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文 | 納蘭醉天

我想寫一部《快消史》,你願意分享故事嘛?

整個十月,老納都沒有走市場,反而過起了追劇的離退休生活,報復下以前做快消苦逼的日子。這部劇叫《在遠方》,英文翻譯“on the road”,直譯就是“在路上”。這個劇目前在浙江衛視上映,不敢說熱播,畢竟話題不多,評分不高。而咱們這號上的各位“鋼鐵直男”“鋼鐵直女”更是沒什麼追劇的愛好,所以,寫這個話題,不是蹭熱度。完全是因為老納在這部劇裡看到了太多快消企業的影子。

想來,大部分人沒有看過這部劇,老納儘量少寫劇裡的內容,多寫一些快消企業存在的問題。劇已經演了45集,主角姚遠終於把自己的遠方快遞弄沒了。而這個弄沒的過程,卻是每個快消企業都在犯的錯,無論你即將輝煌還是衰落。

01 、自己人


遼北第一狠人範德彪在小品《心病》裡說過這樣一句話:

“大夫,我不想知道我咋來,我就想知道我咋沒的“。成功的路可能各有精彩,但在失敗的路上,大家卻走得出奇相似。

《在遠方》是一部快遞行業的發展史。講述了孤兒姚遠憑藉著自己的闖勁,在快遞行業打出一片天空的故事。

故事不算新,但在細節上,讓人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姚遠早年是跟他二叔以及兩個兄弟一起跑黑快遞的。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兄弟。這些人成為遠方快遞早期發展壯大的有生力量。然而隨著遠方快遞越做越大,每個人的心態都起了變化,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任人為親,貪腐嚴重。連老闆的一舉一動也都有人在監視。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老鄉文化,親戚文化這是每個中國企業都存在的問題。不獨在快遞或是快消行業。這樣的抱團文化在中國增量經濟發展時期,沒有任何問題,畢竟,“自己人”更值得相信。可一旦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這樣的文化基本就是阻力大於發展力,讓新進的員工缺少一種認同感。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比如,在福建為數不少的快消企業裡,比如,達利、盼盼、雅客等,外地員工就是拿工資——這只是我的一份工作,並且,好的表現一定會被上面的人拿去搶功勞等等這樣的心態。這讓福建企業可以成為一個好企業,但很難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

與之相似的,還有臺灣企業了。多年來,在臺灣企業工作的大陸員工都知道,自己在臺灣企業是升不到高層的,只能安穩做箇中層。直到統一企業出了劉新華後,臺企沒有大陸員工做高層的局面才被打破。

“在娃哈哈,外地人只能做到大區這一級別,再往上升,太難了。沒什麼上升希望,大家便只能想些灰色收入的法子。”任人為親導致的另一個後果就是貪腐。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是被競爭對手打死的,你的死,永遠是自己作的。

上行下效。老闆的老鄉、親戚在貪,“自己人,不算貪,公司都是我們的”;老員工在貪,“老子為這個公司打江山,吃的苦,你們誰看到了,我只是拿些我該得的回報”;新進員工進來後,接著貪,“我不貪,哪來錢給領導”“企業這麼亂,我貪點走人吧”……這些都是大多數企業的真實現狀。

不要說講舊情的宗慶後,就連一直給人以精明、職業形象的農夫山泉老闆鍾睒睒在對待“親人”的問題上,也有不少“八卦”。不止一人曾向老納說:“農夫想有更大突破,讓鍾老闆把他那幾個親戚開了,可他敢嘛?”這也許是一句戲言,卻說明了現在快消企業的通病:老鄉、親戚想多吃多拿,新進的員工看不到希望。

劇中姚遠說:“我整宿整宿睡不著,每天想著怎麼做大做強,就為了添補他們那些窟窿。”然而,窟窿不是你做大做強就能補上的,娃哈哈曾做到700億,離千億只差300億。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可以算是做大做強了,可此後,娃哈哈卻進入了下滑通道。當然,我們無法判定這失去的份額是不是被內部“窟窿”吞噬,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娃哈哈的問題不僅僅在於外面所言的“產品沒創新”,“進不了城”……

02、背鍋俠

職業經理人,職業背鍋俠,這是越來越多職業經理人所扮演的角色。企業做好與你無關,企業死了,都是你的錯。

《在遠方》這部戲的女主角路曉歐就是這樣一個職業經理人。她跟姚遠是情侶關係,雙方分分合合。在第一次創業過程中,路曉歐就因為與姚遠理念不合而分開,路曉歐去了全球購工作。幾年後,當姚遠的企業越做越大,也越來越失控的時候,姚遠又請路曉歐回來幫忙。並且許諾所有人事任免等都歸路曉歐負責。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然而,事實的情況卻是:迴歸後,路曉歐的任何建議姚遠都聽不進去。聽不得任何批評,整個企業姚遠一言堂,下面的員工也都是姚遠的人。“誰也不能說我們遠哥的不是”這是遠方快遞的共識。

路曉歐通知開的人事會,姚遠宣告不開。最後以和路曉歐結婚的名義,讓路曉歐解除一切在遠方快遞的職務,準備他們倆的婚事去了。在遠方快遞被賣的時候,所有員工都說:“都是路曉歐這個女人害了我們遠方,沒有她的時候,我們遠方發展的多好”。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這場景熟悉不?像不像每個快消職業經理人都會遇到的事情。

請你之前,老闆把自己和公司貶的一無是處,我們問題太多了,你是我們的救世主,沒有你,我們公司就要倒閉。你來吧,我們這裡不僅待遇高,更能成就你的夢想。我給你股份,給你權利,我都不懂,一切都靠你“改革”,我們不會給你任何阻力;你想要什麼?權利、工資、夢想,我這兒都有,只要你來我這裡,我們三年百億,五年上市,十年青史留名……

來了之後,你會發現:權利,誰給你的權利,你做這事兒請示過老闆嘛?你熟悉我們公司嘛?我進公司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幹什麼呢。

老闆說:“我請你來不是告訴我錯的,而是讓你去執行我的建議”。

老員工:“老闆,這新來的哥們啥都不懂啊,完全是亂指揮,好好的企業,讓他搞的一團亂,他沒來之前咱們業績10%在增長,他來了,業績不僅沒保住,還在下滑。你可不能信這幫職業經理人。都是平臺成全了他,他在原來的企業就是一個螺絲釘,沒什麼真本事,就他在他們公司那位置,給狗掛個蘿蔔都不比他乾的差。你看他來了,還帶了一幫自己人。啥也不會幹,就給我們找麻煩,這樣下去不行啊。”

如果老闆還想講點信用,畢竟許諾過,所以還想堅持用一下職業經理人。下面的員工就要各顯神通,用盡各種手段去讓職業經理人灰心,自己絕望後離開。

這樣的“背鍋俠”絕對不在少數,而在他們離開後,還會留下很多罵名,認為企業衰敗就是某某上任後留下的。

這不是職業經理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營銷圈的悲哀,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契約精神的環境裡,每一步都註定是荊棘。

03、值不值


電視劇畢竟是故事,故事就要給人希望。可現實是比電視劇更精彩、更殘酷的存在。

把公司開進死衚衕的遠方快遞,最後以“賣身”為結局。而姚遠在總結失敗經驗後又重新創業。為了少走彎路,他花了1000萬找諮詢公司為自己定位:專攻大件商品的配送。

聽到他花1000萬買到這樣一個方案後,與他一起創業的身邊人說:用得著他們教嘛,你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用得著一幫外國人教你怎麼做快遞啊。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在遠方》火了,為何我看到了娃哈哈、農夫、達利的影子……


諮詢行業,例來是良莠不齊,不只是中國,就連波特做戰略的公司也把自己做死了。只是,在中國的諮詢行業來講,80%基本上是“騙子”。講理論,討拍板的人歡心,他們在行,但幫企業走出困境,他們只會雪上加霜。

當年,娃哈哈限入困境的時候,宗慶後就想找個諮詢公司合作,為娃哈哈找一條新路。

於是,他遇到了號稱中國第二策劃的張默聞,推出了娃哈哈格瓦斯、娃哈哈啟力等產品。現實是,此次合作,讓娃哈哈又往深淵裡下滑了幾分。本就對諮詢沒好感的宗慶後,想來就更不相信所謂的諮詢公司了。

2018年,娃哈哈宗大小姐想改一下娃哈哈的slogan,一開始是準備找各大諮詢公司的,最後還是決定內部自己改一改。藉著娃哈哈這一合作,張默聞卻接了恆大冰泉。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成功的案例,也基本上都被吹上了天。往往,企業的策劃案還沒成功呢,諮詢公司已經把自己策劃的產品吹上了天,生怕企業不知道這案例誰做的。畢竟,大部分諮詢公司會覺得,“總有一個案例,會瞎貓碰到死耗子嘛?”

這裡就說三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案例。

舒客,2018年同樣花1000萬請國際著名諮詢公司IBM做調研。當時IBM給出的建議是做電動牙刷。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電動牙刷發展的勢頭十分瘋狂。雖然舒客沒有獨佔這個紅利,但至少沒有錯過這個風口。要知道,2018年初高露潔還對舒客進行調研,準備收購舒客。據高露潔當時負責收購調研的人員透露,彼時,舒客的利潤十分低,甚至很多數據是做出來的。可抓住電動牙刷這一波紅利,2019年舒客銷量就過了40億(據舒客員工透露),就連某個從舒客離職的員工做的電動牙刷銷量也已過億。

2019年還有一個單品爆火,叫SKG頸部按摩儀。SKG此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企業什麼小家電都生產,巔峰期銷量10億,但這幾年行業競爭壓力過大,銷量在2016年跌到4個億。這一年,SKG公司花了500萬做了次諮詢,確定了以頸部按摩儀為突破口。三年後,SKG單品已經銷量過13億。要知道以前這個公司,所有產品銷量加起來才4個億。三年不到的時間,這個產品申請了無數專利,單品銷量13億。併成為大學生開學三件寶之一,與手機、電腦相提並論。

再早一點,2009年有家上海的化妝品公司找到一家諮詢機構,這是這家上海化妝品公司第二次來找這家諮詢公司了,第一次就因為款項全付還是先付一半沒談攏。這次,這家化妝品公司決定一次性付清。不過,這次,這家諮詢公司又漲價了,比上一次翻了快一倍——300萬。

彼時,上海這家化妝品公司,雖然有著七十年曆史,但已經今非昔比,全年銷量不過1.5億。其中,老品賣了1個億,新品賣了5000萬。可諮詢公司給出的建議是:以後全力做新品。這一決定,受到全公司銷售人員的反對:瘋了,不給1億產品做定位,反而做5000萬的新品,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最後,老闆拍板,按諮詢公司的意見來。2018年,這家化妝品公司全渠道銷量過177億,成為中國最暢銷的化妝品,這家公司叫百雀羚。那家諮詢公司給出的廣告語:“百雀羚草本,天然不刺激”。之後,這家諮詢公司又適時提出讓百雀羚年輕化,後來有了百雀羚《一九三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經典案例。

回到電視劇《在遠方》,給姚遠建議,3公斤-20公斤配送的藍本就是德邦了。德邦如今的發展,也不用我來說了。

“用別人的眼睛,看我怎麼走出漩渦”,姚遠對諮詢公司這樣評價。同樣,諮詢行業就像婚姻一樣,可能這段婚姻不幸福,但人不能喪失找下一場婚姻的勇氣。

企業走向失敗,是環環相扣的,成功亦是如是。

本來,老納是想靠著追劇,提前進入老年人的生活,沒想到,在每個環節,想到的卻是各個快消企業的興衰史,看來是走不出這個圈子了。

唯一讓老納遺憾的是,快遞行業才二十餘年曆史,卻已經有一部電視劇記錄他們成長、發展的過程,而快消行業如此豐富的歷史,卻沒有一部系統講述快消人、快消企業“歷史”的書。就如同健力寶的李經緯,直到死亡,人們看到健力寶的故事也就是《大敗局》裡的那些,這些年都沒有人再細挖深寫。

老納挺想寫一部咱們快消人的書,這裡面有儘量多的企業故事。如今,還在籌備中,你們支持嘛?願意分享你的故事嘛?

讓這本書裡,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