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山,书法名山,大伾山摩崖石刻文化瑰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一座县级小城,因为一座山而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小山,因为有了千古 以来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山。

这座小城,就是浚县县城;这座小山,就是浚县大伾山。 走进大伾山,你会感到抬不起脚,挪不动步,举手抬足之间,历史的断章残片、文化的音韵气息扑面而来,就连空气里也仿佛弥漫着千载一瞬的古老记忆。

大伾山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商周时称犁山,汉时称黎阳山。东汉光武帝刘秀镇压河 北王郎后还师过此,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封其为青坛山。

据《尚书·禹贡》记载 :“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东过洛,至于大伾。”后人遂称大伾山为“禹贡名山”。

在这座不大的山上,有宋以来保存较好的寺庙建筑群7处,亭榭台阁138间,更有那历代文人名士、墨客骚人留下的诗词歌赋。在大伾山的峭壁上,有字迹可辨的摩崖石刻共460余处。

这些摩崖石刻种类繁多,各不相同———从书法形式上看,真草隶 篆行魏,无所不有;从文字种类上看,除汉文外,还有巴思巴文以及梵文等。这些摩崖石刻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是一部大书,是书法的荟萃,是命运的乐章,是时代脉动的凝固化存在。

摩崖石刻的寂寞生活 “八丈佛爷七丈楼”,浚县人知道,浚县以外的人也知道。这个20多米高的大石佛,因为年代久远,也因为个子太高,所以不管到没到过大伾山的,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个国宝。

实际上,在大伾山上,有一些个头和年代都没法与大佛相比、身份却与大佛同高的 东西,那就是摩崖石刻,也是国宝。

虽然都是国宝,但因为角色定位不同,两者的待遇大相径庭:因为在普通百姓中有 号召力,大石佛每日朝拜者众多,经年香烟缭绕;而摩崖石刻,除非导游小姐介绍,或 是文化人刻意寻访,很少有人光顾。

摩崖石刻,是大伾山这座文化名山的文化精髓,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大伾山摩崖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