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山,書法名山,大伾山摩崖石刻文化瑰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伾山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一座縣級小城,因為一座山而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小山,因為有了千古 以來的文化積澱,而成為歷史文化名山。

這座小城,就是浚縣縣城;這座小山,就是浚縣大伾山。 走進大伾山,你會感到抬不起腳,挪不動步,舉手抬足之間,歷史的斷章殘片、文化的音韻氣息撲面而來,就連空氣裡也彷彿瀰漫著千載一瞬的古老記憶。

大伾山位於河南浚縣城東,商周時稱犁山,漢時稱黎陽山。東漢光武帝劉秀鎮壓河 北王郎後還師過此,在山上築青壇祭告天地,並封其為青壇山。

據《尚書·禹貢》記載 :“禹導河自積石,歷龍門,東過洛,至於大伾。”後人遂稱大伾山為“禹貢名山”。

在這座不大的山上,有宋以來保存較好的寺廟建築群7處,亭榭臺閣138間,更有那歷代文人名士、墨客騷人留下的詩詞歌賦。在大伾山的峭壁上,有字跡可辨的摩崖石刻共460餘處。

這些摩崖石刻種類繁多,各不相同———從書法形式上看,真草隸 篆行魏,無所不有;從文字種類上看,除漢文外,還有巴思巴文以及梵文等。這些摩崖石刻是一幅歷史的畫卷,是一部大書,是書法的薈萃,是命運的樂章,是時代脈動的凝固化存在。

摩崖石刻的寂寞生活 “八丈佛爺七丈樓”,浚縣人知道,浚縣以外的人也知道。這個20多米高的大石佛,因為年代久遠,也因為個子太高,所以不管到沒到過大伾山的,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個國寶。

實際上,在大伾山上,有一些個頭和年代都沒法與大佛相比、身份卻與大佛同高的 東西,那就是摩崖石刻,也是國寶。

雖然都是國寶,但因為角色定位不同,兩者的待遇大相徑庭:因為在普通百姓中有 號召力,大石佛每日朝拜者眾多,經年香菸繚繞;而摩崖石刻,除非導遊小姐介紹,或 是文化人刻意尋訪,很少有人光顧。

摩崖石刻,是大伾山這座文化名山的文化精髓,書法藝術價值極高。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