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我们都说安徽亦蛮亦侉,而合肥就是安徽的缩影。蛮与侉都是一种文化,认真研究很有意思。在中国地理上划分,秦岭至淮河是一条分割线,在南可称为南方,在北就是中国北方。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我们说安徽地处中部,地理根据就是指这条线正好从安徽穿过。横贯安徽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把安徽一分为三:皖南是山水相依,青山碧水。由于这一地区山峰连绵,不适合大规模战争,所以很少受到战火侵害。但是交通、经济等多方面原因,相对比较封闭。山道弯弯,来往不便。只能自给自足。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合肥处于江淮之间,整个布局就像一个缩小了的安徽。它具有安徽南方与北方的所有地城特点。它的南部有山有水,北部是丘陵和平原。安徽有南蛮北侉之分,合肥也是。巢湖区域的巢湖、肥东、庐江、无为、舒城、桐城、和县部分地区蛮得厉害,而长丰县的北部多个乡镇,侉得也十分明显。合肥这种亦蛮亦侉的现象是其他地市少见的。蛮与侉泾渭分明,地方风俗习惯大不相同,就像黄梅戏与淮北梆子的明显不同一样,南边人爱吃的大米饭与北边人爱吃的白面馒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人的机谨与北方人的豪放相对仗。同时融入了合肥一地。我们来关注一下南蛮北侉的习性差异。合肥北边的人喜欢叫肥东一带的人为“小南蛮子”。在前面加个“小”,多多少少反映出了北侉子们对南蛮子的轻视。南边人叫北边人“老侉子”,说他们大嗓门,不讲卫生。

北方人讲南方人一天到晚米饭来,米饭去,吃的人瘦肌黄,没有骨劲。南边人说北侉子馒头当枕头,养个懒身子,睡吃睡喝不勤快。北侉子们骂南蛮子心眼深,心里有话不直说,绕来绕去,吞吞吐吐,为人不实在。南方人看不上北方人,宁愿往南走10里,不愿向北走一步。他们说北方人穷大方,不会过日子,只会埋头在家生孩子……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就北侉子们的子蛮、野性来看,表现在喝酒上也十分明显。北方是头顶锅盖卖,也要争个脸面。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烧菜一盆一盆上,南方人看了就害怕,不敢坐一桌。南方人害怕自己的酒量大不如北侉子,吃肉也吃不过北方人。北侉子们在酒桌上看不起南方人,甚至有意无意地欺负南方人。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域位置划分来看,合肥北边水家湖一带的人,与皖北文化更为接近,可以说能融为一体。而皖北人与山东、河南十分接近,其性格上的直爽、豪迈、粗犷,一眼就能看透。

同时,他们好客、热情、大方的性格,与山东、河南人几乎一模一样。最明显的是语言,语速较慢,语音浑厚,吐字咬音都很清晰,什么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北方人的语言与普通话更为接近,所以适合传播。与此相背,合肥南边人说话就不太好懂了,其“蛮”味十足,酷似无为、芜湖以及皖南一带。而皖南人的语言与广东、福建一带相似。这是因为皖南山区在古代主要是夷族和越族,一直属于楚越文化区。皖南山区与楚越文化有同根关系。这一地区的民众精明能干,细致聪明,在语言上乖巧婉转,如行云流水,就如同他们的山道弯弯。合肥是一个地域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古代一位成事在合肥的军事家所写的诗句。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的无病呻吟,而是一位“武夫”的由衷感叹。他就是三国名流曹操。曹操父子在合肥留下了许多关于“文”的故事。一个尚武之人能把“文”做得有声有色,这正是合肥人传承至今的特色。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曹操永垂青史的《短歌行》更是文采绚丽。在合肥一带血风腥雨的征战中,曹操还能这般“书生意气”,这就是历代合肥人的神奇之处。后来的李鸿章、刘铭传、段祺瑞等“合肥佬”也都是“万马奔腾战犹酣,奔笔疾书好诗文。”

曹操公元155年出生于亳州,却成事于合肥。那是个需要英雄也能够缔造英雄的时代。合肥培养了曹操也塑造了曹操,使之走向成功。曹操一生都主张“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选才用才看重两条,一是武功水平,二是文字水平。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的生选才用才标准是对的,他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让我们来看看曹丕和曹植的权位之争吧。其中更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大有“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古代君子风范。已成为魏文帝的哥哥曹丕命胞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作不出来就要行大法,要他的人命。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曹植抬步吟道:“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完这首七步诗,良心发现,一时羞愧难当。就这样,一场决定生死的权利之争就这样被“诗化”了。后来的曹植在哥哥和侄儿两代皇权的压迫下,以文养生,过完了一生。

桐城算得上是合肥的近邻。或者说是“合肥的后花园”。清代中业,相城派作为中国文学的流派,统治中国文坛200多年。桐城派始创于方苞,中经刘大櫆,盛于姚鼐。桐城派在这200余年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崭新的文学之光照亮了合肥,也照亮了全国。

产生于合肥庐江的《孔雀东南飞》,是一部民间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全诗兴353句,1765个字,是公认的中国长诗之圣。我们不仅要关注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更要研究这首诗的主题与思想价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个时代,这首诗倡导的是“女子有才也是德”。你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这首正是因为具有积极意义的鲜明思想,才一直受到后人的广泛赞扬。

“穷不能丢书,富不能丢猪”是合肥人的地域情怀。读书,爱书,是合肥人的文化情结,也是合肥地域文化的显著特色。有人发现一块古代石碑,上面刻着这么一句话:“有书声,有线声,有孩儿声,才是人家。”

历史学家们研究合肥,发现古代和近代合肥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比较富足,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好于周边地区。六家畈,三河镇等一大批古建筑群的出现就是证明。如果老百姓很贫穷,不可能出现那么多质地优良的建筑群。二是耕读之家多,私塾点多。许多人家一边种地一边让孩子们读书。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李鸿章就是出生在肥东磨店这样的耕读之家。他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8人。李鸿章排行老二,他6岁就进入棣华书屋上学。后来又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他1840年考中秀才,1847年中进士,从此一路官运亨通。曾国藩是对他帮助和影响最大的人。考中进士前,他曾在曾门苦读数载。后来一步步走向辉煌,成为肩扛半壁江山的大清重臣。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典型体现。读书才能当官,所以,民间说:“宁愿到考场放个屁,也要为祖宗争口气”。合肥人尤其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李鸿章父子当年是这样,李鸿章手下众多淮学将领也是这样。刘铭传在乡赋闲许多年,最下功夫的一件事,就是修建小岛,每天早上用小船把后生们送到岛上读书,天黑后才接回来,以防干扰。合肥的地域文化营养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包拯、周瑜、杨行密、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张治中、李克农、冯玉祥、段祺瑞等。深厚的合肥文化底蕴,使古今合肥“江山代有人才出”,而且年年岁岁各不同,在这个“不同”的背后,有一点是他们共有的,这就是合肥人的崇文情怀。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合肥话荟萃 在合肥 有种关心叫慢毫子,有种亮相叫芍倒 有种赞同叫一毫不假,有种怀疑叫你可照啊 有种狼狈叫失失弄弄,有种聊天叫郭蛋 有种骗人叫七屁八磨有种难搞叫轴手 有种高兴叫笑屁的痴,有种生气叫出气带冒烟 有种拼搏叫攒劲,有种动物叫老么兹 有种埋怨叫真砸蛋,有种孩子叫侠们 有种头脑不清楚叫骚柏弄结球,从方言上看合肥属于南方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说合肥是南方,但处于江淮之间不南不北,大合肥就是这么个性。合肥这座城市,既南又北,既东又西。1:以地理位置来划分,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是南北气温气候的一个分界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这个南方城市也成为中原地区某些特征,所以大度包容心很强,在这种大城市里积极容纳了很多北方人,北方人依然能在合肥感受到家的温暖,合肥没有其他很多江南城市排斥北方。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合肥人主食是米饭,老民居是典型南方两面坡式的,合肥人讲和扬州南京镇江同属的江淮官话,合肥降水多,有梅雨。合肥自古水系发达拥湖通江为长江流域。按理属于南方,但合肥为皖正中,或许没有江浙和皖南地区更有南方味,合肥合,兼并天下之意。肥,海纳百川之实。合肥二字颇为霸气,故称之为霸都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多年来,安徽“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投入集中在“大小三线”,就没安徽的份;到了改革开放,安徽既没凑上东部沿海开放,也没赶上西部大开发,基本都被国家政策所“遗忘”,即便来个中部崛起,也因周边强省的虹吸效应而被压制。解放初安徽大力进行皖北农业振兴,建国后至2005年前,安徽集全省之力打造的经济中心并不是合肥,一直都是芜湖。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给了芜湖,当时最赚钱的海螺水泥从宁国搬去芜湖,省里大力支持的是芜湖奇瑞……合肥呢?连实质工业投资都几乎为零,只空有“全省政治中心”名头。从上海浦东开发开始安徽大力支持建设以芜湖为中心皖江城市带,三分巢湖把最好的区域给了芜湖,到如今的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群芜湖仍是双核。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这直接导致安徽区域离散度极大,而且各地各自为战,更间接致使合肥等地发展战略左右摇摆并缺乏连贯性。加上,安徽东有富庶江浙,西临华中大武汉,自身又没有形成超强中心,以致全省不但被地缘生态肢解,还在周边虹吸下因离心力太强而“精神分裂”,自然在凌乱步伐下发展迟缓。所以导致过去安徽多年发展一直摇摆不定,从皖北农业振兴,到皖江城市带,江南江北集中区,再到现在的以江淮为中心的省会合肥都市圈。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合肥的发展起步得益于2005年后,在长三角城市中,合肥是一颗快速升起的新星。2008年,合肥GDP约为1665亿元,11年间合肥接连赶超8座省会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先后落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沪苏浙皖将进一步加深合作。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合肥今日之高地,源自当年之远见。数十年的默默投入,才有了今日的能量爆发;长时间务实奋进,才有如今的加速快跑。

“亦蛮亦侉”“不是东西”的合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