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又見司馬光

光山又見司馬光

歲月翩躚,時光不老。大別山下的清潤美玉,淮河之濱的厚重古城——光山,即將迎來出生於光山的北宋名相司馬光的千年誕辰。

行走於街巷,盡覽古蹟,想跨越時空,追逐先賢,一睹司馬光這位史學巨匠的風采。

和風送暖,官渡河清波緩流,沿岸高樓林立,瀝青馬路舒闊暢通,老街古舊素淨,往來行人從容帶笑,書聲朗朗清脆……走完古城,我竟發現,眼前的一磚一瓦,眼前的男女老少似乎都帶著司馬光的影子。那位聰慧好學、清廉仁厚、誠懇勤勉的司馬光在他的家鄉不只是停留於紙上,而是“活”了過來。

智慧在光山

一千年前的10月18日,光山縣衙的庭院內,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知縣司馬池以地名為兒子取名光。縣界北臨淮河,沿岸青山峰巒綿延,朝霞夕陽映於水面再反射至峰頂,有浮光熠彩之美,隋朝據此改縣名為光山。以光為名,就是取其吉祥之意,是父親對愛子的美好期許。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據《宋史》記載,司馬光六七歲時與夥伴們在縣衙內玩耍,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蓄滿水的大缸中,在一眾孩童害怕的驚叫聲中,司馬光用石頭砸破水缸,救出了他的夥伴。

這一砸,使一個年幼稚子名揚京洛,婦孺皆知;也使一個智慧之鄉定格於歷史。

司馬光生於光山,長於光山。是婉約的淮河水給了他機智聰穎,是清澈的光州茶教會他光明誠懇。千年後,在同樣的土地上,光山人一錘砸開了官渡河岸邊泥濘的地面。這一砸,砸開了官渡河綜合治理的序幕。也砸開了光山縣“擁河發展”的智慧之旅。

官渡河,在光州這片土地上靜靜流淌過千年,孕育了名垂千古的司馬光,也孕育了勤懇淳樸的光山人。她是光山人的母親河,是光山人心底永遠的惦念。

美文 | 光山又見司馬光

官渡河

靈秀的山水養出了機智勇敢的司馬光,先賢已逝,這智慧卻歷久彌新,融入淮河水中,滋養後來人。

“一河兩庫三園”,是光山人美化家鄉的設計。官渡河褪去了被戰火凌虐的破舊外衣,露出她原本的婉麗風姿。清波一脈,間或幾棵古樹植根於水中,曲幹虯枝,蒼勁有致。南北兩岸雕欄相對,靜謐安寧,宛如畫卷。臨河垂釣的老翁,晨跑健身的青年,嬉戲追逐的兒童,使得這幅畫卷生動起來,於是一磚一石都跟著“活”了過來。這是光山人休閒、鍛鍊、居住的地方。母親河被她的兒女們精心打扮,恢復健康壯美,以全新的面貌復又哺育她的孩子們。

龍山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官渡河畔,春夏之際,綠蔭碧蓮,白鷺嬉戲,水田耕作,身處其中只覺得光陰飛逝,不捨離開。龍山湖的遊艇似出海的白鯊撕開琥珀般的湖面疾馳而過,帶出的漣漪激盪至岸邊,使那墨青的灘地隨之湧動,一白一黑,又是另一番讓人神往的景緻。湖面中央伸展著一道龍堤,三座月亮門拱橋掩映湖面,嫵媚娉婷。恰如一幅畫最後的點睛之筆,龍堤臥波,橋影照水,美輪美奐中好似夢迴西湖。

再往南,五嶽湖風景區和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與龍山湖遙遙輝映,像是散落在官渡河這條玉帶旁的三顆明珠。由五條河流匯集而成的五嶽湖,宛如一隻巨大的手掌伸展於青山翠嶺之間,用其得天獨厚的湖光山色吸引著遊客的眼睛,又用其肉質鮮嫩的“五嶽魚”勾引著遊客肚裡的饞蟲。得益於水庫的修建,北國江南的風景永遠鮮活,珍饈野味源源不斷,隨時來,隨時可享受。大蘇山中的佛教聖地淨居寺香客如織,在這片林海中增添了神秘與莊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光山人的靈巧妙思相映成趣,自然的饋贈在他們手裡既能滿足電力水利,又能成就一幅又一幅人在畫中游的絕佳美景。

龍山湖國家溼地公園的核心區,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鎮正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復興。據傳,司馬光的啟蒙先生就是出自這個村落,司馬光童年也常常在此玩樂學習。這便是如今的“司馬光小鎮”。

美文 | 光山又見司馬光

司馬光小鎮

小鎮是司馬光留給我們的一個夢。

夢裡“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大概青山環繞綠樹成蔭的自然庇佑,讓小鎮的溫度比別處高一些,現在這時節,鎮西的小河邊綠草蔥茸,旺盛喜人。夢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間間民俗農耕和種子文化展覽館古樸恬靜,犁車、水船、石磨……似乎仍帶著舊時主人勞作的溫度。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辛勤耕作的村民。湖光樹影中,鬧市的喧囂吵嚷遠離而去,心不由自主放鬆下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一嘗司馬光家宴,時光的腳步走到這裡,也要留戀這世外桃源。

沿著司馬光小鎮往東看去,“一寨一河九峰十八園”,百里長廊,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光山的青山綠水中司馬光的痕跡無處不在,光山人卻將司馬光的雕像豎在了2016年恢復客運業務的火車站旁,如此精巧的選擇,讓人讚許之餘不禁莞爾,“乘司馬光號專列,遊中國智慧之鄉”的慕鄉之情更讓人動容。2018年10月份竣工通車的天賜橋,以大鵬展翅的傲人雄姿打通南北,連接火車站與城區。光山的人文風韻,光山的勝景佳餚,將不再是我們不捨示人的私藏寶貝,而會以完全開放的姿態,歡迎八方來客。千年前的司馬光讓這座小城之名走出去,如今,她以鷹擊長空的氣魄,歡迎所有人走進來。

誠信在光山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雖然流傳千古,但司馬光本人卻從不提起,他最念念不忘的童年經歷是另一樁事。宋•邵博《聞見後錄》:“光年五六歲,弄青胡桃,女兄欲為脫其皮,不得去,一婢子以湯脫之。女兄復來問脫胡桃皮者,光曰:‘自脫也。’先公適見,訶之曰:‘小子何得謾語。’光自是不敢謾語。”司馬光小的時候,偶然與姐姐得到一些青皮胡桃,可兩人不知道怎麼給胡桃去皮,試了許多辦法都沒有成功。姐姐有事暫時離開,路過的婢女看見司馬光對著青胡桃傷腦筋,便端來一盆熱水,把青胡桃放在水裡浸泡,燙過後的青胡桃很容易就去了皮,司馬光高興地吃了。姐姐回來,就問他胡桃皮是誰去的?司馬光隨口回答說是他自己去掉的。可誰知,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將整個過程都看在眼裡,見司馬光撒謊,便嚴厲地教訓了他。

從那以後,“誠”這個字便成了司馬光信奉一生的準則。

司馬光五十多歲時定居洛陽,專心編寫《資治通鑑》,生活簡樸。家裡有頭馬得了肺病要賣掉,他特意叮囑家奴賣馬時要將實情告知買家,不得隱瞞,連家奴都笑他迂腐。司馬光是生於光山的文士,他雖不經商,但他會做人,“誠”這一品德也成了精於實幹的光山人信奉百年的準則。

得天獨厚的地形氣候與伶俐勤勞的雙手,讓光山人在建國後迅速成就家鄉的兩大產業——茶葉和羽絨。每年,外出賣茶與充絨的兩支大軍是光山縣特有的風景,也成為光山縣的兩大支柱型產業。

不管是精明能幹的企業老闆,還是大字不識一斗的個體戶,在這些光山人的心裡,做生意說難很難,說簡單再也簡單不過,那就是一個“誠”字。不缺斤少兩,不以次充好,愣是將司馬光那份“迂腐”原原本本學到肚子裡。

司馬光苦於古史卷帙浩繁,體例雷同,下決心傾自己所能,重編一部編年體史書。我想,在司馬光看來,“誠”的極致並非迂腐,而在於求變。

近些年,電子商務逐漸取代原來的線下售賣,光山現場充絨的效益逐漸放大。光山人在政府的帶領下,建起了自己的電子商務產業園,讓“互聯網+”走進傳統羽絨。238個遍佈鄉村的“農村淘寶”服務點使光山人不需要再風餐露宿奔波於大城市與家鄉之間,而是坐在家門口,鼠標一點,財源滾滾。

電子商務的平臺既已被搭建起來,與司馬光同飲淮河水長大的光山人,又怎麼會止步於眼前呢?

於是,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光山十寶”應運而生,“互聯網+”也從光山羽絨走向光山更廣闊的農副產品。

美文 | 光山又見司馬光

光山“十寶”之油掛麵

“觀五玫”鮮桃、青蝦、甜米酒、黑豬臘肉、山茶油、油掛麵、磚橋月餅、鹹麻鴨蛋、餈粑、紅薯粉條。這是光山人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美食,是在羽絨及茶葉之外,光山人最為驕傲的飲食文化。從前,我們以此待客,客人走時往往還要帶走一些回家慢慢品嚐。如今,我們將它們保鮮、打包、通過淘寶售往世界各地。“買全球、賣全球”也成了光山人一句時髦的口頭禪。

入夏時綴滿枝頭的鮮紅桃子,地窖中被時間封存的清甜米酒,竹架上清透銀白的絲絲掛麵,農民喊著號子砸出的手工餈粑……正通過一份份密封盒,走到美食家的餐桌上。

勤勉在光山

司馬光自幼好學,據《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司馬光七歲時聽先生講《左氏春秋》,回家就能為家人講出大概。他手不釋書,讀起來不知道飢渴寒暑,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後來,他為了節約時間,便以圓木為枕,每逢讀書睏乏,就枕著圓木休息,圓木滾開即醒,醒後繼續讀書,可以說是爭分奪秒。

司馬府位於光山縣正大街中段,原為四合院落,屋北簷外有照壁,有前廳、廂房、書齋、後堂等,院內植柏樹、胡桃、梧桐,院中置有一井。規模不大,但格局緊湊,盡顯徽派建築的秀麗素雅。幼年的司馬光在此求學苦讀,屋簷下、水井旁、假山邊,他抑揚頓挫的讀書聲縈繞不絕。

與司馬府一牆之隔便是現在的光山縣第一小學。

朗朗書聲每天從教室裡傳出,童聲清脆整齊,字正腔圓,像是聽見千年前司馬府中迴盪的讀書聲。

身處司馬府,竟讓人生出穿越時空之感,誤以為遇到了童年的司馬光。

可誰又能說,他們不是小小司馬光呢?

重視教育,一直是光山縣不變的傳統。恢復高考以來,光山為清華北大輸送的學子初步統計達164人,高居全省前列,實現錄取清華、北大等名校在信陽市的“九連冠”,光山二高亦被清華大學授予“優質生源基地”榮譽稱號。自信陽市實施空軍招飛工作以來,光山縣共有32名優秀男兒被空軍、海軍招錄為飛行員,年年為國防建設輸送力量。桃李芬芳,人才輩出。

一座城市的精神內核展露於那些英才名人,更內化於那些平凡的人們。

美文 | 光山又見司馬光

“大蘇山杯”首屆馬拉松賽

去年底,光山縣舉辦了首屆“大蘇山杯”馬拉松比賽。作為光山新的文化、休閒、健身、交流產業發展的美麗宜居中心——盛灣公園,是此次馬拉松賽的起點。賽程全長21公里,途徑官渡河南北兩岸。發令槍一響,幾千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選手瞬間摒棄了所有差異,眼神裡閃爍的是相同的信念——堅持不懈、勇往直前。讓人不由得記起不久前,也是這條清波之上,光山縣首屆“大蘇山杯”龍舟賽的盛況,鑼鼓喧天、龍舟競渡的場面至今想起來仍叫人熱血沸騰。

司馬光給世人留下一部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給光山留下的卻遠遠不止於此。司馬光留下的到底是什麼?校園裡每時每刻伏案苦讀的學生們,三闖火海救人的李道洲與勇鬥歹徒的陳濤等當代烈士們,田間廠裡幹勁十足的農民們,脫貧攻堅中砥礪奮進的黨員幹部們……他們不用開口,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

坐落於槐店鄉槐香園的司馬光文化傳播學院,以司馬光這一史學巨匠為載體,建起司馬光文化教育基地,用系統專業的形式講解他的高尚品德與豐富著作,弘揚國學精粹。從而讓司馬光文化深根固本於光山,枝繁葉茂於世界。

城市的文化精神就是城市的靈魂。司馬光的智慧之鄉,正以他為起源,輻射出完整的司馬光文化圈。

司馬光說:“求之空言,不若驗之實事。”或許我們無法企及他的學問,但敏而好學、務實勤勉卻紮紮實實的一代代傳了下去。

實幹在光山

司馬光修著《資治通鑑》歷時十五個春秋,他為此廢寢忘食,每天讀書到深夜,直到老僕全都睡去,他仍然伏案工作。炎熱的夏天就叫匠人在書房挖了地下室,靠著燭火在方寸天地內研究史料。修成之時,已是“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

蘇軾在《司馬溫公行狀》中寫道:“欲以身徇天下,躬親庶務,不捨晝夜。賓客見其體羸,曰:‘諸葛孔明二十罰以上皆親之,以此致疾,公不可以不戒。’公曰:‘死生命也。’為之益力。”司馬光官拜宰相,事必躬親,賓客以諸葛亮為國事積勞成疾的故事勸誡他,他卻說死生有命,更加不捨晝夜,一生為朝廷鞠躬盡瘁,為民生嘔心瀝血,直至68歲病逝於丞相任上。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成就卓然,功勳無數。彪炳史冊的背後是千萬重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可一言以蔽之,不過是“實幹”二字。

巍巍大別山,千百年來用山間輕霧、腳下流溪將其厚重賦予兒孫,山下無數的光山人與司馬光一樣,繼承了這份山之品格。

“改造老城、提升東城、建設南城”是光山人建設家鄉的藍圖。縣中心的老城區承載了所有光山人兒時的記憶,巷子裡熱乎乎的炸餈粑、老梧桐樹下甜膩的雞蛋糕、路口小販推車上金黃酥脆的饊子、佔據半個街道的無所不包的書架……溫馨、熱鬧、琳琅滿目,可也逼仄、堵塞、擁擠不堪。去糟粕求發展,是淮河兒女的特長。今年秋,光山縣兩大“卡脖子路”——牌坊路與九龍路西延全線貫通通車,“卡脖子”成了歷史,縣城內各街道四通八達,年代久遠的老鋪與燈火斑斕的新店錯落交融,古與新,靜與動,相得益彰。而這片老城區的核心,就是光山縣最古老的街道正大街。正大街歷史悠久,街內仍立有明清時期的民居。如今,正大街的保護修復工作已提上日程,對這片古城的保護亦是對光山縣歷史的尊重。水清岸綠的護城河,古色古香的市集風貌即將重現。

美文 | 光山又見司馬光

光山護城河

“愛光山,加油幹,奔小康”如嘹亮的號角,吹響在光山的脫貧之路上。沿著瀝青道路由北向南而去,跨過官渡河進入槐店鄉,山嶺上深秋怒放的潔白油茶花重重疊疊,花香悠遠,沁人心脾,這是光山的“南花園”,也是光山產業脫貧之樹上的一顆果實——司馬光油茶園。扶貧開發的戰爭如火如荼,光山將“多彩田園”產業扶貧作為重要抓手,總結和推廣“房前屋後一畝茶、一塘肥魚一群鴨”產業發展模式,以茶葉、油茶、苗木花卉、水產養殖等為代表的產業扶貧模式正開花結果。

碧水青山是自然贈予光山的厚禮,光山人亦對此視若珍寶,要脫貧、要發展、更要生態。正在創建的仙居國家農業公園,以“南北大觀·人間仙居”為主題,用“兩山(杏山、獨山)一河(竹竿河)”的環山濱水旅遊帶動農業發展。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的晏河鄉帥窪村有耕地一千三百四十畝,山林一萬六千畝,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八十以上。有了綠水青山,不怕沒有金山銀山,光山人將這一樸素理念融入到每一棵樹的栽種、每一片湖泊的護理中。

2019年是司馬光誕辰一千年,光山人民將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來紀念這位為史學界留下無價之寶,影響了中國一千年,更影響了光山一千年的文人。對光山來說,司馬光是一縷璀璨星光,亙古照耀。從“鹹尊司馬、歲時展拜”到如今學其智慧與品行,立德樹人;揚其誠信與實幹,建設家鄉。

“北望十里花如海,南望八鄉茶滿園……”《我愛你,光山》唱出的是情,鼓舞的是志。

“滿懷熱情、真誠為民的服務精神,團結協作、善做善成的攻堅精神,知難而進、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勇於擔當、敢於勝利的創新精神,顧全大局、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的“光山五種精神”是傳承,是信念,是智慧之鄉千年的根。

司馬光誕生在光山,一千年前,成就了輝煌歷史;一千年後,成就著智慧光山。

光山縣史志研究室 :王加友 王剛 黃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