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由海向陸"戰略失敗

DDG1000是目前美國常規水面艦艇中除航母外造價最高的,採購成本超過40億美金,而在60年代一艘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才4億美金,考慮到貨幣貶值問題,DDG1000也幾乎和一艘航母相當。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從目前DDG1000停止建造的情況來看,美國海軍高層實際已經默認了這型艦艇的失敗,也可以被視作近30年來美國海軍最失敗的一級艦艇。儘管DDG1000已經淪為各國軍迷的調侃的對象,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不管作為美國海軍,還是承包商可以說都有著豐富的經驗,為何還會產生這麼一種怪胎呢?這其中有那些可以吸取的教訓呢?下面嘗試分析其中的關鍵。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DDG1000的前身最早是美軍SC-21武庫艦計劃,由於時任海軍作戰部長布爾達海軍上將首先提議,不過由於布爾達自殺該計劃也最終擱淺。在隨後的重啟計劃中演變為目前的DDG1000的模樣。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以美國海軍採購裝備的慣例來說,首先會由美軍水面艦艇協會進行討論研究,在由美國海軍提出正式的需求文件,然後進行公開招標。而DDG1000誕生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海軍的巔峰時期,在經過數次戰爭之後,美國海軍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沒有任何潛在的對手,大多國家的海軍都是近海防衛性質,或是地區性的海軍力量,美國海軍的制海制空權無人可以撼動。以至於美國海軍也不知道下一代水面艦艇到底要朝著哪一方面的發展,這大概是因為沒有敵手的原因,堪稱現代版的"無敵最寂寞",為此海軍內部和國會相關協會也爆發過多次爭論,最後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有婆有理。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既然完全沒有方向,最後就只有按著最高科技來,什麼科幻來什麼,全電推進,隱藏式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還有復辟性質嚴重的先進艦炮系統。具體來說DDG1000還是偏向於對地攻擊,也是"由海向陸"思想的具體體現,按照計劃要求艦隊有打擊內陸100公里的水平,畢竟水面艦艇對地攻擊比出動航空兵成本要低得多,而且更加安全,既然已經不存在水上的威脅,那麼設計一款專門針對地面威脅的打擊艦,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其實按照這種思維搞出一種艦艇就算有所偏廢,但是遠遠也談不上失敗。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由於美國軍火承包商和政府、軍隊之間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潛規則",為了大量套取資金,DDG1000的各種關鍵技術開始"放衛星",各種並不成熟還未經過長期試驗的想法和技術被大量使用,畢竟這種"科幻"的技術才方便獅子大開口,這讓DDG1000更像是一艘試驗艦,而非準備馬上服役裝備部隊的成熟作戰平臺。在設計方向不明,堆砌無用試驗技術的雙重打擊下,DDG1000成本高企,作戰效能和價格之間完全不對等,也嚴重背離了當初的設計想法。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當然,最為嚴重的是,DDG1000經過2005年開工到2016年服役的十多年時間,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已經產生了鉅變,亞洲大國的海軍力量異軍突擊,美軍原有的島鏈防禦體系已經被嚴重擠壓變現,制海制空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這時候DDG1000的指導性戰略"由海向陸"已經變得不可能實現,美國海軍在部分區域又要重新退回到爭奪制空制海權,這就讓所謂100公里的對陸打擊變得不切實際,而DDG1000本身的作戰能力又難以參加高烈度的水面對抗,這樣就淪為一款"不合時宜"的艦艇。

DGG1000敗在“不合時宜”,也代表美軍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水面艦艇是一個成體系的配合作戰,每個艦艇都是一個單獨的點,雖然具體戰術任務如制空、對艦、防空、反潛是可以具體分配到點上,但是總體來說是不可以中心化的,必須考慮到互相配合。而DDG1000試圖用一艘艦艇代替一個整個艦隊的打擊力量,這就無法讓其在現有海軍體系內有一個好的位置,最終淪為"孤家寡人",自然也就沒人肯帶他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