分紅20%,集體“三資”留存80%。其中,留存部分的50%作為公積金用於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再發展、30%作為公益金用於集體公共福利和社會公益事業,確保村民長遠生計,實現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全區共入市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56宗1373畝,獲出讓收益12.4億元。

截至目前,依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三塊地”改革,村集體或村民通過資源入股、合夥共建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農耕體驗園等項目,推動資本變資金,實現生態資源資產保值增值。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43個,同比增長23%。

依託改革釋放的政策紅利,郫都區不斷優化“綠水青山”的制度供給,包括探索開展生態系統總值GEP核算辦法,出臺《加快生態價值多元轉化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健全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嚴格環境保護制度;探索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爭取市級水源保護專項資金,設立區級飲用水源激勵保護資金,支持企業開展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形成生態保護“守信激勵、失信懲戒”良好氛圍等。

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第一要義”

“生態美”變“百姓富” 郫都探尋新出路

雪山下的戰旗村

生態經濟,並不是簡單的“生態+經濟”,而是生態與經濟相融相促、相得益彰。

具體而言,郫都區堅持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精細高端農業。包括引入天地本源等農機企業實施土壤有機改良,吸引山東壽光等建設有機農莊,整合京東雲創等知名運營商,搭建綠色戰旗品牌創新中心等營銷推介平臺。目前,全區“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273個,韭黃、圓根蘿蔔等產品遠銷日本、歐洲。

同時,郫都區創新發展生態綠色工業。嚴格綠色高科技產業方向和准入標準,兩年共有40餘個不符合產業定位的投資項目被拒絕。在此基礎上,聚焦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科技影視文創等主導產業,精準招引法國液空等知名企業近30家,協議總投資超700億元,打造國際川菜小鎮等片區開發項目,產業鏈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郫都區是中國農家樂發源地,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以此為契機,郫都區實施“生態+”旅遊行動,連片打造萬畝大地景觀、花卉苗木基地,並在田園綜合體、林盤、綠道等生態場景中疊加文創、康養、運動等消費功能,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被列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2018年全區實現鄉村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7.4%。

其中,三道堰街道青槓樹村結合土地整理,連片打造百畝大田景觀、近500畝生態溼地和100餘畝水面,引進水隱桑田田園綜合體等文化旅遊項目,帶動農戶發展農家樂、鄉村客棧、特色民宿120餘家,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9年上半年,青槓樹村接待遊客15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1億元。

唐昌街道戰旗村及周邊則通過20多公里綠道串聯唐昌農業大公園、戰旗十八坊等周邊特色景區景點。遊客除了綠道騎遊,還可參與唐昌布鞋、郫縣豆瓣等非遺文化產品製作,或到林盤院落、藍莓基地等觀賞體驗農事活動。2018年,戰旗村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累計接待遊客85萬人次,實現收入6500餘萬元,文旅產業產值增長3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