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我所能與你講的第一句話,便是永別

——《沉靜如海》

前言:“愛情就是一種怪事,我全身開始不受控制,愛情是一種本事,我開始連自己都不是,為你做了太多的傻事……”,這首歌很是貼切地表現出了身陷愛情泥潭不能自拔的男女。有人說難以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愛情。愛情一旦破裂,就如同牙齒連根拔起——撕心裂肺的痛。有人說兩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海角天涯,而是你在身邊我卻愛在心中口難開,最悽美的愛情不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而是“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愛而不得的悽美。

由導演皮埃爾·布特龍指導並於2004年10月上映的法國戰爭愛情電影《沉靜如海》,就是一場關於愛而不得的悽美愛情。

影片故事發生二戰時期,但影片淡化戰爭,並沒有濃墨重彩地描寫戰爭,而是從戰爭後方的平靜的法國小鎮講述的。在小鎮裡,駐進了一批德國納粹軍人,在戰爭陰霾的籠罩下,是法國人對德國人極端地仇視。在戰敗後,女主的房子住進了一名德國軍官,原本平靜的生活,如同一顆石子落入平靜的湖面,泛起一波接一波的漣漪。一名沒有侵略性卻有著侵略者身份的德國軍官,一名外表柔弱卻沒有柔弱之心的法國女孩;軍官以溫和的言語來表達嚮往,女孩以倔強的沉默來表示拒絕;戰爭是隔絕他們緣分的絕對鴻溝,音樂是連接他們心靈的唯一橋樑。一曲巴赫的平均律讓來訪的軍官對女孩頓生仰慕,同樣一曲平均律讓女孩對軍官暗種情愫;為了表示對入侵軍官的抵抗,女孩將鋼琴塵封,同樣為了救她所愛慕的這名軍官的性命,女孩又把鋼琴彈起。難怪人們說,能夠打破國界的,除了戰爭,還有愛。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服不來不負卿在國仇家恨與暗生情愫之間,女主該如何抉擇?男主又如何平衡愛情與使命?兩人愛而不得的悽美結局,一切昭然若揭。愛情從來都是電影追求的永恆主題,​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男女主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悽美結局,在第三部分將從電影本身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給我們的啟示與感悟。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01.相愛而不能相守的內因:女主對德國納粹內心的芥蒂,​導致對維克多的冷漠與躲避

結局早已註定。原本平靜的生活被德國納粹強行徵用房子而打破,在維爾納初次來到房子裡時,聽到了悠揚的鋼琴聲,他紳士地向女主妮安娜與其祖父問好並道晚安。女主與祖父對於突然出現的“敵人”​,保持沉默,冷漠相待。影片淡化了戰爭,而是從戰爭背景下,法國淪陷區人民日常生活來敘述,在德佔區下,法國人民不得不生活在矛盾中——在國仇家恨與敵人共存的矛盾下生活。無論德國軍官維爾納表現的多麼紳士,女主都是以冷漠相對,因為父母的身亡,使得女主對德國納粹的仇視根深蒂固,即使是同在屋簷下的紳士,她也不會正眼看一次。如果拋開戰爭背景,也許兩人會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戰爭是殘酷的,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註定是悽慘的結局。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囿於心中芥蒂,愛而不得。維爾納無論是出門還是回來,都會很紳士地同女主與其祖父道安。也許是維爾納紳士的行為,也許是維爾納人性中的善,也許是對音樂共同的追求,女主由冷漠開始期待維爾納的回來。在經歷維爾納溫柔地抱回小男孩以及解救自己被侵害之後,女主對維爾納的態度緩和了許多,甚至眼神中充滿了愛意。在維爾納一次的獨白中,祖父看出了孫女對維爾納微妙的情感,這是從祖父的角度來襯托出女主對維爾納態度的轉變。但即使是感情上微妙的變化,也未能化解女主心中不可磨滅的芥蒂。影片以一種獨白的特殊表現手法,來渲染愛而不得的悽美愛情,維爾納獨白式的對話貫穿全片,是對維爾納感情宣洩的最佳方式,而女主保持沉默同樣也是對維爾納獨白最好的回應,在獨白與沉默中,兩人的感情逐步昇華,但囿於內心的芥蒂,女主數次欲說還休,將女主內心的矛盾淋漓盡致且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音樂是兩人溝通的橋樑。音樂是連接兩人內心的橋樑,影片中維爾納的車下被安放了炸彈,但女主卻不能開口提醒,在內心芥蒂與拯救心上人矛盾之間,女主只能用兩人最愛的音樂,來提醒維爾納,相比片頭音樂舒緩的節奏,此處音樂節奏顯得急促,體現了女主救人心切的情緒。在音樂聲戛然而止的時候,汽車被炸彈炸燬了。在維爾納去救同胞的時候,熊熊燃起的火焰,將二人阻隔,被戰爭火焰阻隔的兩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影片最後,在得知維爾納要離開去俄國前線時,女主追了出來,淚水漣漣地說出了第一句也是對維爾納最後一句話“再見”。即使有太多的不捨,有太多的話想表達,但能說出嘴的也只有一聲“再見”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02. 在外因素:敵對國的關係,注了定兩人悽美的結局,在默默地反抗下,兩人的分離是兩種悲

女主在維爾納要走時,梨花帶雨地說出了那句“再見”,便註定此身不復相見。祖父與小鎮居民對德國納粹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雙方是水火不容的對峙,但迫於戰爭的慘敗,小鎮居民只能忍氣吞聲,“曲線救國”——加入反抗組織。女主妮安娜正是在無法調和的國仇家恨下,採取對維克多冷漠的態度,即使兩人內心在相處的時間裡彼此靠近,但卻無法溝通,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橫在兩人面前,愛而不得,大抵上是世界最悽美、最為悲壯的愛情。

維爾納原本想觸摸女主,但卻只是摸了影子,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沒有結果的虛無。維爾納在影片中說了兩次外面天氣冷,風浪大,但在房子裡卻感受到了溫暖,因為他愛法國,愛這片土地,只是因家族的原因,他沒有選擇,“如果有選擇,我寧願不來這裡”。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誰都不想被捲入戰爭,但戰爭是殘酷的,沒有人能夠倖免。維爾納一次次地道安,卻換來一次次的沉默,這大概在他醫療意料之中的,沒有人會歡迎仇人,更何況是國仇。

最後維爾納為什麼想不辭而別?只是後來爺爺把他叫住:請進來,先生!因為他和法國少女之間的愛情,沒有過開始,也就無所謂結束,他要去戰場,他們都很清楚,此一去就是永別。沒有過真正的相識,也無法真正的告別。因為女主無法說出口,借爺爺之口,來渲染離別。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法國與德國可以說是“世交”——彼此交戰了數百年,在二戰時期,法國大部分國土淪陷,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苟且偷生不同,法國即使淪陷,法國人民仍然在奮力反抗,影片中小男孩父母因是反抗組織的而被捕,反抗組織是一種“地下黨”形式的組織,其成員以小鎮居民為主。在影片最後女主在陽臺上放了一盆綠意盎然的天蘭葵。天蘭葵原本是一種象徵浪漫的花,但在影片中卻被賦予了另一層寓意——戰爭中沒有浪漫,只有忠誠與信仰。



本該波濤洶湧的愛意,卻沉靜如海。戰爭,永遠承載著苦難與哀傷,無論起因為何,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尊敬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我們崇敬為信仰浴血的戰士,但是我們不需要讚美戰爭。對於一個被入侵的國家來說,《沉靜如海》它實在太純真太浪漫,但也正因為這份感情的純真與浪漫,讓人更加為其感到傷感與遺憾。它無聲地控訴著戰爭的悲哀,卻動情地讚美著人性的光明。戰爭是殘酷的,卻教會人們懂得珍惜。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B

03.矛盾下的愛情該如何抉擇?基於《沉靜如海》,給我帶來的現實思考與感悟

戰爭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最大的悲劇,一場戰爭就能毀掉一個國家,一場戰爭就能摧毀無數人的家園。《沉浸如海》沒有從正面描繪戰爭的殘酷,但並不能掩蓋戰爭殘酷的事實。影片以法式浪漫手法,從悽美愛情著手,從側面烘托出戰爭的無情。以戰爭與愛情為標籤主題的電影,多是離別的結局,但幾乎沒有影片是如此平淡而又令人無奈的離別。

愛情是戰爭的犧牲品,是戰爭殘酷的反襯,更是人心中矛盾的體現。在戰爭與愛情下,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如何做出抉擇?《沉寂如海》給出了答案: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愛情在此,渺小的不能再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是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著名的箴言詩《自由與愛情。

《沉靜如海》:從多角度分析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原因以及現實思考

《沉靜如海》在向我們展示悽美愛情的同時,也在令我們反思戰爭。當下的社會,仍有局部地區動盪不安,戰爭也時常見諸於報端。一些原本與戰爭無關的人民,也紛紛被捲入戰爭,導致妻離子散、戀人生死兩端、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古代羅馬教育家昆體良說過“戰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鐵蹄之下,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富蘭克林說過“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戰爭從來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只不過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與掠奪。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戰爭全人類該反思的悲劇,而愛情不應該被戰爭的血指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