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顆釘子!嘉善老木匠堅守榫卯技藝打造桌椅

“我見到那麼一個老木匠,從街上一條破板門。那老人,迅速地工作著,看他揮動沉重的板斧,像是不勝其疲勞。” 詩人穆旦曾如此描繪木匠這樣一個古老卻正在消失的行當。

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木匠可算個吃香的職業,農村家家戶戶的傢俱幾乎都要找木匠打製。然而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進步,先進的技術產品逐漸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木活。但在嘉善姚莊,仍有這樣一個人在堅守著這門古老的手藝。

不用一颗钉子!嘉善老木匠坚守榫卯技艺打造桌椅

16歲學藝家中三代都是木匠

勻速運轉的吊扇,牆面木架上整齊排列的工具,滿地木屑花堆成小山,在“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中隨風起舞,73歲的沈躍明一手舉錘,一手拿鑿,正對準一根木條敲打,三下兩下,就鑿出了一個四方規整的凹槽。這是一個木匠日常勞作的畫面。

走進嘉善縣姚莊鎮北港村的一間民舍,時間彷彿停滯,年已古稀的沈躍明,依舊每日勞作不息。“手裡摸不到木頭,心裡就感覺空蕩蕩的。”幹了大半輩子木匠活,做木工對沈躍明來說早已成了習慣。

不用一颗钉子!嘉善老木匠坚守榫卯技艺打造桌椅

但在16歲以前,沈躍明對木匠到底是個啥職業幾乎毫無概念,哪怕爺爺與父親都是木匠。“父親常年在外做活,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幾回。” 少年時期,沈躍明對父親的記憶是模糊的,父親總是挑著工具箱奔波在十里八鄉做活掙錢,串百家門、吃百家飯。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中的生活壓力,16歲的沈躍明便和父親學起了手藝,學的正是榫卯技藝。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不用一顆釘子,利用榫卯結構就能將傢俱牢固組裝起來,就像是傢俱的“關節”。一般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堪稱“天衣無縫”。

“傢俱牢不牢固,就看這手藝好不好了。” 說起木工技藝,沈躍明的話明顯多了起來。在他看來,榫卯是傳統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地反映出來。

不用一颗钉子!嘉善老木匠坚守榫卯技艺打造桌椅

巧不巧全靠大腦

要說木匠是個精細活,絕對不為過。斧、鋸、刨、鑽、錘……木匠常用的工具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二十多種,沈躍明用趁手的工具一用就是幾十年,把手處都泛著油光,如同被歲月滋潤了一般。

“還有不少工具,要自創。” 沈躍明告訴記者,傢俱要做得好,榫卯是關鍵,而榫卯想製作得準確,畫線就是第一步關鍵。用筆在要做榫卯的木條首尾處畫出細而精準的線,再切割刨挖出孔槽,至於比例多少,這些都在木匠的腦子裡。為了提高榫卯製作的精準度,沈躍明特製了一種竹筆:將竹子劈成細細的竹片,再將竹片的一頭劈成柔韌的細絲狀,飽蘸墨汁久而不幹,畫出的線卻筆直纖細。

不用一颗钉子!嘉善老木匠坚守榫卯技艺打造桌椅

過去木匠做活並不似如今,先畫好圖紙再開工,有經驗的木匠,早在主家提出要求時就已經把木料用量和製作方法在心裡過了一遍,圖紙都“畫”在腦海中,再告知主家去採購木料。過去木料珍貴,用料一定要卡得精準,完成所有傢俱絕不浪費一塊木料子,這才體現了一名好木匠的功夫。

“從樹木到木料,一般得等上三五年呢!” 沈躍明說,慢工出細活,過去打造傢俱,光木料處理就耗時許久,新木料要泡水去生,再自然陰乾,如此提高木料可塑性,做出來的傢俱才能結實又不會開裂。大料木材還得鋸開刨平,再設計部件細節,一個個環節均要耗時許久。哪怕最普通的一把椅子,也要花費二十多道工序方能製成。

現在再看沈躍明做的木凳傢俱,用上幾十年依舊木色未變,鋥亮如新,正是匠人精神的最好詮釋。

不用一颗钉子!嘉善老木匠坚守榫卯技艺打造桌椅

讓更多人讀懂老手藝

最近,沈躍明又忙活起了另一件事。“我要做一艘紅船模型,為建黨100週年獻禮。” 沈躍明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到2021年,又將迎來建黨100週年,他想趁著這段時間趕製,眼下正加緊翻閱資料學習。

做傢俱沈躍明是老手,但製作精巧的模型,他卻是新手,心裡多少沒底。前不久,他特地去了一趟南湖革命紀念館,學黨史,看歷史資料,還去實地瞻仰了紅船全貌。沈躍明瞭解到,現在停泊在嘉興南湖的“紅船”是由無錫工匠在上世紀50年代仿製打造的,而他想製作的模型紅船是微縮版的。

不用一颗钉子!嘉善老木匠坚守榫卯技艺打造桌椅

關於用料,沈躍明心中也早有計較。“一定要選取偏紅色系的木料,還得耐雕刻塑型。” 沈躍明說,船上零部件涉及船艙木欄等等,需要精細雕刻,木料一定要選得好,為了力求逼真,再現紅船神韻,他還購買了備用木料,打算先試做一二,再最終定版。

“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關注這門手藝。” 沈躍明曾收過十個徒弟,但如今也都年紀不小,有的還在堅持做工,有的卻不再做了。可孫輩們都各自讀書工作,這門手藝眼看著便要後繼無人。如今除了為自家親友打製些傢俱,沈躍明也想往更多的方向做些嘗試。“活到老學到老,我也有好多要學的呢。” 沈躍明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