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約公元前37—43年)

嚴子洞位於汝州市蟒川鎮十字路村南,嚴子河(現誤為燕子河)東岸富春山(當地人叫東山)腳下,有一石洞,高、寬約3米,深約4米,大洞往裡延伸為一小洞,深約3米,只可放物,不可住人。此洞曾是東漢名士(隱士)嚴光的隱居處。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祠遠晀

嚴子陵,(約公元前37—43年),又名嚴遵,字子陵,漢元帝建昭二年出生於姚北陳山(今慈溪橫河陳山),原姓莊,後人因避諱漢明帝劉莊而改姓名嚴光。東漢著名高士(隱士),祖居浙江嚴州府桐廬縣(今寧波餘姚市)富春江分湖村(嚴子陵成名後改名為子陵灘)人,妻子梅氏。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祠(屋內有嚴子洞)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子陵,本姓莊,因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改姓嚴,隱名換姓叫嚴光,避至他鄉。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祠碑林

據廟主王志國介紹:嚴光出生於西漢平帝末年,幼時曾和漢光武帝劉秀一同遊學各地。後因王莽篡政,天下起兵,便攻習醫學,並博覽群書。他精通歧黃,醫術精湛,又通曉天文地理,但不願做官,於是,周遊名山秀水,拜師法門學道,廣交文人豪傑。劉秀即位後,他又改名隱居。劉秀思其賢,乃令訪之,並召至洛陽(東漢首都),授為諫議大夫。嚴光不肯接受,來到汝州富春山,見山下有一河流,水流清澈,兩岸嶺巒對峙,樹木蔥鬱,人跡稀少,天朗氣清,河東岸有一石洞面南向陽,正可容身,於是就在此隱居下來,自耕自食。至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劉秀又召他進京,不至,後還祖籍,80歲時,卒於故里。劉秀十分痛惜,詔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安葬,墓在陳山(客星山)。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祠西牆上的《帝王迎賓圖》

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記載:“富春山面臨嚴子河,傳即子陵隱居處。山上有子陵洞(即嚴子洞),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監生楊順(當地楊溝人)重修,並塑子陵像於其中。山下有小山,即釣魚臺也。”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祠西牆上刻有“洞山古名富春山”碑銘

現在,仍可見到洞內的石鍾,洞口西側的石井、煎藥灶,洞後的炒藥灶、放藥杵處,及山下河邊的釣魚臺等遺蹟。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洞前巨石上刻“子陵洞”字樣

嚴光在此隱居期間,常為人消災治病,現在仍流傳著許多傳說。人們為了尊敬他,稱之為“嚴子爺”,並在洞前建祠奉祀、農曆二月十五起廟會以示紀念,洞前的河流也被叫做嚴子河(現誤寫為“燕子河”)了。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山洞中的嚴子陵妻“梅氏”(梅奶奶)塑像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站在富春山上(嚴子洞後山)遙望嚴子河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清道光廿《直隸汝州全志·人物誌》對“嚴光”的記載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清道光廿《直隸汝州全志·山川表》對“富春山”的記載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富春山東側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嚴子陵去世後,墓葬於餘姚城東的陳山,唐、宋、元、明歷代都加修茸,現已毀。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將陳山易名為客星山。圖為餘姚現存的明代建造的“高風千古”石碑坊。

整理:劉佔江 圖片:趙 傑 2019·11·18

汝州富春山——嚴子陵洞、嚴子陵祠(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