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選擇困難,每個職場人士都會碰見的問題

01

安安穩穩的工作和誘惑很大的初創公司之間,職場新人到底要怎麼選擇

國慶期間,大姨大姑們都回來家庭聚會了。期間,我聽到大姨說,明表弟他現在面臨選擇性難題,一方面是工作3年的公司,一切滿意,但發展很慢。而另一方面,卻是朋友創業邀請。

頓時,親戚們很關切問到:新公司能給多少工資?

“是原公司的3倍,還有其他更優異的福利,說不定還有股份” 大姨話裡滿是自豪。

“哇,這還用猶豫嗎,誰工作不是為了錢呢?阿明趕緊跳槽啊。”這些七大姑八大姨輪番勸說坐在旁邊的明表弟。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初創公司比傳統公司誘惑更大,你會如何選擇?

我向表弟使了一個眼色,讓他出來,我們在外面好好談一下這個問題。

明表弟一五一十地把他現在所面臨的情況全告訴我。

背景:

入職公司已有3年時間,專業度高度匹配,和同事、老闆磨合很好,對工作流程、崗位職責也倒背如流。唯一的缺點就是,晉升很難,工資不高

現狀:

現在,有一個朋友辭職創業,利用優異的待遇作為引誘,向他拋出“橄欖枝”,承諾公司一旦上了正軌,就不會辜負他,他可以參股其中,成為小股東,享受年底分紅等。

又是一個面對橄欖枝的誘惑,該如何抉擇的問題。

明表弟的想法是,現在的職業生涯平淡無其,想通過加入朋友創業的項目,作為踏腳板,既能給他高薪之餘,還能趁機嘗試不同的領域,開拓自己的職場寬度

我相信,這並不是個案,而是很多職場新人會面臨的問題。有些人為追求更優異的工作,選擇到充滿幻想的初創公司發展。但往往現實是殘酷的,跳槽不成功,反而會摔得不輕。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跳槽不成功,往往會適得其反,摔得不輕

02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初創公司潛在的危機,你未必能察覺到

我跟表弟分享了我的經歷。

那年求職時,我從十多份簡歷中,挑選出一份最合適自己的offer,如願地入職了。當時,我的工資不高,也就普通實習生的水平,但工作唯一能給到我安全感的是,我能對這份工作摸清摸透,專業知識和崗位高度匹配。以致於我能輕鬆應對工作的每個要求,工作給予我正向反饋,讓我感到這份工作得心應手。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工作得心應手,是給予我最大的安全感

直到有一天,有一件事猶如小石頭扔進海里一般,在我平淡如水的職場生涯中泛起了漣漪。

一位38歲的前輩聯繫上我,寒暄一番後,表明來意:他在職場打拼多年,積累了一筆啟動資金,他想跳出職場,做紅酒生意。實在是找不到比我更合適的人選,問我有沒有意向去加入,不用擔心啟動資金,也不需要我合股。我只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協助他管理酒莊的運營,年底按照盈利來分紅。

一聽就感覺高大上,我的心像小鹿一般亂撞。可要知道,那時的我才是踏入職場沒多久,領著2500左右的工資的職場小白,如今難得有前輩肯帶我,拉我加入。經過一番思想掙扎,我一個星期後就辭掉了工作,轉投到這位前輩的紅酒莊裡工作。

好景不長,項目進行到6個月後,就出現了不少弊端:

一、公司體系不完善,分工不明確,大部分處於探索階段

公司只有5個人,所有工作都沒有明確分工,我們5個同事包括老闆在內,都屬於“消防員”角色,哪裡需要救火就往哪裡去。

繁瑣的工作迫使我要探索更多的工作方式,這就浪費了我專注培養專業能力的時間。

當初我還以為,兼管的事情多,也許能造就多一份技能。事實上,我卻陷入了“什麼事都想做好,結果什麼事都做不好”的怪圈。

沒有專攻領域,沒有整片時間,沒有老司機帶路指點,整天都忙忙碌碌卻一無事成,整個人都心身疲倦。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沒有老司機帶路,只能靠自己探索,走了不少彎路

二、工資不穩定,與期望值相差十萬八千里

當初這位38歲的前輩找到我加入時,他給我描繪了公司藍圖 ,那種宏偉而遠大的理想,看得讓人心動。我心想,既然啟動資金有了,以他多年的職場沉澱,積累不少實力和人脈,跟著他發展也差不到哪裡去。

加入初創公司,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公司上了正軌後,公司股份、紅利一分也不會少我的。

但是,初創公司前期起步相當難熬。

當公司沒盈利時,為了更好地保持資金鍊不斷裂,我還會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少發一個月工資問題不大,只要能熬過去,我就是開國功臣,坐享名利了。

事實上,連工資也不能確保準時發放,單單依靠強忍的心來自我安慰,這種落差是最打擊人積極性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沒有收到工資,人的心是不踏實的。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工資不穩定,時有時無,整個人都不踏實

三、人員架構不穩定,容易出現裁員或公司倒閉

初創公司在開始初期,為了能節省成本,通常會降低要求來招聘人員,上面提到,公司初期一切都不完善,沒有專才專崗的說法。因此,當初創公司進入另一個階段後,就會調整人員架構,吸納更多的高端人才,而作為“開國功臣”的我們,還能留到最後享受公司的股份、分紅嗎?

還有另外一個極端情況,公司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運營下去,倒閉是及時止損的最佳辦法。

重構組織架構必定會進行大調整,裁員是分分鐘的事情,而倒閉是絕大多數的歸屬。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裁員是常事,破產倒閉是最後的歸屬

03

別試圖通過初創公司成為職場踏腳板,跳不成還會摔得不輕

結果大家都預料到,我加入的紅酒公司倒閉了,老闆在散夥宴上吐露了心聲,他說:

夢想很豐滿,實現很骨感。你們選擇來初創公司,本身就是一場博弈和賭注,而我作為公司老闆,也亦然。

很多人都認為,相較於成熟型公司,初創型公司更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員工往往帶著自己的夢想和公司一同成長,追求心中的“詩和遠方”。但發現整個過程曲折難熬,當初的夢也被碾碎,難免會讓自己的職場生涯畫下沉重的一筆。

這就容易給職場小白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對他日後的職場生涯也有不少阻礙。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跳得不成功,會摔得不輕

04

除了選擇初創公司,我們還能通過內在發展,來快速成長

初入職場的人,未來職業發展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在最初的3-5年內就已經決定了。最初的這幾年是至關重要的,但這段時期卻是最迷茫的,我們把這段時間稱為:混沌期

混沌期裡的職場新人會出現迷惘、彷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未來要怎麼發展,因此,他們會很輕率地做判斷。有些職場新人為了快速成長,不惜選擇初創公司作為墊腳石。其實,這做法適得其反。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職場混沌期會出現迷茫,看不清前路,摸不著方向

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實現躍升。

1、處理好成長收益和時間成本的關係

個人發展,講求的是成長收益>時間成本的關係。

成長收益,是指你在本職工作中,能獲取的收益,它可以是你的經驗、能力、見識、人脈等。而時間成本,顧名思義就是做某件事所花費的時間。

兩者有著必然的關係,你所花費的時間成本越小,獲得的成長收益越大,這就是最大的效能。反之,你就是在浪費生命做無用功。

怎樣實現這個最大效能呢?

第一步,需要我們找到正確的平臺,做正確的事,才能保證你的成長收益與時間成本呈上升趨勢。一個穩定且成熟的平臺卻是不二之選,它有健全的體制,有明確的晉升渠道,成熟的運作模式,能確保你在專業領域上獲得更多的資源。

第二步,縮短時間成本的前提,就是需要你提高工作效率,在沒有把握的事情上,你是無法做到得心應手的,只會耗盡更多的時間。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成長收益>時間成本=最大效能

2、專注領域,並深耕下去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

現在很多職場新人會浮躁,不願意花時間在某一領域上專研,這就使得他們感到做什麼都不成事,從而在入職初期會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其實,只要找到自己的能力發力點,一切就交給時間去處理。

如今社會需要的是“倒T形”人才,即這類人才具備:橫向上,是知識、技能的廣度;縱向上,是專業技能上的深度。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社會需要倒T形人才

要如何做?

第一點,以本身的專業為中心點,向四周散發尋找能輔助你專業的渠道和資源,無論是通過專業書籍、行業大咖,你都儘可能的多接觸,並進行深入交流,獲取養分,唯我所用。

第二點,花費大量時間在你的專業上,摒除一切雜念,提前進入“心流”狀態,一心只想做好一件事。

擁有精專才能永遠是一個人在職場成長上的殺手鐧。而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需要時間的沉澱,大量的專注,以及堅定的決心。

我,38歲,初創公司老闆,我勸你:要不是沒出路,就別選初創公司

在某個領域上,只做好一件事

05

總結

作為沉浸職場10年之久的人,我想用我的經歷來告訴職場新人們,在眾多機會紛至沓來時,在思想掙扎中,唯有保持清晰的思路,冷靜分析,客觀看待,才能做出理智的抉擇。新人想要快速成長,選擇初創公司並非明智之舉,相反,你更應該從自身出發,打好根基,才能不畏懼風雨,茁壯成長。

我是 ,職場無小事,處處大道理,每天分享一點點,每次進步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