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健康保險藍皮書》建議:社保商保聯手護航14億中國人

11月11日,我國第一部關於健康保險發展的研究報告《健康保險藍皮書(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出版,"藍皮書"指出,僅依靠政府、依靠基本醫保,無法完全解決近14億人的健康問題。為此,應強化商業健康保險的角色定位,通過基本醫保和商業健康保險的銜接,使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提升到75%—85%,緩解醫療費用負擔。

國家出手提速改革,兩保銜接已成大勢

"藍皮書"一經推出,不僅在保險業內引發強烈反響,更道出了健康保障面對的實況,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鳴。在中國,摧垮一個人、甚至摧垮一箇中產家庭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一場病就夠了!就像電影《送我上青雲》中姚晨飾演的女記者盛男一樣,工作拼盡全力、生活省吃儉用,當被查出卵巢癌,面對30萬的手術費時,才明白錢就是生命!當她向好友借錢被無情拒絕時,瞬間崩潰:誰能借我30萬!而"藍皮書"用詳實、客觀的數據分析,指出在我國目前的醫保體系中,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實際報銷水平維持在60%左右,很多特殊的設備和藥品都不在報銷範圍之列。而醫保"管辦不分"問題依然突出,專業化、精細化管理難以實現,無法滿足日益多樣化的醫保需求。

藍皮書對商業健康保險予以極大關注,建議用政策槓桿支持推動商業健康保險創新發展。藍皮書指出,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供給能力亟待提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健康保險保費僅佔保險業總保費的14%,而國際成熟市場一般在20%—30%;健康保險密度僅為389元/人,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000—4000元/人;健康保險深度僅為0.61%,而發達國家一般在5%左右。行業的專業化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具有健康險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種類還不夠豐富、供給能力不足,還不能滿足社會快速增長的健康保障需求。因此,應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商業健康保險做優做大做強。

政府出手、商保聯合、改革提速……在醫保、商保無縫銜接的大潮中,國家層面的戰略審視已經提上日程並且逐步滲透到科學審慎的落地實踐中。

兩保結合多方共贏 鏈條融合亟待升溫

在當今的中國,改革無時無處不在,醫保改革也早已在路上。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模式:病人出院時,在商業保險機構與有關部門聯合設立的理賠窗口,繳納應交的費用,剩下的部分由醫院和保險公司結算,讓人少跑腿、省心又省錢?

其實,這種方式,在我國率先開展商業保險機構經辦服務試點的省份早已開始推行。無論群眾參加的是城鎮居民基本醫保還是新農合,只要辦理了相關商業保險,就可以享受到這種"一站式"服務的便捷。

而在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醫保模式中,國家徵收的醫保費統一管理,但具體由不同的醫療保險公司來支付,國家只規定一般的框架條件,居民疾病風險的保障由醫療服務供求雙方在市場上自由博弈,醫療保險公司可以與醫院和被保險人之間簽訂單個的合同,強調了保險機構的服務意識,讓被保人能享受更好的保險服務。

固然,國情和制度不同,我們不可能完全複製國外的模式,但醫保走向市場化已成為大勢所趨。"藍皮書"中明確指出,我國現行社保保障水平和保障範圍相對有限。其中,2017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5.16萬億元,其中政府支出1.55萬億元,佔比30.04%;社會支出2.12萬億元,佔比41.09%;個人支出1.49萬億元,佔比28.88%。因此,構建商保、基本醫保和醫療機構的融合機制,強化商業健康保險作為支付方的角色定位成為各方的需求。

在這一機制中,基本醫保、商業保險與醫院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用市場的手段平衡政府、醫院、醫生、患者、藥商等各方利益,使醫保運行的效益和效率最大。同時,還建議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扶貧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公共健康保障項目,統一交給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經辦,實現全鏈條管理。

社保託底商保加持 科學構築健康體系

大多數人的工作,除了收入維持自己和一家老小的生活保障,還是想能夠有個"交保險"的地方,生病了能有人給"兜底",給保障。然而現實中,很多人生病後會像電影中的盛男一樣,會發現手裡的存款和基本醫保只是杯水車薪,依然會被高昂的治療費用逼瘋。

我們必須要承認,社保只是基礎醫療保障,賠付有很多的限制,起付線以內、封頂線上以上、報銷比例外和社保目錄外的醫療費用,比如ICU自費藥物、特殊消耗材料及特殊儀器費等等都需要自己承擔,而急救費用當中化驗,特殊檢查,藥物、治療,輸血費用等也是除外的。此外,像"住院押金"等必交的項目更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住院期間家屬額外花銷、住院導致的個人收入減少等等還尚未計算在內。但這些"除外"項目,很多都是可以用商業醫療保險來覆蓋的。有了社保託底並不能高枕無憂,再有商保加持,人生的城池方能固若金湯。因此,作為一個成年人,除了努力掙錢、避免因意外返貧,給自己和家人配置合適保險更是非常負責任的做法。

平安人壽升級 "專屬保障"持續加碼

"不斷滿足個性化"需求,是當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保險行業更不例外。今年7月,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人壽")主力保障型產品平安福實現第七次升級,不僅病種拓展至150種,且賠付額度繼續提升,還附加了特疾專屬保障,讓保險"私人定製"成為現實。

在"保險姓保"、"保險迴歸保障本源"的發展趨勢下,"平安人壽"主動優化產品結構,開發多款保障型產品,保障型產品佔比不斷提升。以平安福為例,就保障範圍而言,2019年7月1日升級的"平安福19Ⅱ",輕症責任由30種升級為50種,既篩選了原位癌、早期肝硬化、較小面積燒傷、心臟瓣膜介入手術等較高發且會對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的輕症病種,也納入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輕微腦中風等市場高度關注的輕症病症,同時實現身故及重疾賠付額度增長、惡性腫瘤多次賠,而附加的特定疾病保險金,更能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具體到在操作層面,您可以根據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找個懂行的保險行業專業人士幫你分析評判風險所在,選擇適合的產品方案,構築一個科學、多層次的健康保障體系。

誰都祈禱自己一生平安健康,但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當重病不幸降臨,當意外不幸降臨,在放棄與治癒面前,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而保險的作用就是幫我們承擔風險,化解風險,把損失降到最低,在關鍵時刻撐起人生和家庭的"保護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