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全文約2816字,閱讀需要9分鐘。寫本文的初衷不是為了嚴密的邏輯,僅為表達我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與大家探討。

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SELF格致論道/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VS中科院人文學院教授孫小淳/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主持

最近有三件事情讓我對“科學”有了新的認知和思考,所以決定寫下來分享給大家,並與大家探討。

一是,近一年來在學習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的哲科思維讓我對創新這件事有了新的認知,順帶吸收了從歐幾里得的幾何到當下複雜科學之湧現性的思想精華。讓我體悟到“成功是方法,創新是習慣”這句話的妙處。這個暫時不提,咱們以後再詳說。

二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明確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作為其132個基準點之一,在網友之間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立場鮮明的互懟,最近重燃戰火,在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引發“內訌”,科學家激辯陰陽五行。

三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殿堂——中國社會科學院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

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究竟什麼是科學呢?

有人說,當下的中國“科學”易經成了一個新的宗教,叫“科學教”,言必稱科學,凡是科學的都是對的。

首先我要說,凡是絕對了的、只能相信、不能懷疑的你都要提高警惕。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的一篇公開課中對科學的由來進行了詳細的講述,“科學”只是一個名詞,最早是日本人翻譯的。因為歷史的原因,西方的知識最早傳入日本,然後傳入中國,這樣日本人定義了很多西方名詞的中文稱呼,科學、工會等都是如此。

追本溯源,科學的英文單詞science,它的詞根是sci,源於拉丁詞scire,意思是知道。所以,science就是“人們所知道的東西”的意思。因此,有人認為,science比較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探索、求知、識別、認知”,這和中國古代的“格物致知”的意思相近。翻譯成“科學”, 造成的惡果就是讓老百姓遠離了真理,科學成為了一種新的“宗教”式的東西,也產出了很多的“磚家”似的人物。

因此,科學就是探索、求知、識別、認知,然後那些相對正確的被以“思維模型”的方式固定下來,用於指導人們繼續探索新的認知。所以,科學這東西,西方有、東方也有,古代有,今天也有,科學家有,普通人也有。絕對不能神化,探索、求知才是科學的態度。人們以科學判斷對錯,我們常說的“這個科學不科學”,其實是以“思維模型”——人們之前探索求知的成果,來做出評判。

那麼什麼是思維模型呢?詳細的闡述我們以後再說,簡單來講,牛頓力學是思維模型,相對論是思維模型,幾何原本是思維模型,進化論也是思維模型。同樣的,五行八卦,天人合一也是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我們對經驗的總結,是我們通過實踐、思想實驗對未知的探索,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幾千年來,中國人用五行八卦行軍打仗,選擇建房的風水寶地,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是深入每個中國人的靈魂之中。這不就是思維模型嗎?這為什麼不是科學呢?

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對陰陽五行需要更多的維度,比如哲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尤其是要增加自然科學的維度。

陰陽五行為什麼會成為玄學?

主要那是因為現代人都講不清楚,說不明白,所以就成了玄學。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這與中國思維模型的結構以及傳承的方法有關。

首先,中國人對思維模型的總結會概括的越來越簡潔,比如我們中國人把複雜的萬事萬物概括為八卦,進而再進一步簡化為陰陽。

其次,我們中國人做學問的方式都是用文字表達,缺少嚴密的推理的過程,或者對這些推理的過程不進行完整的記述。後人通過文字進行解讀的時候往往不能百分百的還原真實意圖。

再次,由於這種文字記述的習慣,很多知識都是以秘籍這種結果來顯示。這也導致了知識傳承的師徒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些創造力不強的師傅在傳承時會有所保留。這樣原有的知識不僅未能進一步發展,反而會有所降低,久而久之,有些知識就失傳了。

最後,《易經》《道德經》當初的發生未必是哲學,也許是很實用的經驗的總結。但是千百年來,都是文人在研究這些東西,最後主要的研究方向延展到了哲學這個層次。當然,也有王東嶽所說的中國本質上是農業文明,因為生存需要對文明關注的重點不一樣也是原因之一吧。

所以,從複雜到簡單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但是,再從簡單進行還原的時候由於上面四個原因的制約,就存在問題了,逐漸就成為了玄學。那麼,如果要把這些知識我們為什麼不借鑑西方科學的探索未知的方式呢?反觀西方,用邏輯一步一步嚴密的推導出來,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看都能夠很好的進行還原。這都有利於知識的傳承。

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老子當年想告訴什麼?而今天,我們從自然科學的維度又能解讀出什麼?未來的道德經2.0版3.0版又能發現什麼?

傳統“科學”向何處去?

我覺得東西方的科學最終會殊途同歸。

對《易經》《道德經》等傳統科學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哲學層面。長久以來,都是文科生在研究這些經典,現在需要理科生出來貢獻了,要從複雜科學、數學、心理學等維度重新解讀。同時運用邏輯推理等方法進行研究,這樣成果就能很好的還原了。

科學總是暫時的正確,永遠正確的肯定不是科學。所以,有什麼道理說幾千年前的東西現在完全正確,甚至還可以再管上幾千年?

東西方的科學儘管研究方法不同,但是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奇點交叉,殊途同歸。現在總的來說,西方科學的解釋力還沒有超越易經、道德經。我有一種感覺,這個奇點正在快速的臨近。所以,為什麼我們不從這些傳統經典中去尋找靈感?

因此,我們也不能總是停留在易經1.0版,道德經1.0版,我們要發展出2.0版,甚至3.0版。

最後想說的是,以上研究方法對佛教經典也同樣適用。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說“科學的盡頭是佛學”,雖然有許多人有不同意見,但是為什麼不用數學、複雜科學等新的維度去探索、去求知呢?

我的科學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還是玄學?

耗散結構

比如《道德經》在國外也很有名,許多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解讀。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獲得者普利高津就曾指出:“耗散結構理論對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國道家關於自然界的組織與和諧的傳統觀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用分形幾何又能做何解讀?三生萬物如果用湧現性解讀又能有怎樣的發現?

有一個朋友在做教幼兒背易經這樣的工作,有一次聊天說起他做這件事的意義。我說,現在研究易經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文人,或者沒有多少西方科學素養的人,他們把易經研究成了玄學,我覺得這些可能都是淺層的應用而已。我覺得這個朋友的工作的意義在於,若干年後,這些會背誦易經的小孩長大了,他們上了大學有的是數學專業,有的是生物專業,有的是量子物理專業等等,也許到那時候,因緣際會,有一些人再回過頭來用數學、物理、生物學等新的維度來研究易經、道德經,可能才會真的有所突破,才能真的會有新的突破。

還有一次,遇到一個喜歡國學的朋友,我們一起有一個討論。我也說出了我的觀點,我說:現在研究國學的人文人居多,大家發掘的都是做人做事做企業的道理,這個道理不是“道”,它只停留在“術”的層面,也就是方法的層面。其實,我們需要對真正的“道”——更底層的追問和解讀。我們需要在研究方法上進行改變,同時用新的維度來重新研究,才能發現更底層的真理,才能將我們的國學裡最有價值的營養擠出來。

當然,即使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思維模型總是要服務我們現實的生活,如果對我們有用,我們又為什麼要排斥它們成為科學呢?

你認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嗎? (單選)
0人
0%
0人
0%
不是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