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教授:一輩子都在加班加點幹

□本報記者 葛淑霞 

■人物簡介

  李惠,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勘查地球化學專家。曾在冶金部地質研究所、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所、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攻關、冶金部、全國危機礦山等科研項目150多項。1991年,國務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2年,被國土資源部聘為“全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專家。

 

李惠教授:一輩子都在加班加點幹

李惠教授為記者講述“構造疊加暈找礦法”成果。

  11月6日,星期三,82歲高齡的李惠教授拄著柺杖又準時到位於陽光大街的地球物理勘查院上班。“3月份下樓摔了一跤,斷了三根肋骨,現在出門得拿柺杖了。”1.8米大個的李惠,身材筆挺、精神矍鑠。整整一上午採訪,李惠教授聊他一生奮鬥的地質事業,滔滔不絕。 

忍著雙親去世的哀痛,用6年時間完成大學學業

  李惠教授回憶,1937年6月,他出生於滿城縣(現滿城區)要莊鄉兩漁村,家中排行老大。“我是新中國成立後縣裡第一批初中生,我們村第一個大學生。”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青年時期的李惠就立志通過讀書有所作為。1958年,保定第一中學畢業,他考入天津大學。“當時正大鍊鋼鐵,想走鋼鐵方面專業,結果被調配到礦冶工程系採礦專業。”

  由於院系調整,從1958年到1964年,李惠先後在天津大學、唐山礦冶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學習,用了6年時間才完成學業,為以後化探研究打下堅實基礎。“三年困難時期,家裡更是艱難,忍飢挨餓,爺爺奶奶、父母四位老人有病,沒錢治病,還支持鼓勵我上好大學,1960年到1962年,母親、父親、祖父相繼去世,當年我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農村孩子出來上學不容易,親人的期待我永生不會忘記,這也是我為發展化探事業努力奮鬥的動力,報恩黨和國家的培養。”

  

上山下坑道不怕苦,險遇難不退縮,永記初心不忘使命

  1964年8月,李惠大學畢業。“畢業後,周總理、彭真接見北京高校畢業生,號召大家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當時大家都響應國家號召,服從分配,以苦為榮,我是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來學校選中的。”

  從那時起,李惠開始了他熱愛的化探找礦事業。他認為行行出狀元,堅信“各行各業都有尖端”,他要做那個登峰頂的人。

  李惠搞的化探研究找礦,上山下坑,查看地形,採集一手資料,用專業知識理論準確測出幾千米下的地層是否有礦。“這就是像天氣預報,要準確,大家才相信你。”抱著立志攀“化探”高峰的初心,李惠說,山再高也要爬上去,礦井再深也要下去。“在鄂東、贛南野外工作,一出差就是半年或一年。帶上兩個饅頭、鹹菜和水就走一天,山陡路險,心裡有目標,不覺得累,回來後才知道累。贛南那次出差11個月,我帶的一個年輕畢業生都受不了,中途換了一個學生,江西冶金二隊也換了三批人,我一直堅持到底。1991年在秦嶺金礦,我們幾人被毒氣燻暈了過去,差點遇難。之後,同事們留下恐懼陰影,怕下坑道,我卻堅持了下來。”正是有這份初心和擔當,才取得後來一系列重要成果。  

  

李惠教授:一輩子都在加班加點幹

李惠教授(左一)76歲還下坑道工作。(資料片)

退休不退崗,獨創了“構造疊加暈找礦法”成尋金“法寶”

  “北京、桂林、保定,無論在哪兒,我一輩子都加班加點。”82歲的李惠教授說。

  1998年,李惠退休了,但他沒有離崗,選擇留在地球物理勘查院化探研究所繼續工作,研究發展他獨創的“構造疊加暈找礦法”,為國家找到更多礦,把自己一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後人。“80歲之前我沒有節假日,78歲還下坑道收集第一手資料。”

  從事化探事業55年,李惠主編專著8部,發表論文234篇,其中在國際上發表論文12篇。共獲國家、省部級、中國黃金協會科技進步獎37項。他發明的勘查地球化學找礦的新技術、新方法,達到國內國際領先水平成果的有10項。其中獨創的“構造疊加暈找礦法”,成為尋金者的法寶。已應96個金礦山邀請120多次立項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效果,據18個礦山對部分預測靶位驗證的證明統計,就已獲得黃金含量312.587噸,潛在價值近1000億元。緩解了幾十個礦山資源危機,延長了礦山服務壽命,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此,2007年,李惠教授榮獲地質科學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終身獎;2008年,“構造疊加暈找礦法”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李惠教授四次被評為“全國黃金行業科技標兵”,2019年1月,82歲的李惠教授榮獲“優秀礦山地質工作者”稱號。

  成績取得的背後,是妻子孔素珍的默默付出。“1983年我調到保定,之前幾十年我們兩地分居,是她在農村幫我孝敬老人、撫養三個孩子成人,我才能在外安心學習工作,我這功勞有她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