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篡曹魏,不算好臣子,卻是好君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不但將司馬氏覬覦曹魏江山的野心宣揚了將近兩千年,更將司馬昭其人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然而被世人唾罵不止的司馬昭,在野心上比起他的兒子司馬炎來還有所不及

司馬炎篡曹魏,不算好臣子,卻是好君王!

因為無論司馬昭心中多麼想身登大極,行為上又是多麼僭越無禮,但是終他一世也都未曾明言終結曹魏正統。反倒是他的兒子司馬炎威逼魏帝禪讓大位,轉而建立晉國,將其父司馬昭的野心付諸成了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炎似乎是更應該被世人唾棄的那個人。但歷史上對司馬炎的評價卻是褒多於貶,原因何在?很簡單,那就是犯上作亂的司馬炎雖然不是個好臣子,但身為晉國的開國皇帝,他卻是個好君王。

說司馬炎是個好君王,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則有以下幾點:

統一中國

中華文化崇尚大一統,然而自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群雄逐鹿、烽煙不絕。長達百年的亂世之中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大一統的中華河山四分五裂,萬千百姓更是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這個時候,無論是從歷史發展脈絡來講,還是從飽受戰亂之苦的天下民心來看,

統一江山、平息刀兵都是一件功蓋天地的大事。而這件事,正是由篡魏謀逆的司馬炎完成的。只此一點,司馬炎就完全稱得上一代雄主。

威加諸夷

自古以來,建都中原腹地的王朝都被外敵侵擾。悍大如秦也不得不修築長城阻擋匈奴鐵騎南下,強如大漢也多有和親之舉以安定邊塞。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大更是地亂成了一鍋粥,自身實力大打折扣。匈奴、鮮卑等異族便蠢蠢欲動,無時無刻不覬覦著中原的富饒土地。

司馬炎篡曹魏,不算好臣子,卻是好君王!

到了晉朝初年,匈奴、鮮卑等族時常來犯,燒殺搶掠、無所不為。而身為晉國開國皇帝,司馬炎對寇邊蠻夷則是毫不手軟。西北方派汝陰王司馬駿掛帥鎮西將軍,抵禦匈奴,武威太守馬隆大敗樹機能平定涼州;東北方有嚴詢敗鮮卑慕容廆(音同“偉”)於昌黎,殺敵數萬;五溪蠻夷、東夷三國更是共有十幾批先後前來稱臣依附。

後來在五胡亂華中強盛非常的鮮卑族,在司馬炎在位期間也是率眾投降、俯首稱臣。可以說,在對外戰爭中,司馬炎的功績遠超秦始皇,與漢武帝和漢宣帝那等平定匈奴的功績相比也是不遑多讓。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炎的好君王之命也是當之無愧。

善於用人

漢高祖劉邦曾言他之所以能打敗不可一世的項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人善用。而司馬炎能夠在內憂外患之中,一統華夏且讓四海賓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像劉邦一樣知人善用。

這一點,從他平定東吳的戰略制定和人員安排上就能看得非常明瞭。

縱觀三國時期,東吳地處一隅又有天險為屏障,縱使雄才大略如曹操也折戟沉沙於此。想要平定東吳,用人是非常關鍵的一環。而在平定東吳的時候,司馬炎點將果決。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總覽全軍,命司馬伷、王渾、王戎、胡奮、杜預分別領軍從塗中、江西、武昌、夏口、江陵兵分五路進擊東吳,又讓王浚和唐彬率領四川大軍順江而下直搗黃龍。

司馬炎篡曹魏,不算好臣子,卻是好君王!

在整個對東吳的作戰中,司馬炎總覽全局,將作戰方略、人員分配製定得極為細緻。甚至將在王浚和唐彬率軍順流而下時所經之地的將領應該借調給他們多少人馬都說得明明白白。

復下詔曰:「浚、彬東下,掃除巴丘,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鶩,直造秣陵,與奮、戎審量其宜。杜預當鎮靜零、桂,懷輯衡陽。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預當分萬人給浚,七千給彬。夏口既平,奮宜以七千人給浚。武昌既了,戎當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項,總督諸方。」—摘自《晉書》

有著如此細緻入微的人員安排和戰略部署,司馬炎的用人方略可謂極其高明。一個善於用人的君主,完全可以稱之為明君。

體恤百姓

司馬炎當政時期,有兩件事情發生的頻率最高。第一是戰爭,第二就是天災。

縱觀《晉書•武帝紀》,滿篇都有蝗災、螟災、水災、風災、冰雹、地震等自然災害。這些自然災害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那些靠天吃飯的農民而言,這種天災讓他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和茅草房都不復存在。

司馬炎對此心知肚明,於是他頒佈召令分農民土地並減賦,讓他們獲得了生存下去的權利。又鑿通陝南群山,引黃河之水注入洛水,興修水利。除此之外,古代皇帝經常乾的行獵之娛,他也因為會踩踏田間青苗而多次取消。

天災頻發,司馬炎為了能夠了解民間實際情況,下召令讓下面官員不得隱瞞、如實稟報情況,以能令他及時做出決策。

詔曰:「比年災異屢發,日蝕三朝,地震山崩。邦之不臧,實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極言其故,勿有所諱。」—摘自《晉書》

除了天災肆虐,還有瘟疫蔓延。但相對天災來說,瘟疫在醫療水平低下的古代相對天災來說影響和破壞更加強大。

咸寧元年臘月,洛陽爆發大規模瘟疫,做為都城的洛陽因為疫情蔓延竟然病死了多一半的人口。然而做為一國之主,司馬炎雖有權利但卻阻擋不了民眾因疾病而死。雖則如此,但他還是掛懷百姓,並因此鬱鬱寡歡以致身體都出了毛病

等他身體好轉時群臣祝賀,但他卻說每每想起那些死於瘟疫的百姓就心裡不是滋味,現在怎麼能因為自己這小病得愈就將百姓的苦難拋諸腦後!於是他下令禁止文武百官上禮慶賀。

由此看來,司馬炎身居大寶,但並沒有忘記貧民百姓。雖然做為統治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令百姓安居樂業,但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心懷百姓的帝王卻數的過來。司馬炎能做到這一步,說他是好君王並不為過。

虛懷若谷

做為人君,氣度是很重要的。若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那麼司馬炎的肚裡絕對能開航母。他的氣度從下面幾件事情就能看的出來:

  1. 廣開言路。俗話說忠言逆耳,但司馬炎深知言路不通的隱患。所以他廣開言路,包容諍臣。當皇甫陶因為與司馬炎論事起了爭執被鄭徽奏請懲治的時候,司馬炎說做為人主最忌諱那些阿諛奉承的人,怎麼會因為諍臣的之言而感到不爽呢。不但如此,他反倒是罷免了上書挑撥離間的鄭徽官職。窺一斑而見全豹,司馬炎對皇甫陶的包容就是他心胸開廣、大開言路的最好證明。
  2. 重用司馬攸。司馬攸是司馬炎的親弟弟,但是從小過繼給了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而當初司馬昭更是對司馬攸寵愛有加,以致他在傳王位的時候想傳給司馬攸。最終因為身邊大臣勸戒這才作罷將王位給了司馬炎。看看中國古代,因奪嫡而引發的血腥數不勝數。然而司馬炎卻沒對司馬攸進行迫害,反倒給司馬攸封王、並賦予其軍權。而後又讓司馬攸從鎮軍大將軍做到了司空,最終又做了大司馬總領青州軍事,可以說司馬攸一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對差點搶走自己大位的司馬攸,司馬炎能有如此胸襟委以重任,讓其建功立業,著實令人佩服。
  3. 善待江東子民。司馬炎建立晉國後軍事上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東吳。事實也證明,東吳頻繁發兵攻伐晉國城池,這讓司馬炎恨得牙癢癢。然而當司馬炎真正掃滅東吳後卻不計前嫌,不但廢除了東吳那些苛政還利於民,得到了東吳百姓的擁戴,更是封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孫皓的子孫都做了官。總體來看,面對大敵,司馬炎的做法可謂是仁至義盡了。
司馬炎篡曹魏,不算好臣子,卻是好君王!

以身作則

正所謂上行下效,眾多朝代的腐朽都是從帝王自身開始的,無論是從吃穿用度還是對法紀的遵從都是如此。

司馬炎在位二十多年沒有新建宮室,這對於一個長期在位的帝王來說簡直不可想象,在這方面他和出了名節儉的漢文帝都有一拼。

在遵守法紀方面,司馬炎更是以身作則。有一次太醫司馬程據給司馬炎進獻了一件用雞頭上的羽毛編織的衣服,司馬炎大不高興,並當眾放了把火將這件奇珍異服燒的一乾二淨。司馬炎為何會如此做呢?因為在這之前晉朝曾頒佈過一部禁止奇技淫巧、奇裝異服的法律。

程據所獻的衣服固然珍貴,但卻違反了晉朝法令,所以司馬炎毫不猶豫進行焚燬,並詔令天下如果有人敢犯法令必定嚴懲不貸。

修身 、治國、而後才能平天下,司馬炎能取得如此成就與他的以身作則有著莫大關係。

總結:司馬炎因為篡位而建立晉國的行為不光彩,作為臣子他也的確不是一個好臣子。但是他建國當了皇帝后還是在文治武功方面勵精圖治,讓飽受戰亂之苦近百年的天下百姓過上了“太康盛世”。雖然他在統一天下後稍有懈怠,但這並不能掩蓋他是一個好君王的事實。


吾史無終,持續奉獻精彩的歷史故事。

參考文獻:《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