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未來中小銀行面臨的挑戰遠大於機遇

在11月19日舉行的21世紀金融主題論壇——金融供給側改革下的中小銀行轉型與發展分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做主題演講表示,當前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對銀行業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未來的趨勢是穩槓桿同時進行結構性調整,比如有些銀行業務還將繼續限制,有些業務可能被適度放鬆,結構性調整特徵非常明顯,但政策約束也會更嚴格;

二是持續調結構,如今監管部門對銀行貸款投向有著非常強的要求,對違規行為也採取日益嚴格的處罰措施,其用意是要求金融更好地支持服務實體經濟,這與銀行以往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原來很多銀行感覺監管部門是不許銀行做違規的事,但現在是要求銀行去做以前可能沒有做好的事;

三是防資金空轉,近日國務院督查辦通報了兩家銀行在信貸過程存在搭售行為,因此可以預見,抬高企業融資成本行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成為監管部門重點查處對象;

四是防風險。很多銀行注意到,2018年以後的防風險側重點,與2017年略有不同——如果2017年防風險的側重點是控制量,不讓影子銀行等某些業務過快發展,2018年防風險的側重點就落在化解存量風險,包括殭屍企業退出,重大違約事件等;

五是補基礎,這主要表現在監管制度的完善,剛剛舉行的四中全會強調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際上金融監管的不斷強化本身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金融行業各類不規範活動,將會隨著監管制度不斷完善而呈現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的局面。

曾刚:未来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

曾剛認為,在這些外部環境的共振下,銀行業將呈現四大變化趨勢:

1、行業會分化。所有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個行業都會帶來分化,頭部企業、活到最後的企業日子都不錯,但分化過程總會有一些無效產能退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如此。此前央行貨幣政策報告已提出近年以來銀行業信用分層已出現,信用分層本身就是金融供給側發生作用的一個機制,讓好的、壞的區分開,對銀行將產生持續的分化,所以到最後,頭部銀行會受惠更多。

“當然,頭部機構未必是大型銀行,很多中小銀行也會憑藉自身出眾管理能力與業務特色,在某些細分市場獲得巨大發展空間與較高行業地位。”他指出。

2.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提升。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持續落地,資產負債能力管理將成為銀行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尤其是如何獲得優質資產與推進數字化轉型,將成為中小銀行謀求突破的兩大關鍵因素。

3.風險複雜化。以前銀行主要看資產信貸風險,但現在金融市場發現,一些銀行也存在流動性風險,尤其在信用分層後,一些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變得更加突出,此外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環境下,如何控制壞賬率與貸款違約率,也對中小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提出更高的挑戰。

4、持續推進業務創新。

“在未來一段時間,我認為中小銀行面臨的挑戰是大於機遇的,因為在經濟處於下行期,整個行業在風險出清階段,機遇肯定也會有,但與過去十年相比還是挑戰更多。”曾剛表示。

因此他建議中小銀行需從四個方面做出轉變。

1、轉變理念。從原來的規模至上轉向質量優先,原來很多小銀行發展過程當中對規模有天然的偏好,增長速度快。但在當前經濟調整期,一味看重規模增長可能帶來更大風險。

2、迴歸常識。此前很多中小銀行提出眾多轉型方向,比如提高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輕資本轉型,彎道超車、後發優勢等,但現在看起來,銀行還是需要回歸金融業發展的常識,穩紮穩打練好內功,才是助推自身穩健發展的基礎。

3、控制風險。隨著風險越來越複雜,中小銀行需要從全面風險管理角度出發,將所有風險進行有效管控,而不再是僅僅側重信貸風險。

4、深耕客戶。不同類型中小銀行有不同業務特色與發展方向,比如繼續下沉拓展小微客戶與零售客戶,還有在農村金融領域助推鄉村振興與城鄉聯動發展。如今國有大行也開始準備成立鄉村事業部,主要是看到其中帶來的新的發展機會和機遇。因此中小銀行只有深耕客戶,才能提升用戶粘性,將自身業務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形成差異化發展優勢。與此同時,數字化發展也能彌補中小銀行的不足,這是技術發展給中小銀行帶來的額外優勢。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