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空中反航母利器——圖-22“逆火”

  在1969至1993年間,位於喀山的圖波列夫工廠共生產了514架各種型號的圖-22M“逆火”式轟炸機,其中268架是圖-22M3“逆火-C”,這也是“逆火”的最後一款量產型號。在蘇聯解體前夕,蘇聯海空軍共裝備有大約380架“逆火”,其中60%屬於空軍,40%屬於海軍。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後,在十多個新獨立的國家中,只有兩個國家擁有圖-22飛機:俄羅斯和烏克蘭。烏克蘭的最後一架圖-22M3在2006年被廢棄。圖-22M這款轟炸機從未出口過。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俄羅斯空天軍的兩架圖-22M3,可見未外掛任何武器

  “逆火”這款飛機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今天,俄羅斯的遠程轟炸機部隊只裝備有大約60架圖-22M,部署在三個作戰基地:位於別拉亞(Belaya)的第200重型轟炸航空團,位於沙伊科夫卡(Shaykovka)的第52重型轟炸航空團,位於奧列尼戈爾斯克(Olenyegorsk)的第40混成航空兵團,以及位於梁贊(Ryazan)的第43戰鬥應用和飛行機組人員換裝中心。“逆火”唯一實用化的改進型號是圖-22M3,另外還有兩種被稱為圖-22MR(“產品45.09”)的偵察型。

“逆火”扮演的角色

  圖-22M3是一款核/常兼備的戰區級轟炸機,或者說“空中導彈載機”。冷戰期間,蘇聯海軍裝備的約150架“逆火”的主要目標是美國海軍部署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的航空母艦及巡洋艦——後者裝備有“戰斧”式巡航導彈。為了保護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免受圖-22M的攻擊,格魯曼公司研製了F-14A“雄貓”式截擊機,並於1974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攻擊航空母艦絕非易事,因為航母將得到多層防空系統的保護。根據蘇聯人的計算,摧毀一艘航空母艦需要40架飛機(相當於兩個團的“空中導彈載機”,每個團下轄兩個中隊),並需得到圖-16電子戰飛機的支援(作為護航干擾機使用)。蘇聯解體多年後,俄羅斯海軍現役的圖-22M的數量被美國認為“已經低於危險水平”;此外,俄羅斯的護航干擾機也不復存在。沒有了護航干擾機的協同,對航空母艦的攻擊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美國海軍在2006年將F-14戰機退役。5年後,俄羅斯方面在2011年將海軍裝備的“逆火”移交給空軍,並繼續執行海上任務。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在2014年進行的一次標準攔截期間,挪威皇家空軍的F-16戰機拍下了這架俄羅斯空軍的圖-22M3轟炸機,可見其機腹下掛著一枚Kh-22導彈

  在對地作戰中,圖-22M的主要任務是攻擊重要目標,如指揮所、橋樑、鐵路樞紐、機場、導彈基地,以及在前線後方遠至1080海里(2000千米)處的部隊集結地域。冷戰期間,如果與北約爆發全面衝突,“逆火”的任務是切斷前來支援歐洲的美軍的航路,如摧毀能夠容納美國戰略運輸船和飛機的港口及機場。使用俄羅斯最北部的前方機場,俄遠程航空兵甚至可以迫近位於北美的目標。2017年10月,第200重型轟炸航空團的戈拉因斯基(Gollayinsky)上校駕駛一架圖-22M3轟炸機從別拉亞基地起飛,降落在了距離阿拉斯加700千米的楚科塔(Chukotka)自治區的阿納德爾(Anadyr)機場,這也是圖-22M3轟炸機首次降落在該機場。這架飛機中途曾在烏克蘭卡(Ukrainka)和葉利佐沃(Yelizovo)停留。

“逆火”的參戰經歷

  在幾場局部戰爭中,“逆火”主要使用自由落體炸彈——而不是作為其主要武器的重型超音速導彈——對目標進行轟炸。蘇聯的圖-22M2於1984年首次參戰,轟炸了阿富汗境內的目標。“逆火”的第二次實戰發生在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間,它們轟炸了從阿富汗撤出的蘇軍準備通過的道路。

  在1994年11月至1996年1月的車臣戰爭中,俄軍的圖-22M3起飛了100多架次,主要使用自由落體炸彈進行攻擊,以及投放用於照亮戰場的照明彈。圖-22M參加的第三場大規模衝突是2008年8月間爆發的俄格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逆火”遭遇了第一次(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戰鬥損失:2008年8月9日,一隊從沙伊科夫卡基地起飛的轟炸機轟炸了位於格魯吉亞中部哥里(Gori)地區附近的目標,在返回基地時,一架圖-22M被格魯吉亞軍隊的地對空導彈擊落,四名機組人員中只有一人(副駕駛員)倖免於難。

  2015年11月至2018年8月間,“逆火”在敘利亞共飛行了369架次,參戰飛機當時暫時部署在位於北奧塞梯境內的莫茲多克(Mozdok)機場。2016年8月,圖-22M3曾短暫地在伊朗的哈馬丹(Hamedan)空軍基地進行加油。在俄羅斯空襲敘利亞的戰鬥中,“逆火”的主要作戰方式是一次性投下12枚250千克重的自由落體炸彈。到2016年夏天,一次性投下的炸彈數減少到了10枚,後來又減少到了6枚。

中期升級:圖-22M3M

  2018年12月28日,第一架升級後的圖-22M3M(“藍色42號”,註冊號為RF-94267)在喀山飛機制造廠機場完成了首飛。這次飛行由奧列格•佩圖寧(Oleg Petunin)駕駛,飛機共飛行了37分鐘,最大飛行高度1500米。在8月份“藍色42號”機面世時,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總裁尤里•斯柳薩里(Yury Slyusar)表示“未來幾年的測試已經開始”,但準備交付給空天軍的第一架飛機正在“升級與測試並行推進”,而且“交付將從2021年開始”。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的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科紐霍夫(Alexander Konyukhov)表示,第二架升級飛機將於2019年春季準備就緒。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圖-22M正在喀山飛機制造廠裡進行維修和升級

  評估完成之後,倘若俄羅斯軍方認為改進後的圖-22M3M具有巨大的潛力,那麼他們可能決定不僅對現役的飛機進行大修和升級,而且還會對一些較老的機體進行升級。目前,有數十架“逆火”仍然存放在飛機倉庫中,或被遺棄在各個機場(奧列尼戈爾斯克基地大約有25架,別拉亞基地大約有20架),其中一些可能在修復和升級後恢復使用。

  從圖-22M3到圖-22M3M(“產品45.03M”)這一標準的中期升級程序已重新啟動過數次。該計劃最早始於1990年6月,當時蘇聯國防部命令圖波列夫設計局開展相關的研發工作,當時代號為“改進45.03M”。新型雷達是該改進項目的核心,包括將過時的PNA雷達升級為PNA-D型,新雷達的指定研製單位是莫斯科法茲特隆雷達設計局。然而,只有少數幾臺PNA-D雷達研製完成,對“逆火”的系列升級計劃則被放棄。

  在2007年進行的第二輪升級嘗試中,聖彼得堡市的列尼涅茲(Leninets)公司為圖-22M3改裝了最初為伊爾-38N海上巡邏機研製的“諾維拉”(Novella)雷達。改進後的“諾維拉”雷達被命名為“諾維拉-45”(NV45),專供“逆火”使用。2008年,9804號圖-22M3改裝了原型NV45雷達;之後,在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後不久,俄軍方曾考慮為“逆火”加裝由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院(NIIP)研製的電子掃描雷達,但沒有實現,而且之前的升級計劃已經恢復。在2014至2015年間,列尼涅茲公司向喀山飛機制造廠運去了四臺NV45雷達,這些雷達裝到了4架新翻修的圖-22M3上,其中一架(“紅色10號”,註冊號為RF-94146,c/n號為109-05)在2016年6月墜毀。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第一架圖-22M3M

  2014年9月24日,俄羅斯國防部簽署了現在正在進行的關於圖-22M3M研發計劃的合同,其中包括改進型NV45M(“諾維拉-45M”)雷達的研發工作,新雷達已經安裝到第一架圖-22M3M(註冊號為RF-94267)飛機上了。新飛機還配備有U001M型導彈武器控制系統,可與所有的新式武器兼容。合同中還包括其他一些新系統,如升級後的NO-45.03M導航套件,外加INS-2000-04慣性導航系統、S-505-45通信套件、623-3D-23敵我識別系統和ABSU-145MT數字式飛行控制系統。烏里揚諾夫斯克儀器製造設計局(UKBP)研製了一種新型“玻璃化”座艙顯示系統,之前的L229“烏拉爾-M”自衛套件也被L501“列杜特-45M”所取代。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的公告,圖-22M3M的機載航空電子設備中,80%是“新研製的”,而且採用的是“本國生產的電子元件”,這也是將與圖-160M“海盜旗”通用的電子系統。原先採用的NK-25發動機仍然被保留,但採用了新研製的控制和油料供應系統。新飛機還採用了全新的TA18-100-45輔助動力裝置。

  與升級前相比,升級後的“逆火”在外觀上有兩處明顯的區別:尾炮塔被拆除,並由“列杜特-45M”自衛裝置的元件取代;另外,機鼻上凸起了縱向整流罩,類似於空中加油探頭外面的整流罩,但未見到百葉窗和其他活動機構,因此下方可能容納有新型航空電子設備。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圖-22M3的尾炮塔和電子戰傳感器

  美國方面在2018年9月表示,俄方計劃中的圖-22M3M改進項目可能使該飛機具備重型轟炸機的戰鬥力,並擔心這可能與2010年4月俄羅斯與美國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條款相沖突。2018年12月,俄羅斯外交部向美國參議院發文稱,圖-22M3M的現代化升級旨在延長飛機的使用壽命,並改進其機動性(飛行控制系統)、導航系統和使用的空中武器系統。此外,新轟炸機的航程將在8000千米以下,並且不會配備射程超過600千米的空射型核巡航導彈。根據俄羅斯方面的聲明,這意味著圖-22M3M不會因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限制而受影響。

  基於俄羅斯方面的回應,目前尚不清楚圖-22M3M是否配備了空中加油系統。根據1979年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的一份單獨議定書,蘇聯沒有在其“逆火”上安裝空中加油系統。1991年,該議定書被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所取代。

新“逆火”的武器系統

  “逆火”的主要武器是專門為其研製的Kh-22(AS-4“廚房”)導彈,這款導彈僅供圖-22M3轟炸機使用。這是一種重達6000千克的重型導彈,由鈦合金和鋼焊接而成,可以在超音速條件下發射,並加速到3馬赫的巡航速度。導彈在其射程終段的俯衝過程中可進一步加速至4.15馬赫。安裝主動雷達導引頭的Kh-22導彈用於攻擊艦船,另一種使用多普勒雷達導航的Kh-22導彈可用核戰鬥部摧毀靜止的區域目標。Kh-22導彈的最大射程為275海里(510千米),反艦型的最大射程為189海里(350千米)。“逆火”名義上的武器掛載量為6000千克,相當於一枚Kh-22導彈的重量;掛載更重的武器會影響總燃料攜帶量。自由落體炸彈可以掛在炸彈艙內和4個外部複合掛架上。

  圖-22M3M可掛載一系列新武器,包括一枚新型Kh-32“彩虹”(Raduga)導彈,這是一款用於取代Kh-22的型號。Kh-32導彈保留了與Kh-22相同的外形和尺寸,採用了新型發動機控制系統和優化的飛行剖面,據估計其射程是Kh-22的兩倍以上。Kh-32在2005年左右進入小規模生產,升級型Kh-32M在2012年進入測試階段。一種可能的推測是,Kh-32僅是一種反艦武器。還有另外兩款準備裝備圖-22M3M的導彈,不過尚處在研發階段,分別是亞音速的Kh-SD導彈和高超音速的Kh-MT導彈,預計兩者的射程均為810至1080海里(1500至2000千米)。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98-04號圖-22MS正掛載著兩枚Kh-32M測試樣彈進行試飛

低成本選擇

  位於茹科夫斯基市的Gefest & T公司已將先前為蘇-24M戰術轟炸機研發的SVP-24-22航空電子設備套件整合到了圖-22M3上,該套件包括SV-24計算機、SRNS-24導航系統,以及在儀表板上新增的兩臺顯示器。機載雷達仍為PNA型,但其圖像已實現了數字化處理。根據Gefest & T公司的說法,該系統提供的導航精度和自由落體炸彈投擲精度是之前的8到10倍。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圖-22M3駕駛艙的前座(上)和後座(下)儀表盤

  第一架改裝SVP-24-22套件的圖-22M3(“紅色37號”,註冊號為RF-94145)於2009年進行了試飛。2012年,俄羅斯空軍訂購了該系列升級,同年完成了對首批4架飛機的升級。據報道,俄方將對30架“逆火”進行升級。用SVP-24-22套件升級後的圖-22M3轟炸機已在敘利亞參加過實戰。

圖-22M3轟炸機(“逆火-C”)的基本性能數據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老而彌堅的“熊”

  今天,由於與20世紀50年代問世的第一架圖-95轟炸機(北約代號“熊-A”)的外觀較為相似,因此圖-95MS轟炸機(北約代號“熊-H”)往往被認為是一款老舊的飛機。這種印象是錯誤的:目前俄羅斯空天軍使用的圖-95飛機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生產的,與1955至1969年間生產的老式圖-95相比,前者僅在外形尺寸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在1955至1969年間,位於薩馬拉(當時名字叫古比雪夫)的工廠共生產了173架不同型號的圖-95飛機。

  1976年,蘇聯啟動了一個新武器項目,即部署亞音速空射巡航導彈,新導彈由設在杜布納市的“彩虹”設計局研發,代號為Kh-55(北約代號AS-15“撐杆”)。蘇聯空軍原本指望用新研製的圖-160“海盜旗”轟炸機作為Kh-55導彈的發射載機,但“海盜旗”在1976年尚未做好準備——該機直到1981年才首飛成功。最終,蘇聯空軍決定恢復生產已停產十多年的圖-95轟炸機,作為新導彈更便宜且隨時可用的發射平臺。

  新型圖-95MS轟炸機(“產品VP-021”)的原型機於1979年9月首飛成功。1982年至1992年間,蘇聯/俄羅斯共生產了88架圖-95MS轟炸機,其中首批12架是在塔甘羅格生產的,其餘的在薩馬拉生產。圖-95MS有兩個“生產亞型”:較老的飛機安裝的是“白楊”(“產品K-012”)導彈初始化和發射系統,該系統用於“對準”飛機導航系統和Kh-55導彈的座標軸,並在發射前將預先規劃的導彈航路沿途所經過地形的數字地圖從機載計算機傳輸到導彈上;較新的飛機安裝了更先進的“章魚”系統(“產品K-016”),該系統支持改進型Kh-55SM導彈。新飛機的自身防禦和通信系統也得到了改進,並增加了TA-12A型輔助動力裝置。“章魚”系統的衍生亞型於1986年投入使用。

  圖-95MS轟炸機的“子型號”之間的另一個區別是可以攜帶的導彈數量:代號為圖-95MS6的飛機可在機身彈艙內掛載6枚導彈,而代號為圖-95MS16的飛機導彈則可在翼下掛架上掛載另外10枚導彈。雖然這些並非是官方賦予的正式代號,但它們卻在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談判期間得到了使用;相應地,在北約報告中也出現了“熊-H6”和“熊-H16”這樣的名字。

  蘇聯解體後,有40架圖-95MS轟炸機遺留在哈薩克斯坦,並於1994年移交給俄羅斯,以換取戰術飛機;另有25架留在了烏克蘭。在留在烏克蘭的25架飛機中,只有3架最新的是安裝了“章魚”系統的型號,這也是烏克蘭僅有的幾架安裝“章魚”系統的飛機。這3架圖-95MS轟炸機於1999年被賣給了俄羅斯。不過,俄國人對獲得較老舊的、安裝“白楊”系統的型號並不感興趣。

“熊-H”目前的服役情況

  目前,俄羅斯擁有約50架圖-95MS轟炸機,分別裝備了兩支作戰部隊:第121重型轟炸航空團,司令部設在恩格斯空軍基地,約裝備15架飛機;第182重型轟炸航空團,部署在遠東地區的烏克蘭卡空軍基地,約裝備30架飛機。此外,第43戰鬥訓練和飛行人員教育中心還裝備有6架飛機。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這架圖-95MS正在與伊爾-78“大富豪”(Midas)空中加油機的軟管錐套對接,以補充燃油

  除上述飛機之外,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還使用一些圖-95MS飛機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地區進行測試。自1999年以來,俄羅斯空軍的圖-95轟炸機還被用城鎮命名,具體情況如下(括號內為機身兩側的編號):“伊爾庫茨克”號(01,這是第一架用城鎮命名的圖-95飛機)、“莫茲多克”號(02)、“庫爾幹”號(04)、“薩拉托夫”號(10/1)、“沃爾庫塔”號(11)、“莫斯科”號(12)、“沃羅涅日”號(14)、“卡盧加”號(15)、“大諾夫哥羅德”號(16)、“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號(19)、“梁贊”號(20)、“杜布納”號(20/1)、“薩馬拉”號(21/1)、“科澤利斯克”號(22)、“車里雅賓斯克”號(22)、“坦波夫”號(23)、“塞瓦斯托波爾”號(28/1)、“斯摩稜斯克”號(29/2,之前為08)和“布拉戈維申斯克”號(59)。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2011年莫斯科航展上的圖-95MS

  2015年11月17日,圖-95MS首次參加了實戰:3架“熊-H”使用Kh-555導彈攻擊並命中了敘利亞境內的目標。隨後幾天,“熊-H”機群還用Kh-101導彈開展了進一步的空襲。這些轟炸機從恩格斯空軍基地起飛,飛越裡海,並在伊拉克邊境附近的伊朗領空發射導彈。作為投射力量的工具,俄羅斯會定期部署其重型轟炸機。2017年12月,2架原屬烏克蘭卡空軍基地的圖-95MS轟炸機飛抵印度尼西亞的比亞克機場,對印尼進行了“訪問”。

更多的新式武器系統

  自2003年以來,圖-95MS轟炸機已裝備了Kh-555導彈,這是Kh-55導彈的“無核版本”。之後,自2015年初以來,參加了實戰的飛機還進行了改裝,以掛載新型Kh-101常規導彈(射程約4000千米)和Kh-102核導彈(射程約5000千米)。這兩款導彈的射程比Kh-55SM導彈(3000千米)要遠得多。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這架註冊號為RF-94127、機身兩側編號為“11”的圖-95MS正從其外部掛架上拋下一枚Kh-101導彈。該機正在前去打擊敘利亞境內目標的途中,時間是2017年秋季

  由於圖-95MS飛機的內部武器艙是為6米長的Kh-55導彈量身定製的,因此7.5米長的Kh-101和Kh-102導彈必須外掛在翼下掛架上。然而,Kh-101/Kh-102導彈的外掛會導致飛機的航程明顯下降。俄軍方正在對後期製造的圖-95MS飛機(即僅針對配備“章魚”系統的那些飛機)進行升級,以攜帶Kh-101和Kh-102導彈。

  “熊-H”的正常有效武器載荷包括6枚Kh-55或6枚Kh-55SM或6枚Kh-555,均掛載在機身內部的MKU-6-5(9A829)旋轉發射裝置上。每發導彈都是先隨旋轉發射裝置轉到最低點,然後在氣動彈射裝置的作用下與掛架分離,再點火發射。發射完畢後,旋轉發射裝置旋轉60度,準備發射下一枚導彈。此外,部分飛機能夠攜帶10枚或更多的Kh-55SM導彈,這些導彈掛載在機翼下方的4個複合掛架上,每個內側掛架能掛2枚導彈,每個外側掛架能掛3枚導彈。最近升級的飛機可以在4個翼下掛架上掛載8枚Kh-555或Kh-101/Kh-102導彈,每個AKU-5M掛架都能掛2枚導彈。導彈的最大有效掛載方案是16枚Kh-55SM或14枚Kh-555或8枚Kh-101/Kh-102。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在起飛前往敘利亞執行遠程打擊任務之前,這架“熊-H”正在恩格斯空軍基地向其掛架上掛載Kh-101型導彈

  在改裝新導彈的同時,“熊-H”轟炸機的系統升級工作也在進行之中。現代化升級工作的第一階段(有時稱為M1)包括更換導航系統和升級A737I衛星導航接收器、VIM-95甚高頻全向測距/儀表著陸系統、RSBN-85V短程無線電導航系統、ARK-40自動測向儀和A-053/A-075雷達高度計。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十幾架圖-95MS轟炸機升級至M1標準,並完成了掛載Kh-101/Kh-102導彈的改裝工作。俄軍方計劃在2019年再升級4架飛機。

重大升級的“熊-H”

  2009年12月23日,根據代號為“平版工”(Litograf)的研發計劃,俄羅斯國防部開始訂購圖-95MSM(“產品VP-021MSM”)這一升級型號。該升級的主要承包商是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升級計劃用新型NV1.021雷達替換了原來的“奧布澤爾-MS”雷達,新雷達屬於由Zaslon公司(直到2014年10月改為列尼涅茲公司)生產的“諾維拉”系列。莫斯科機電與自動化研究所正在研發新型KSU-021飛行控制系統和S-021導航套件,新套件整合了BINS-SP-1慣性導航系統、ANS-2009天文導航系統和NVS-021M(S-021-22)導航計算機。“織女星”科學生產聯合體正在生產新式DISS-021-70多普勒導航雷達。烏里揚諾夫斯克儀器製造設計局負責研製SOI-021飛行面板數據顯示系統,其中包括5臺液晶顯示器。中央無線電科學技術研究所(TsNIRTI)正在將目前的“流星-NM”自衛系統套件升級到NM2標準,新套件具有更廣的功能頻段和更強的數字信號處理能力。

  圖-95MSM還將升級動力系統,新發動機被命名為NK-12MPM。具體的升級範圍仍然未知,但最有可能包括提高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不過功率可能會保持不變。由位於斯圖皮諾(Stupino)市的Aerosila公司研發的新型AV-60T重型螺旋槳裝置將替換之前的AV-60K螺旋槳裝置。新螺旋槳的巡航效率從0.89提升到了0.90,強度和使用壽命也得到了改善,振動減少,不過質量從1190千克增加到了1370千克。由於新螺旋槳採用了較寬的葉片,因此很容易識別:巨大的八葉螺旋槳裝置分前後兩排,每排都有四根葉片同軸反向旋轉。尺寸巨大的螺旋槳(直徑達5.6米)是“熊-H”在結構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元素。圖-95還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將後掠翼與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結合在一起的飛機。

  2013年4月,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的一架實驗性圖-95MS(317號機)開始在茹科夫斯基進行試飛,新飛機使用了單臺升級後的發動機。隨後,從2015年起,317號機開始使用4臺新發動機和螺旋槳進行試飛。2018年4月19日,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向第929紅旗契卡洛夫州飛行測試中心(駐地為阿赫圖賓斯克)交付了這架飛機,用以開展國家試驗。圖波列夫方面聲稱,動力系統的現代化將增加飛機的有效載荷,改善其起降特性、航程和其他性能指標。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那架實驗性質的圖-95MS,機身編號為317,掛載有8枚Kh-101測試樣彈,NK-12MPM發動機和寬螺旋槳葉片是在茹科夫斯基安裝的

  圖波列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的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科紐霍夫在2018年8月告訴俄羅斯媒體說,6個星期前圖波列夫方面已接到俄國防部的一道命令,要求開展將圖-95升級至圖-95MSM標準的重大現代化改進計劃。這番話可視為對第一架完全升級型飛機的製造和評估工作的參考,因為升級改進的許多基本部分已經過多年的測試。科紐霍夫說:“圖-95MSM的首飛計劃在2019年年底進行。”

圖-95MS轟炸機(“熊-H”)的基本性能數據

巨熊的利爪——俄羅斯現役轟炸機(上)

作者 彼得•布托沃斯基

來源 航空國際 雜誌

翻譯 李昭輝

轉自 空軍之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