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何馬超卻不出手相救呢?

茗茗之中-徐瑞


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馬超的封地被殺,馬超為什麼不救關羽,因為馬超與劉備、諸葛亮、張飛等人都在成都。劉備都救不了關羽,馬超如何救得?

《三國演義》中呂蒙發動的江陵之戰和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歸結起來——“呂子明白衣渡江,關雲長敗走麥城”,呂蒙贏得漂亮徹底,關羽輸得一塌糊塗,最後連命也搭了進去。

襄樊之戰,關羽退走麥城,兵敗身死

關羽的失敗,其實早在赤壁之戰後期,劉備不顧東吳的感受,獨自吞下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佔領荊州六郡時,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荊州地處東吳上游,是東吳的命門,控制了荊州就是扼住了東吳的咽喉,隨時可以沿長江而下,直逼東吳都城建業。所以對於東吳而言,荊州六郡,必須緊緊拽在自己手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悍然發動襄樊之戰,親自率領三萬荊州士兵,進攻曹魏襄陽和樊城,在圍困樊城的過程中,遭到曹仁的頑強阻擊,戰爭陷入對峙階段。

這個機會,孫權足足等了十年。東吳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迅速派出呂蒙襲擊荊州,於是就有了《三國演義》中的“呂子明白衣渡江”,發動江陵之戰,兵不血刃奪取荊州六郡,消除蜀漢對東吳的威脅。

曹魏方面,得到東吳襲取荊州的消息,也派出徐晃率兵迅速支援樊城。關羽則在失去荊州之後,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和傅士仁的不戰而降,更是對關羽形成致命打擊。關羽陷入曹仁、徐晃和東吳三軍的包圍之中,且戰且退,最後在吳軍的追擊之下敗走麥城。

關羽困守麥城,派遣廖化透出重圍,向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可恨劉封、孟達對關羽的處境坐視不理,拒絕出兵救援,導致關羽窮途末路,全軍覆沒,兵敗身亡。

關羽最終,是在從麥城往臨沮逃亡的路上,遭到吳兵潘璋及其部將馬忠伏兵襲擊,關羽及其子關平雙雙被擒。孫權勸降無果,將關羽父子殺害。

關羽敗走臨沮,馬超為何不出手相救?

關羽父子遇害,在臨沮這個地方。這和馬超有什麼關係呢?《三國志·馬超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

劉備入川奪取益州,馬超在涼州被部下暗害,妻離子散,匹馬投奔張魯而不受重用,聽說劉備到了益州正在進攻劉璋,馬超來投。馬超再狼狽,當時也是一方諸侯,因此劉備對馬超非常器重,拿下成都後,直接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管臨沮。

臨沮屬於新城郡,在荊襄地界,離當陽長坂坡不遠。劉備入川之後,荊州地區的軍事行動全部交給關羽指揮,而臨沮這個地方,在劉備奪下益州,關羽佔領荊州時期,處於蜀漢的控制之下,所以劉備名義上讓馬超督管臨沮,不排除有安排馬超前往吳、蜀交界協助關羽,為北伐曹魏、東侵孫吳做戰略部署的意思。

但是馬超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投奔劉備一直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去世,從未到過臨沮這個地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丟失荊州,臨沮就進入了東吳的地盤。

馬超為什麼不救關羽呢?因為馬超不在臨沮。所謂的“督臨沮”只是一種名義上的說法,就算是劉備有這個打算,也還沒來得及實施。

關羽兵敗身死,劉備、馬超等人到底在幹嘛?

那麼關羽兵敗身死的時候,馬超在哪裡呢?和劉備、諸葛亮、趙雲等人一道都在成都。

馬超投奔劉備,幫助劉備奪下成都,受封平西將軍。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關羽遇發動襄樊之戰的前一年,馬超和張飛正在率軍攻打漢中。

曹操親率大軍前來爭奪漢中,和劉備在漢中進入相持階段。此時,東吳威脅合肥,曹操從漢中退兵,留夏侯淵駐守,馬超定軍山一戰斬殺夏侯淵,劉備奪取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結束,劉備班師回到成都,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餘名蜀漢官員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勸劉備進位漢中王。

馬超以一方諸侯的身份來投,在蜀漢是百官之首,地位在諸葛亮、關羽等人之上,受封左將軍。

劉備稱王,成都一片歌舞昇平,此時關羽正在襄樊之戰的前線,被曹魏和東吳的聯軍追殺。這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馬超不救關羽?因為連結義大哥劉備,都沒能救得了關羽。

成都和荊州之間,遠隔重山萬水,等關羽的死訊傳入成都,已經是半個月之後。儘管劉備的救援軍隊已經在奔赴荊州的路上,可惜一切都晚了。劉備所能做的,就是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雪恨。但是所謂的報仇雪恨,其實不過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一個藉口。

襄樊之戰,最後的贏家是東吳,全據荊州,幾乎就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陸遜在猇亭一把火燒了七百里連營,劉備狼狽回到白帝城。夷陵之戰徹底削弱了蜀漢對東吳的威脅,三國進入互相博弈的穩定階段。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馬超會不救關羽嗎?不可能的,先不說關羽對蜀漢的重要性,就憑他和劉備“恩同兄弟”的關係來說,馬超也不會不救他。

馬超之所以不救關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沒辦法救。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從一個叫臨沮的小縣城說起。


馬超授平西將軍,督臨沮,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殺

從上圖可以看出,臨沮縣在麥城以北,離麥城也不遠,關羽敗走麥城後繼續北上,就是在臨沮這地方被吳將潘璋埋伏,父子倆都為國捐軀了。

而之所以會有“馬超離關羽不過數里,而不去救援”的錯覺,就是因為我們都錯誤的認為:馬超此時還在臨沮。

不錯,馬超在投靠劉備並拿下成都之後,是被劉備封為了平西將軍、都督臨沮,和當時關羽所駐守的荊州南郡相距數百里,以為呼應。但之後爆發漢中之戰的時候,馬超就被調回了益州,與張飛、吳蘭等屯兵下辯,並策反了氐族七萬餘人,牽制曹軍主力。

劉備繼任漢中王后,馬超已在成都,又怎麼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臨沮去救援關羽呢?

劉備奪下漢中後,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至此馬超就住在了成都,再也沒有回過臨沮了。同樣的,還有一個細節也可以說明馬超不在臨沮。

劉備做了漢中王后,本來為治中從事的名士彭羕被外放到江陽做太守,臨行前他去面見馬超,並有過一段對話:

馬超:“你是朝廷名士,才能出眾,怎麼能外放,做個小郡的太守呢?”

彭羕:“劉備這個老兵痞子,不足與謀。”

馬超:“你在外部為官,我在內部接應,天下沒有不平定的。”

這就是著名的“彭羕謀反疑案”,按照馬超的“你外我內”的說法,則更加證明了馬超在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在成都上班了。

從時間點可以看出,關羽北伐和“彭羕謀反疑案”都是發生在劉備繼任漢中王之後,所以關羽敗走麥城時馬超根本就不在臨沮,又何來的“見死不救”呢?


一貳一橙


公元219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要遷都避難。但轉瞬之間形勢驟變,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關羽大本營江陵。徐晃奉命援救樊城,殺得關羽銳氣受挫。



此時的關羽在荊州已經喪失了任何發展的可能,進不能克襄樊,退不能奪荊州。本應該由此時從襄樊戰場迅速退到上庸避難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妄圖回軍奪回荊州。最終結果就是敗走麥城,被吳將馬忠斬殺於臨沮;

[孫]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這句話交代了關羽死於臨沮,而在《三國志·馬超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

[劉備]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這句話說明了馬超被劉備冊封為平西將軍,負責管理臨沮這個地方。很多人因此認為關羽被殺時,馬超見死不救。但實際上關羽被殺時,馬超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營救關羽。



臨沮曾經屬於關羽管轄範圍,但呂蒙白衣渡江之後,荊州全境已經歸屬孫權,臨沮也在其中

首先說,臨沮是今天湖北遠安縣,三國時期屬於荊州地區。《三國志·徐晃傳》中記載;

[徐晃]從徵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

這句話記載的是徐晃跟隨曹操南征荊州時的情況,他屯兵樊城,就近攻打中廬、臨沮、宜城的賊寇。以此可見,臨沮實際上距離樊城比較近,屬於荊州勢力範圍。



呂蒙白衣渡江之後,孫權到達江陵城,荊州地區的官吏全部歸附孫權。孫權又派遣了陸遜攻下了荊州和益州的軍事要地宜都、秭歸,並且命令陸遜屯夷陵,守峽口,防止關羽乘船逆流而上。

以此看來,荊州全境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孫權的手中,自從關羽率軍回來的時候,孫權已經封死了關羽所有的逃亡路線。



馬超已經升職加薪,根本不在荊州地區

關羽被殺是在公元219年十二月,此時距離馬超都臨沮已經過去了4年多的時間。這期間,馬超曾經跟隨劉備在漢中地區作戰。而且漢中之戰結束之後,馬超一直在劉備的身邊。

公元219年七月,蜀漢官員一百二十餘人以馬超為首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王后,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馬超也因此成為了蜀漢陣營中名義上僅次於關羽、張飛的將領,根本不可能會去關羽手下一個小小縣令。所以馬超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荊州臨沮這個地方。


我是越關


作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的一生是傳奇的,過五關,斬六將,一心向漢,將一個忠字做到極致;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將一個勇字做到純青!<strong>

可惜兵敗麥城,身死臨沮,英雄末路,令世人為之唏噓。由於關羽被擒於臨沮,而臨沮這個地方,劉備曾派馬超督管,有人就說,關羽在馬超的地盤上被擒殺,為什麼馬超見死不救呢?這還得從馬超督臨沮說起。

一、輔助劉備入川有功,督管臨沮。

馬超本是西涼軍閥馬騰的兒子。曹操進軍關中,將欲攻漢中軍閥張魯之時,遭到馬超和韓遂的聯合反抗,隨後曹操改攻涼州。涼州失守之後,馬超投奔張魯,後來差點遭到張魯部下的殺害,於是最終投奔劉備。

當時劉備正在對益州的劉璋用兵,正要圍攻成都。由於馬超是漢朝伏波將軍馬援之後裔,並且年少有為,勇猛過人,在西涼素有威名。劉備知道馬超的威望,於是暗中給馬超一支軍隊,令馬超幫助劉備圍困益州首府成都。

馬超自然明白劉備的用意,於是徑直將軍隊開到成都城下。

益州劉璋本來就胸無大志,兵弱將寡,劉備入川以來,勢如破竹,獲得了益州大片土地,益州已經是人心惶惶。再加之馬超率軍圍困成都,城中百姓十分恐慌,劉璋更是如坐針氈,只得開城受降,就這樣,馬超為拿下成都立下大功。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劉備一高興,就封馬超為平西將軍,掌管臨沮。這就是馬超督臨沮的經過。但是,當時劉備並未稱王,說臨沮是馬超的封地,則是不準確的。

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臨沮。

既然馬超被派掌管臨沮,那麼關羽被擒於臨沮之時,馬超為何不出手相救呢?關羽在馬超所掌管的地方被擒,那麼馬超該作何解釋呢?其實,馬超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原因有兩。

首先,所謂“督臨沮”只是一個虛職,馬超並不直接管理臨沮。恰恰相反,當時臨沮是屬於荊州的一部分,是關羽所鎮守的地盤。大家看一看劉備封賞馬超的頭銜便可窺見一二。

馬超本是西涼軍閥,在西涼很有威望,在後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馬超奉命在西涼策動氐族七部幾萬人起義,牽制曹操,響應劉備,由此可見,儘管馬超已經失去涼州,但是馬超的威望在西涼地區依然很高。

劉備入川之後,封馬超為徵西將軍也是希望他能子承父業平定西涼。然而,臨沮遠在東邊的荊州,為什麼又要令馬超“督臨沮”呢?顯然,劉備並非真的讓馬超去管理這一個小小的臨沮縣城,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一種虛職或一種名譽稱號,馬超在此地並不具有實權,當時此地是屬於鎮守荊州的關羽管理的。

其次,當時馬超也並不在臨沮。由於在關羽進攻襄樊之時,正是劉備漢中之戰勝利的那一年。剛才說到,在漢中之戰前夕,馬超還在前線策動西涼起義,並與張飛、馬超、雷銅、吳蘭等人忙著攻打下辨呢!漢中之戰勝利後,馬超與一百二十名大臣上聯名書,上表漢獻帝,輔助劉備稱王,因此漢中之戰結束之後,馬超也在劉備身邊。

漢中之戰219年5月結束。而襄樊之戰從219年7月開始,到219年12月結束。可見,在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時,馬超是來不及支援的。而且襄樊之戰的戰局急轉直下就發生在短短几十天內,當關羽父子被困臨沮之時,馬超尚在千里之外,因此,關羽之死,決不能讓馬超來背鍋!

而反觀關羽在襄樊之戰前後的表現:對待東吳,他傲氣凌人,不加以爭取;對待下屬,他不加團結,導致內部生出嫌隙;對待戰事,他剛愎自用,大意輕敵,或許,他不可一世的威名與盛氣凌人的傲氣才是他慘死的最大原因。


無筆史官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一個鏡頭印象深刻,那就是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俘身亡,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悲傷不已。

實際上不僅僅演義中如此,歷史也是這樣,可是熟讀這段歷史後,驚訝的發現,關羽敗走麥城之後,曾經無限接近一個地方,也就是臨沮。而這個地方卻是馬超的封地,那麼近在咫尺的馬超為什麼不出手相助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久之前就有人問,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那麼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馬超不出手相助?

咱們先談談這個馬超和關羽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

關羽是誰?是和劉備一個頭磕地上的兄弟,是自家人,甚至比夏侯淵、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還高。而馬超呢?馬超是兵敗之後走投無路投奔劉備的喪家之將,這個人情地位高下立判。

再說兩者在蜀國的戰術地位,演義中有很多虛構的戰績,我們這裡只談真正記載下來的:

先談馬超,他協助劉備打敗劉璋拿下益州,佔領西川大量領土。之後劉曹打響漢中之戰,馬超憑藉自己在西涼一帶的威望,策動氐族雷定七部過萬的人馬接應劉備,在漢中之戰裡作出了巨大貢獻。

再來看關羽,關羽跟隨劉備白手起家,後被曹操生擒欲收入麾下,但是關羽畢竟是劉備拜把子弟兄,身在曹營心在漢。幫曹操打敗顏良還了人情以後,據說是過五關斬六將,歷經萬難跑回劉備這邊,當然也可能是曹操愛才心切,特意放了他。

劉備入蜀後派關羽鎮守荊州,我們只說荊州丟了責任在關羽身上,實際上關羽在接手荊州的時候表現非常好。關羽腳踏荊州虎視中原,唯一一次北伐就攻克襄樊,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力斬龐德。當時曹操那邊有一句話評價蜀國叫“名將唯羽”,也就是說其實力是公認的強。和馬超協助作戰相比,關羽往往是獨當一面的作戰,倒不是說馬超不行,畢竟馬超很多戰績是跟隨劉備之前打出來的,換了新主子人家未必認可,所以我認為戰術地位也是關羽更勝一籌。

劉備平定西川之後,封馬超為平西將軍,而且命他督臨沮。關羽在敗走麥城之前曾經撤軍到臨沮附近,僅僅十幾裡,既然馬超在此地任命都督職位,那麼為什麼沒有救援關羽呢?

前面我們說了馬超是個有才能將領,但是他對劉備來說也是外人,所以馬超這個都督職位很可能沒有實際的調兵權力。因為對一個很會領兵打仗的外人,劉備的愛才之心並沒有那麼大。

其實關羽在兵敗之前也曾向一個人發起求援,但那個人不是馬超,而是劉備的養子劉封。但是劉封遲遲不肯動身,其實也不是劉封不想伸出援手,而是自己剛剛佔領上庸三郡,各個地方敵叛勢力還沒有清乾淨。又見關羽捷報連連,想要喘口氣再去支援關羽,沒想到時局突變,關羽突然就敗了,突然就被殺了。當然,他更沒有想到關羽的大後方突然被孫權端了,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事情。

後來劉備因為劉封遲遲不援而賜死了劉封,由此可見劉備連自己的乾兒子都處死了,如果馬超手握兵權還不去支援關羽,劉備能放過他嗎?

所以我認為馬超沒有實際的兵權,有心無力,古代信息傳遞沒有現在方便,等接到上面賦予你真正權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難道只有這一種可能嗎?

當然不是!我們往回倒一倒,馬超任命臨沮都督的時候是公元215年,而關羽兵敗麥城是公元219年。我們可以看出這之間有四年的空隙,而且臨沮屬南郡,南郡又是荊州的一部分。實際上按照地理位置來講,馬超所在的臨沮也應該是隸屬於關羽的管轄,但是我們翻遍史書也沒有找到關羽指揮馬超的文段,這說明什麼?

最大的可能就是馬超當時的的確確沒有在臨沮,或者關羽沒有調動馬超的權利。不然的話後來南郡太守麋芳叛變的時候,馬超應該有所行動。

有很多人會狠批馬超居心叵測,不願意去救關羽。其實歸根到底,關羽敗走麥城的主要原因還是自己決策的失誤和東吳的背信棄義,不能責怪馬超怎麼樣。要知道我們前面分析了馬超對劉備來說就是一個降將,他雖然建立了不少功勳,但是在蜀國的地位和關羽比起來肯定要遜色不少的,馬超怎麼可能會這麼不識大體因為自己的原因得罪劉備呢?

而關羽之所以要進攻曹魏,實際上一方面可能是為了響應劉備在漢中的接連勝利。另一方面則跟自己的自負有關,219年7月,劉備漢中稱王,封了幾個將軍,其中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當時收到任命之後,關羽臉色都變了,尤其是看到黃忠還被封為後將軍: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雖然後來在費詩的勸解下有所緩和,但心裡還是不服的,正因為如此,他急於表現自己,這才有了他進攻曹魏的舉動。

我們退一萬步講即便是馬超在臨沮而且手握兵權,他就一定能救下關羽嗎?關羽可以說當時已經被人套入死局裡了,馬超未必有那麼大的能量。

實際上馬超不在臨沮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關羽是219年12月被擒,不久被殺。220年彭羕被劉備調任江陽太守,他不願意去,而找到了馬超訴苦,最後被馬超告密。那麼馬超應該跟彭羕在一個地方,而彭羕此時的職位是治中從事,在益州,實際位置是成都。

也就是說,馬超很可能在助劉備拿下漢中之後,一直在成都居住,根本就沒有去臨沮。

所以根據我的分析,馬超不去救援關羽有大概三個理由:

一、馬超都督一職是架空的,沒有實際權力。

二、馬超但是根本沒有在臨沮,有心無力。

三、馬超實力有限,無法扭轉關羽必敗之局,只能降低損失求得自保。

話說到這那麼讓我們再腹黑一點,是不是有比關羽更高的上級不讓馬超救援呢?

當然這一句都是猜測,給這個命題多一條思路而已。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在三國爭雄的年代,曹操雄踞北方,控制了絕大多數的人口、土地,並控制了漢獻帝,用諸葛亮的話說,曹操可以說是佔據了天時,而在東南的吳國,從孫堅開始打江山,滅了嚴白虎等人,總算是得了江東。

接著,又在孫策的苦心經營下,江東的根基漸漸穩固,而孫權面對著長江天險,和父親以及哥哥創造的雄厚根基,漸漸坐穩了自己的位置,用諸葛亮的話來說,這個孫權,是佔據了地利。

相比之下,劉備就比較悲慘了,他可以說是被一路打到南方來的,先在徐州,被呂布打跑了,一路向南來到汝南,投靠了自己的親戚劉闢,結果又被曹操打跑了,於是,繼續向南,這就來到了劉表的地盤,荊州。

對於劉備來說,的確很是悲催,但偏偏劉備的人格魅力很強,不論敗得多慘,總有一幫子能臣猛將誓死追隨。可以說,劉備真的佔據了人和。

因為這個人和,讓劉備漂亮的翻了身,先後控制荊州,益州,漢中三大戰略根據地,總算是光宗耀祖,可遺憾的是,劉備手上攥了一堆好牌,還沒來得及在三國時代這個牌局中大殺四方,意外就發生了。

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變數,誰也沒有想到,關羽會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開始向著曹魏發起空前猛烈的進攻,這場進攻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關羽的荊州軍勢如破竹,大殺四方,先後擊敗於禁、龐德的援軍,控制襄陽郡,一度讓曹操遷都,躲避關於的兵鋒。

關羽的強硬態度以及荊州軍隊的強悍戰鬥力,不但讓曹魏勢力大吃一驚,同樣也讓孫權的東吳勢力寢食難安。

雖然東吳勢力直到劉備佔據荊州,益州,漢中,勢頭正盛,可他們始終認為,劉備在短時間內控制如此大的土地,第一件事應該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而不是發動戰爭,東吳的謀士甚至想要通過外交手段,來讓劉備歸還荊州。

但一切來的太過突然,太過猛烈,太過猝不及防。東吳做夢也沒想到,劉備軍隊的戰鬥力會如此強悍。

同樣感到吃驚的還有劉備本身,劉備攻下益州之後,一方面休養生息,一方面又要應對張郃和夏侯淵的進攻,經過殊死搏殺,劉備終於戰勝了曹軍,控制漢中這片土地。

曹魏勢力驅逐出漢中,意味著劉備擁有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只要有時間,他可以迅速強大起來。這時候的劉備,實際上並不希望開戰,尤其是和曹魏這樣強大的勢力開戰。

也就是說,關羽進攻曹魏勢力,超出所有人的預期,許多人把關羽這種行為認定為一時的頭腦發熱的冒失行為,但我讀罷史料,卻有了另外的感受,這是一種屬於老將軍的壯烈。


關羽從年輕時候開始,就有著匡扶社稷的一腔熱血,所以,他堅定不移的選擇跟隨劉備,這一跟就是數十年。

而現在,關羽已經是一個五十九歲的老人,雖然他現在還很能打,甚至老當益壯,可是歲月不饒人,再過三年如何,再過五年如何,那時候,自己可能已經死了,已經老了,打不動了,還怎麼建功立業?

而劉備在漢中的戰績進一步刺激這關羽,這使得關羽內心深處建功立業的心思越來越重。而他選擇的路,並不是頭腦發熱的結果,而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重要戰略,用荊州的軍隊攻擊洛陽。

關羽的思路很清晰,劉備帶領益州軍隊,已經佔領漢中,通過漢中為跳板,就可以進攻關中,而關羽所做的就是攻佔襄陽,以襄陽為跳板,進攻洛陽,這是一步非常強大的戰略佈局。

如果熟悉地圖的人,都會了解,漢江發源於漢中,向東南通過襄陽,自武漢匯入長江,而當時的劉封孟達在上庸,正好處於漢中和襄陽一線。

也就是說,只要漢軍奪取襄陽,漢中之兵可沿漢水上庸,水陸並進,相互呼應,進可攻,退可守,只有這樣,蜀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關羽將襄陽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

一切都是這麼美好,關羽也準備的十分充分,只可惜,關羽是一個很優秀的將領,也是一個有著戰略思想的將領,但他的外交是失敗的,政治嗅覺也很差,他只是從戰略上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卻忘記了背後的東吳和遠在益州的劉備。

也正是這樣,當關羽進攻襄陽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馬超剛剛被封為徵西將軍,督臨沮,但成都距臨沮數千裡,劉封孟達駐紮上庸,直接面對魏軍,更是無力援助,而東吳對荊州發動偷襲,糜芳、傅士仁投降,整個荊州易手。


可以說,關羽勝的太快,敗得也太快,快到誰也沒有來的及反應,一切就結束了。關羽或許能想到這個結局,但對於一個已經五十九歲的老將而言,要麼建功立業,要麼馬革裹屍,但絕不能老死在床榻之上,或許這就是冥冥中的宿命吧。


小小嬴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八月間,見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不穩,蜀漢前將軍、假節鉞、荊州守將關羽在徵得劉備、諸葛亮的同意後,打響了震古爍今的荊州戰役。這場對三國大勢影響深遠的著名戰役,亦稱“襄樊之戰” 。

襄樊之戰大體分為兩部分,一為關羽乘天降大雨、漢水猛漲之際揮師猛進,“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大舉圍攻樊城,取得了節節勝利,一時間“威震華夏”;二為孫、劉兩家反目成仇,孫權為自家利益和曹操暗通曲款,吳將呂蒙率精兵“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打了傾巢而出的關羽一個措手不及,導致關羽兵敗身死,並徹底丟掉了戰略要地——荊州。

這場戰役引發了曹、孫、劉三個軍事集團的全面火併,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廝拼和背地裡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貫穿始終,整個戰事過程堪稱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荊州戰役最終以蜀漢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在這場促成三足鼎立的關鍵戰役中,還有很多難解的謎團等待人們去破解。

大家都知道,荊州戰役的轉折點發生在曹操要孫權派兵從背後偷襲關羽,並答應事成之後把江南之地送給他。孫劉本是盟友,但荊州戰役爆發前傲世輕物的關二爺曾經做過三件糗事,讓孫權惱怒異常。一是孫權為示好並鞏固與蜀漢的聯盟,主動派使者赴荊州和關羽攀親,為兒子求娶關羽之女,關羽不僅一口拒絕,還口出狂言,辱罵來使。

二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後,孫權在湘水以北倉儲囤積了大批糧食,荊州戰役打響後,關羽俘虜了于禁部數萬人馬,導致軍糧匱乏,遂擅自將孫權囤積在湘關的軍糧搬取一空。三是關羽起兵初期進展順利,不僅俘獲了數萬曹軍,還大舉圍攻樊城,威勢更盛,孫權攝於關羽的鋒芒,同時為了討好他,表面上主動請纓要出兵相助,而暗中卻觀望局勢並命援兵滯留勿動,關羽得知後,恨罵孫權道:“小貉崽子,竟敢如此耍弄咱,如果我攻克樊城,滅你還不跟玩似的”!

以上三件事情,說明驍勇善戰的關羽眼光短淺,欠缺戰略大局觀,在處理與孫吳的關係問題上是有嚴重過錯的,同時也為孫權撕毀盟約並派軍偷襲荊州提供了藉口。

孫權很害怕關羽擊潰曹軍、奪取襄樊後會乘勢佔領整個荊州,於是答應了曹操的提議。他還請求曹操嚴守秘密,以防關羽有備,但足智多謀的曹操卻採納董昭“軍事尚權,期於合宜”的建議,意思是表面保密,暗中卻故意將此事洩露給關羽。這樣既可以使守樊城的曹仁等魏軍將士“不知有救,計糧飾懼”的惶恐心理為之消除,堅定精血守城的意志;還可以使關羽知道孫權將要從他背後插刀,即將派兵偷襲江陵,他必分兵回救,關羽一旦撤軍,樊城之圍立解,然後“可使兩賊相銜持,坐待其敝”。這招很高明,可謂一箭雙鵰。

曹操命人抄錄孫權密信,用箭將信分別射入襄樊城內和關羽的軍營之中。關羽見信後果然方寸大亂,一方面擔心孫權會偷襲江陵,一方面又疑心曹操在使離間計,不願輕易撤兵,惟恐前功盡棄。

他自恃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嚴密。固若金湯,而樊城又旦夕可破,於是對孫權的動向也沒太在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新任東吳荊州大都督的呂蒙率軍溯江西上。到今天的湖北黃梅一帶時,他命令將士全部換上白衣,打扮成商人模樣,全部隱藏在大貨船的船艙裡。吳軍“商船”過陸口(湖北嘉魚 ),越巴丘(今湖南嶽陽),抵達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內。蜀軍在沿江都設置了崗樓,但都被呂蒙一一拔除。就這樣,呂蒙“白衣渡江”後一路順利到達公安城下。接著,他命虞翻寫信招降與關羽有矛盾的蜀漢公安守將傅士仁。士仁獻城投降後,又幫助呂蒙招降了蜀漢江陵守將糜芳。

江陵淪陷後,關羽和其麾下將士的眷屬全被呂蒙所得。為籠絡人心,呂蒙對他們大加撫慰,還約束士兵不得侵擾百姓。消息傳到關羽軍中,軍心大亂,士氣動搖。

關羽見江陵已失,惟恐自己腹背受敵,不得已下令大軍回撤。他在撤退途中曾數次派人趕到江陵去責問呂蒙並探聽真實情況。呂蒙厚待關羽派來的使者,並讓他們在江陵隨意走動,到各家各戶致問,並允許他們帶信給前方將士。使者回到關羽營中,將士們得知家中實情後,鬥志頓失,軍心渙散。呂蒙的懷柔之策與政治攻勢,取得了奇效。關羽得知荊州被呂蒙襲佔後,率大軍南返,然而為時已晚,軍無鬥志,撤軍途中將士們紛紛離散。


關羽見大勢已去,數次派人命駐守房陵、上庸(今湖北房山、竹山)的劉封、孟達發兵相救,卻沒有得到回應。

劉封、孟達以二郡初附、局勢未穩、未可輕舉妄動為由,拒不出兵相助關羽。關羽孤立無援,被迫退入南郡當陽縣之麥城,不久吳軍襲來,只得再次棄城逃遁,因部下逃亡殆盡,從者只剩十餘騎。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關羽一行棲棲遑遑地逃到了南郡臨沮縣的彰鄉一帶,被在此設伏的吳將潘璋部下馬忠擒獲,他拒絕投降,最後和其子關平一同遇害。一代名將,無敵戰神,居然被東吳一無名小將拿獲、處死,直讓後人唏噓、感嘆。

問題來了,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這個地方,應該是蜀漢驍將馬超的勢力範圍,而且此地距益州(四川)邊境也就二十多里,馬超因何不出手救羽,而是坐視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吳軍擒殺呢 ?

有人說,關羽敗死臨沮,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的陰計所致,目的是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這個桀驁不馴、擅自破壞吳蜀聯盟、擁兵自重的大軍閥。仔細考究歷史,你就會知道這全是無稽之談。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劉備、諸葛亮何必為了除掉關羽而賠上荊州?

因關羽的名氣太大,所以他的死因也一直為人所關注。從傳統的關羽死於其驕橫跋扈的性格決定論,到近代由章太炎首創的諸葛亮陰謀論,再到當今網絡上盛傳的劉備借東吳之手謀害關羽論,關羽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羽究竟因何而死?劉備、諸葛亮、劉封、馬超因何不出兵相救?這些都成了三國史上的難解之謎。

但這些陰謀論的擁躉們都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疑點——荊州之得失 。諸葛亮等人即便不喜歡關羽,也不會傻到為除掉他而搭上攸關蜀漢之生死存亡的戰略要地荊州吧?

還是回到正題上。馬超算得上是三國英雄榜上位居前列的猛將,他為報曹操殺父之仇,起兵擊曹,從西涼一直打到潼關,一路勢如破竹,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險些命喪於渭水之濱。只可惜後來功虧一簣 。失敗後的馬超輾轉投奔了劉備,並鞍前馬後為之效力,轉戰西川,為劉備奪取益州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定益州後,馬超積功被劉備封為左將軍(後遷平西將軍)、假節鉞、臨沮都督(臨沮侯)。

馬超和關羽、張飛、黃忠、趙雲一起位列蜀漢“五虎上將” 尊位,論名頭,論武藝,和關羽應該是旗鼓相當的。有人說,關羽敗逃到臨沮彰鄉時,駐守臨沮的馬超不願救援近在咫尺的他,是因為關羽一向輕視他,不願與其為伍,兩人素有矛盾,這才坐視關二爺在其轄區內灰飛煙滅的。

細究歷史,發現此說全是因緣附會、妄加揣測之扯卵談。馬超被封為臨沮都督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事,而關羽敗逃到臨沮彰鄉已經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年底了,彼時的馬超很可能已經不在臨沮,而是奉劉備之命回到成都了。

《三國志·蜀書·關張趙馬黃傳》記載,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派馬超、張飛、吳蘭等將領率軍進駐下辯(今甘肅成縣),以為策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全境。彼時的劉備集團,將星若雲,謀臣似雨,人才濟濟,又佔有了益州(四川)、漢中、南荊州,聲勢達於極盛。在此基礎上,諸葛亮、張飛、馬超、趙雲等人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王后,大封文武百官,馬超被封左將軍、假節鉞、臨沮侯。因此,可以推斷,就在關羽兵敗襄樊、逃至臨沮彰鄉一帶被吳軍擒獲時,馬超已跟隨劉備一起回到成都,並和諸葛亮等人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三國志》還記有一事可以明證馬超不在臨沮:220年前後,馬超曾經告發江陽太守彭羕攛掇自己一起舉兵謀反,彭羕因此被下監治罪。由此可見,公元219年12月,關羽兵敗麥城時,馬超早已率部離開臨沮回到成都。既然他不在臨沮,什麼見死不救之事自然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三國志 關羽傳》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臨苴,乃蜀將馬超封地,馬超為何對敗走麥城,路過自己封地的關羽不伸出援手呢?難道是因為關羽傲慢,平時對馬超頗有微詞,而馬超挾私報復?



關羽是蜀漢元老,桃園結拜之後,一直追隨劉備,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後來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馬超是西涼降將,投降時所帶的兵將也並不多,可是他也被封為五虎上將。關雲長雖然與馬超沒有見過面,卻時常表現出看不起馬超的樣子,想與馬超切磋切磋。不過,這並不是馬超對關羽敗走麥城,路過自己的封地臨苴,見死不救的原因。



馬超,作為一個西涼的降將,雖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也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之一。但是在西數內部一直是被排擠的對象,特別是關羽,憑著自己的老資格,半點兒也看不上馬超,因此馬超行事一直謹小慎微。如果馬超遇到關羽敗走,一定會盡力救助,因為這正是揚名立萬的好時機,別說是關羽,這一個劉備的義弟,西蜀所倚賴的左膀右臂,就是普通的西蜀將士,馬超也不會放過這一個立功的機會。馬超為什麼不救經過自己封地的關羽呢?這是因為臨苴當時已經不是馬超的封地。



據《三國志》中記載,馬超督管臨沮的時間為215年至217年,。而關雲長被殺時間為219年,那時,馬孟起已經離開臨沮鎮守陽平關(現陝西省勉縣老城區)了,所以,馬超之所以在關羽敗走麥城,路過臨苴時不曾出現,是因為馬超當時根本不在臨沮。


萍風竹雨123


劉備和關羽的關係,馬超能不清楚嗎,他敢不救嗎?結果馬超沒有去救,其實根本不存在救或不救之說,只因問題存在三大誤導,從而將我們引入了一個“相救”的思維誤區。

封地誤導

《三國志·蜀書·馬超傳》記載: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佔據西川,因馬超有迫降劉璋之功,遂封其為平西將軍,督臨沮。難道馬超被封為都臨沮,真就都臨沮嗎?

其實不然,三國時期,由於天下紛爭不斷,虛授、遙領等封賞常有發生。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劉備封關羽都荊州,但是關羽所都荊州其實名不副實,前期荊州為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分據,後期僅有南郡一地,荊州四郡已劃歸孫權所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曹操赤壁大敗後,劉備也曾任命諸葛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但也並非真督,僅是做好三郡錢糧徵調的保障工作而已。

再如:曹操對戰袁紹期間,曾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這個漢壽又在哪裡呢?無從稽考。因為無論是曹操的地盤,還是袁紹地盤,沒有漢壽縣的地名記載。但是,劉備佔據荊州時,武陵郡轄下確實有一個漢壽縣,同時劉備攻取蜀中後曾將葭萌改名為漢壽,即:廣漢郡的漢壽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漢書·地理志》:“琅玡郡……武鄉,侯國。”《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記載: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晉書·地理志》、《華陽國志·漢中志》:漢中郡轄西鄉縣;《舊唐書·地理志》:本漢成固縣地,蜀立西鄉縣。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武鄉侯、張飛的西鄉侯,皆為遙領。

《三國志·蜀書·吳懿傳》記載:先主定益州,以壹為護軍、討逆將軍,納壹妹為夫人。章武元年,為關中都督。

當時,關中屬於曹魏地盤。也就是說,吳懿的都關中也僅是遙領而已。

所以,當時劉備封馬超督臨沮,是真督還是遙領?答案就在下面的兩大誤導之中。

屬地誤導

劉備雖然封馬超督臨沮,但是臨沮當真屬於劉備的地盤嗎?

《夷陵州志》記載:遠安縣,邑名:臨沮《水經》註記:水出新城郡昌魏東南,發阿山,東流經臨沮縣《三國志·蜀書·向朗傳》: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

由此可證明兩點,一是三國時期確實有這個臨沮縣;二是臨沮確實屬荊州轄地。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從徵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

此事發生於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赤壁大戰後,因中廬、臨沮、宜城三地有賊寇作亂,徐晃率兵前去平定。也就是說,臨沮當時屬於曹魏的地盤才對。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此事發生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似乎之前的臨沮歸屬又屬於劉備。或許在公元209年至公元214年期間,臨沮曾先後移主,只有這樣方才說得通。但是,就在這一年樂進又大破劉備的臨沮長杜普,似乎臨沮又再次回到了曹魏手中。

關鍵是,也就在這一年劉備入主西川,並封馬超督臨沮。也就是說,極有可能是在劉備封馬超督臨沮的前後,曹魏大將樂進又正好大敗劉備臨沮長杜普。所以,以此來推劉備封馬超督臨沮也就很正常了。

《魏氏春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分南郡之巫、秭歸、夷陵、臨沮並房陵、上庸、西城七縣為新城郡。

這些也足以證明,臨沮的地盤當屬曹魏所人。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吳書·潘璇傳》: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由此可見,關羽確實在臨沮遇難。如果臨沮真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就算馬超沒有實督,難道會任由東吳兵馬來去自如、不聞不問嗎?顯然不是,答案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此時的臨沮絕對不會是劉備的屬地。那麼,之前說的臨沮屬於曹魏的地盤,曹魏難道就會任由東吳兵馬來去自如嗎?當然不會,之所以東吳兵馬能在曹魏屬地臨沮活動,是因為在這期間曹魏和東吳達成了共同對抗關羽的同盟協議。關鍵是曹魏和東吳剛剛達成同盟協議,曹魏也不擔心東吳“假道伐虢”。同時,臨沮的地理位置正好處於當時的曹魏和荊州之間,料想東吳也不敢趁火打劫。所以,東吳兵馬出現在臨沮也就非常正常了。

而在這期間,臨沮從未出現馬超的任何蛛絲馬跡,也就證明馬超絕對不在臨沮。

由此可知,一是臨沮不屬於劉備的地盤,馬超沒有實督也實屬正常;二是面對如此大戰,馬超竟然沒有任何舉動,顯然極其不合常理。因此,結果只有一個,臨沮不屬於劉備的地盤,馬超沒有辦法走馬上任,人自然也就不在臨沮了,又如何能夠去救關羽。

然而,以多年督荊州的關羽,又豈會不知臨沮歸屬,但他又會何要逃向臨沮呢?

裴松子《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傳延引蜀記註文》: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也就是說,敗走麥城的關羽,後有孫權大軍圍追堵截,無奈之下關羽只好向臨沮敗退,畢竟臨沮處於劉備和曹魏兩國的交界之處,並有沮水之利,或有一線生機。同時,臨沮離江陵還有二三百里之遠,如果真正有可行的敗退捷徑,自然不會選擇敗退臨沮。之所以會走此地,也只是個不是選擇的選擇罷了。

時間誤導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二十二年冬十月,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二十三年春正月,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年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三國志·蜀書·彭羕傳》:聞當遠出,私情不悅,往詣馬超。超問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寧當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曰:“老革荒悖,可複道邪!”又謂超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聞言大驚,默然不答。退,具表辭,於是收付有司。

此事發生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在這一年彭羕和馬超均在成都。也就是說,從公元217年至公元220年期間,馬超從未有機會就任督臨沮,而關羽又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12月在臨沮被馬忠所害。所以,從時間上來說,馬超根本沒有機會相救關羽。

綜上所述,因為臨沮的封地、屬地、時間三大誤導,從而將我們引入了馬超不救關羽的猜想之中,其實馬超根本就不具有任何救援關羽的條件,又如何去救。


祥子談歷史


公元219年,曹孫聯合擊敗了關羽,奪取了荊州之地,關羽兵敗隨後從樊城撤離,逃往麥城,在麥城駐紮抵禦吳軍的進攻,但是呂蒙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用攻心計,讓關羽的部下無心戀戰,最後關羽帶領十餘騎從麥城小路想逃往西川,卻沒想到吳軍已在麥城小路埋了伏兵,最終關羽被抓捕,隨後在臨沮被吳軍斬殺。

公元215年,馬超離開張魯前來投靠了劉備,劉備於是派人去迎接馬超,並且偷偷把自己的一支軍隊給馬超,讓馬超率兵合圍成都。馬超率領兵馬直接來到成都,並屯兵於城北,成都城中所有人都因為馬超威名而驚恐,不到十天的時間,成都軍民就崩潰了,隨後劉璋開城投降。西川也就平定了,平定後因為馬超有功,劉備升其為平西將軍,並命他督臨沮(這個督的意思就是監督指揮,也可以說是馬超的封地)。



這也就是題目中說的關羽兵敗後經過馬超的封地,為何馬超沒有救援?

從地圖上看臨沮確實離麥城相當近,為何馬超沒有救援呢?其實這並不能怪馬超,從史料記載,馬超投靠劉備後一直跟在劉備的身邊作戰,


公元217年,劉備和曹操漢中發生爭奪之戰,與此同時馬超與張飛、吳蘭、雷同等將領屯兵於下辯。而後馬超又策動動氐族雷定七部萬餘人響應劉備,與曹軍先鋒主力作戰。

公元219年,拿下漢中後,馬超和一百二十餘名蜀漢官員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漢中王后,升馬超為左將軍。

而在公元219年末也就是死之後,公元220年馬超也一直在成都任職,並揭發彭羕要叛變的事情。

所以從史料上看馬超並沒有去駐守臨沮,一直待在成都,又怎麼可能救援關羽呢?

臨沮有沒有駐兵呢?為何沒有救關羽呢?

臨沮是現在的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而在古代一個縣城大概有幾萬人左右,而駐守軍隊約3000-5000人不等,而分出去一部分人完全可以救關羽,為什麼沒有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任何人,吳軍在對關羽採取行動的時候已經斷絕了關羽所有的後路,公安、江陵已經完全落入吳軍手中,更是何況離麥城最近的臨沮呢?所以根本無法救援關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