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中國傳統服飾##遼代服飾#絹本 設色

規格:縱27.8cm*橫125.1cm

館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此幅《東丹王出行圖》相傳為五代時期畫家李贊華所畫,但畫面上並無落款,只在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因此被傳為東丹王李贊華所作。李贊華(899年-936年)是契丹人,本名耶律倍,亦稱東丹王,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十八歲被立為皇太子,成為遼國皇位繼承人。因權力鬥爭,東丹王耶律倍沒能繼承上皇位,拱手讓給了自己的二弟耶律德光,還時常受到母親監視、軟禁,試圖削弱其勢力。無奈之下,東丹王揮別故土,棄遼投唐,從此寄人籬下,直到被後唐末帝李從珂派人刺殺。因有學者分析,《東丹王出行圖》卷末題款書風近似趙構,且整個畫面佈局前後呼應,疏密得當,線描遒勁秀雅,賦色明麗,有宋院體之風,畫功應在北宋中後期,此畫應該是託在東丹王名下的宋人作品。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一 《東丹王出行圖》

畫中繪有東丹王一行六人七騎,各具姿態,或左顧右盼,或竊竊私語。畫卷正中衣飾華貴,馬佩戴大紅纓者正是東丹王。眾人著胡人服飾,衣冠和佩帶物品因身份不同而各異。仔細觀察六人面部特徵,額頭較狹窄,骨骼顯露、眼窩深陷、絡腮長髯、鼻翼肥闊,並都佩有耳環,這是典型的契丹人的外貌特徵。東丹王神情憂鬱,若有所思,正合其棄遼投唐後的處境。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二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東丹王

圖二中的東丹王身著紫色團花綾羅圓領袍,前有瑞鶴銜瑞草的圖案。唐代太和六年右僕射王涯準赦:“親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飾以玉。”唐高祖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科即大團花)綾羅製作。同時常服紋樣制度進一步規範化:“三品以上許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袍襖。”而主人公東丹王耶律陪在投靠後唐之後,被封為懷化軍節度使,三品以上,在服飾上正好與此吻合。圖中東丹王頭戴錐形冠,披長髮長鬚,似乎是將漢人的冠服與契丹人的髮型相結合;其腰束蹀躞七事,並懸掛有囊袋,足下著長筒靴。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三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

圖三與圖四的人物均身著窄袖圓領袍,上面有團花圖案;腰間繫蹀躞帶,足下著長筒靴,宜於在馬上作戰射獵。蹀躞帶是具有胡人特色的腰帶,腰帶上附加了許多小環,可將小物件隨身攜帶。當時的腰帶使用帶鉤加以束縛,帶鉤以銅製成,或鑲金裝飾,腰帶以皮革製成,這種帶式對後來腰帶的演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四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

《夢溪筆談》中就有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帶,胡服也……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愉悅、算囊、刀礪之類。”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五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

圖五的兩位人物似是在交流,一人面容憂愁地扭頭看向旁邊的同行者。左邊紅衣騎者頭戴裘皮簷帽,另一騎者束髮戴方冠,頗具漢人特色。

《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六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

圖六的騎者佝僂著背,頭戴氈帽,神色比起其他幾位人物憔悴滄桑許多。畫中人皆身穿窄袖圓領袍,下著褲;腰間繫蹀躞帶,掛有箭,著捍腰,足蹬長筒靴。捍腰或稱扞腰,為袍帶的背飾,使用時自腰後繞在腰上,在腰前打結,可以方便繫腰帶在腰上懸掛蹀躞帶的同時保護腰部,是契丹人頗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之一。

圖中的所有人物皆佩戴耳飾。契丹源出東胡,東胡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佩戴耳飾傳統,契丹人戴耳墜,並不以婦女為限,其男子也普遍佩戴;遼墓壁畫中,常見有契丹男子戴耳環者,這區別於中古時代的中原文化。除此之外,圖中六人皆戴冠或戴帽。當時北方民族男子髮式一般為髡髮,即剃去頂發,餘發散披或結辮下垂耳旁。有身份或交納大量駝馬財物者,才許可攏發裹巾,巾式類似唐代幞頭。東丹王一行六人所佩戴的頭飾有漢人之風,但也獨具契丹特色。東丹王十分喜歡漢文化,在棄遼投唐後又改漢姓、當漢官、娶漢妻,而圖中的服飾,均有與漢族融合的特徵。

《中國服飾史》,沈從文,王㐨;

《東丹王出行圖——論畫中人物及作者考》,金亮;

《東丹王·出行》,範小哈;

《契丹配飾考述一契丹衣飾文化研究之四》,田廣林

#宋代服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