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發動機企業處境不妙?

2019年,車市的嚴寒繼續挑動著汽車供應鏈上諸多企業本就敏感的神經。


據中汽協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814.9萬輛和1837.1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下滑11.4%和10.3%。受此影響,車企以及零部件企業利潤出現縮減甚至虧損。從目前已經公佈的Q3財報和預告來看,業績增長者寥寥。

那麼,在此境況之下,本土的發動機企業們還好麼?

屋漏偏逢連夜雨?

針對本土發動機企業,蓋世汽車近期做過一份調研。其中,對於“與前兩年相比,您所在的/您熟知的本土發動機企業業績有何變化?”這一問題,39%的參與者選擇“大幅下滑”,23%的參與者選擇了“小幅下滑”。

本土發動機企業處境不妙?

這一定程度反映出,在車市低迷的情況之下,多數本土發動機企業業績出現下滑。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業績壓力增大的同時,這些企業還面對著其他方面的挑戰。例如隨著油耗排放要求的日趨嚴苛,尤其是多地國六排放法規的提前實施。

大家應該都知道,“國六標準”號稱史上最嚴排放法規。作為國五標準的升級版,國六標準多維度加嚴了要求,例如測試循環由NEDC升級為WLTC,測試過程更為嚴格,增加實際道路形式排放測試,汙染物限制更嚴苛,引入48小時蒸發排放試驗和加油過程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排放試驗,將蒸發排放控制水平提高至90%以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諸多技術要求都集中在發動機上,這意味著相關企業面臨著很大的技術考驗,尤其是本土發動機企業,或是由於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較少,或是因為要投入更多經費用於新產品開發,處境較為被動。

不僅如此,在油耗排放法規之外,新能源汽車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也難免為本土發動機企業帶來一定的衝擊。

而一面要面對車市下行的壓力,一面要應對國六排放標準以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考驗,如此境況之下,本土發動機企業想必多少會有些“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憂傷。


情況或許並沒有這麼糟!

不過,情況或許並沒有這麼糟。以上調研結果還顯示,有11%的參與者所在公司業績實現了或大或小的增長。這至少表明,在車市低迷的大環境下,本土發動機企業不僅沒有“全軍覆沒”,部分企業還可謂增勢可觀。這從部分發動機企業的三季度財報也可窺一斑。

濰柴動力最新財報就顯示,2019 Q1-3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267.08億元,同比增長7.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0.58億元,同比增加17.61%。Q3營業收入358.45億元,同比微降0.2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7.70億元,同比增加10.07%。

本土發動機企業處境不妙?

據相關機構分析,濰柴動力主要受益於超載治理帶來的行業高景氣,以及大馬力發動機(大排量發動機的毛利率顯著高於小排量發動機)的佔比提升。

另根據東安動力近日公佈的2019年三季報,該公司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業總收入12.68億,同樣實現了增長(同比增長33.1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0.08億元,同比下降87.76%。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65億元,同比勁增80.8%。

本土發動機企業處境不妙?

關於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的下滑,東安動力並沒有給出直接原因。但據瞭解,東安動力1-9月主營業務發動機產品產銷量分別上升39.83%、33.34%至17.34萬臺和16.63萬臺,產銷量上升致使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增長,但同時運輸成本、員工加班工資成本也相應增多。為了在當下國內車市下行的形勢下持續盈利,讓利競爭或也是造成其淨利潤下滑一大影響因素。此外,銷量增長導致運輸費用上升、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的上升都對淨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

不過儘管如此,在汽車市場低迷環境下,東安動力的良好表現仍可謂難得,並且這樣的表現延續到了剛剛過去的10月份。據東安動力公佈的最新消息,10月份公司發動機產量21904臺,同比增長67.05%;銷量為26018臺,同比增長124.78%。1-10月份累計產量19.52萬臺,同比增長42.43%;累計銷量為19.23萬臺,同比增長41.11%。此外,公司參股公司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10月份發動機銷量為11490臺,同比增長52.06%,1-10月累計銷量8.39萬臺,同比增長15.87%。

自我的“救贖”

儘管不得不承認,如今本土發動機企業的產品實力還難以比肩合資品牌,但也同樣不能否認,其近些年能力的不斷提升。在相關調研中,針對“您如何看待本土發動機企業近些年在產品技術能力方面的變化”這一問題,共計有84%的參與者認為,本土發動機企業有進步,其中超過20%的參與者認為,這些企業進步很大。

本土發動機企業處境不妙?

其實不僅在傳統技術領域,這些企業在應對未來趨勢方面也做了不小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說,除了受車市大環境的影響,本土的發動機企業們還面對著其他方面的考驗,例如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以及新能源汽車的不斷增長。而很顯然,面對這些已然在發生的變化,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換言之,轉型必不可少,企業要把握汽車發展方向,走在整車企業前面,生產符合“新四化”方向的產品。


而從目前來看,本土內不少專注於內燃機的零部件公司已經在轉型的路上。

舉例來說,為應對國六機遇期,搶佔更大市場份額,東安動力2019年計劃推進15個平臺共計50餘個新品研製及車廠適應性配發項目。為確保圓滿完成年度科研任務,公司研發中心6個發動機試驗檯架每天24小時運轉,試驗檯架燃油消耗量最高峰可達2.5噸/天,達到歷史最大限度。

科技方面,公司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平臺,打造“產學研”一體的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基地;新客戶開發方面,2019年上半年,企業成功開發長安跨越、東風凱馬、綿陽華瑞等3家新客戶,配套車廠新車型立項14項。

另外,10餘個項目通過國六b排放試驗認證,福田時代、保定長客國六項目已陸續批產上市,搭載DAM15K/16K系列發動機的30餘個車發項目正在加速推進,大多將於2019年下半年實現量產;新能源汽車市場方面,搭載公司DAM12TD的車和家理想智造ONE已於4月份在上海車展全球首發,是國內上市最早的採用增程器的新能源SUV車型。與此同時,天際汽車增程項目已經成功立項,商乘共用平臺增程技術方案示範作用明顯。

另據瞭解,濰柴動力也在逐步向新能源領域邁進,多元佈局倉儲物流和燃料電池等領域佈局。2019年7月10日原華濰熱電廠區被拆除,煙囪倒下的地方將建設總投資近140億元、規劃面積1460畝的濰柴新能源動力產業園,預計於2025年全部建成。屆時,濰柴動力將擁有涵蓋整車、整機、動力總成系統、電池、電機的新能源動力產業鏈。

據悉,目前公司已有4 款搭載濰柴動力燃料電池系統的客車進入工信部推薦車型目錄,並具備燃料電池的批量生產及配套能力;聯合中通客車在濰坊打造了3 條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運營專線,投放30 輛燃料電池公交車開展運營。同時在濰坊建成了1 座日加氫能力達1000kg 的固定式加氫站。

事實上,不只是以上企業,國內其他一些本土發動機企業在以上方面也有所行動,只不過動作大小不一,效果也有所差異。不過不管怎樣,這些企業在未來方向上的一系列佈局,都無不彰顯著他們未來的可能性。而所謂“道阻且難,行則將至”,我們期待本土發動機企業未來能夠脫穎而出,而非被時代的潮水所“淹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