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有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國父母這一生,都有著操不完的心。兒女成才,這是許多父母的內在渴望。為此,他們煞費苦心地買書、搬家,成為全職父母。

然而,美國教育部關於幼兒早期教育的這項長期跟蹤研究,可能會讓這些家長失望了。

這項針對2萬多名兒童的研究,揭示了哪些因素可以顯著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同時,這也表明,一些家長自認為能讓孩子成才的行為,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對幼兒早期教育進行了一項長期跟蹤研究。

這項研究調查了1000所學校的20000多名孩子的學習進度,以揭示哪些因素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有顯著關係。

最終,一個顛覆常識的意外研究結果出現了。

首先列出八個相關因素:

父母受過高等教育;

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父母有很高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孩子的父母最近搬家到一個更好的小區;

孩子的母親在30歲或更晚的時候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

孩子出生並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母親不工作;

家裡有許多書(父母讀的);

孩子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研究發現,四個因素與孩子的後續考試成績高度相關,其餘四個因素則沒有影響。

你可以先猜猜,哪個和孩子的成績有關,哪個不相關?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有關: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無關: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父母受過高等教育,孩子成績優秀,這並不奇怪。畢竟,他們非常重視教育,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也有較高的教育水平。

但一個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表現沒有影響。這個結果對那些為了孩子的學習而選擇隱忍的父母是致命的打擊。

你會發現,父母的離婚對孩子的成績影響不大。為了孩子的學業,而努力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這已經成為許多家長的所堅持的偏執。

事實上,如果你不愛對方,孩子最清楚。就像我鄰居的孩子,當他們知道他們的父母假裝恩愛時,突然不吃不喝不去上學了。

有時候,只是堅持形式的完整,而失去溫情,才是最傷害孩子的婚姻姿態。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有關:孩子的母親在30歲以後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無關:孩子出生並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母親不工作

《魔鬼經濟學》一書說:“如果一個女人想要30歲以後的第一個孩子,她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就更大。”。這樣的母親往往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

中國也是如此。關於晚婚晚育的好處,我們聽得太多了,只是中國的晚婚晚育年齡要比國外早。

研究表明,26-28歲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期,她們的孩子會更健康、更聰明,子女的平均智商可以達到109.29。

同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辭職在家工作的母親,對孩子的成績毫無幫助。

這真是紮了全職媽媽的心!我們犧牲自己,付出一切,卻對孩子們的成績一點用都沒有?!

一部韓劇說:“孩子們的表現取決於他們父親的經濟實力和母親的情報能力。”

母親的情報能力,就在於每天學習大量的育兒知識,尋找優秀的興趣班和培訓班,規劃孩子的未來。

全職媽媽的絕對是優秀的。但很多時候,母親們付了那麼多錢,只是被自己感動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年的辛苦陪伴和苦心鑽研的教育技能,對孩子們的成就並沒有太大幫助。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有關:父母社會經濟地位高;無關:孩子的父母最近搬到了一個更好的小區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說:“我是出生在北京的中產階級孩子。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裡,我可以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上可以走很多捷徑。現在,許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如果父母不努力工作或不取得進步,他們可能會讓孩子遠遠落在別人後面,不止一條街。

正如作家王耳朵所說:“你不盡力打拼和賺錢,就無法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你沒有好的學歷,就不會提前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你不懂得教育是一個過程,就永遠培育不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然而,孩子們的成績與是否搬到更好的小區無關。

搬到一個好的小區,甚至是一個學區,就能讓孩子們變得更好嗎?洗洗睡吧。這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表面現象。就像換了一雙好鞋也跑不了更快一樣。

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有關:家裡有很多書(父母讀);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多在家看書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嗎?有點扯嗎?事實上,這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你家裡有很多書。即使你不堅持每天給孩子們讀書,你每天手不釋卷的樣子,也會被孩子們記住。

他們會認為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他們認字時,他們自然會喜歡閱讀,成績也不會讓你擔心。

如果你最大的愛好是玩手機打麻將,家裡經常有牌局,每天進出的都是牌友。即使你堅持每天晚飯後給孩子們讀一小時的書,孩子們對書的興趣也不會超過手機和麻將。

因為對他來說,手機和麻將是生活的基本內容,而不是書本。那孩子就不會喜歡看書,成績自然不會如你所想的那樣好。

以前聽過一句話:“小學的成績有很強的欺騙性,沒有大規模的閱讀支持,只會餓死天賦,6-12歲階段,是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

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讀過一本好書,甚至沒讀過一本10萬字以上的書,那這個孩子的天賦就會被餓死,更別提成績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父母的教育背景、經濟社會地位、家庭書籍數量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這些都與父母自身的特點有關,即“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而為了維護家庭的完整,母親放棄工作,搬到了一個更好的小區,費心為孩子讀書,說的都是父母的行為,即“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

而以上的全部事實表明:“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這一結論的意義遠比看上去更為深遠。

與其為孩子,學會在婚姻裡隱忍,不妨解脫自己,也解脫孩子;

與其為孩子的成績而努力,不如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押注,傾注全部了心血,而放棄了自我成長和追求。

與其強迫孩子讀書和監督孩子寫作業,不如強迫自己樹立榜樣,以身作則,用環境影響孩子。

記住,還是那句老話,育兒先育己,要不然你的付出,99%是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