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全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盤踞陝西各地的反動勢力發起瘋狂進攻,陝北軍閥井嶽秀血腥鎮壓榆林的革命運動。中共陝西省委遵照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在清澗發動了武裝暴動,起義部隊從清澗出發一路南下,智取延川,力克延長,會師宜川,敗退韓城,最終解散於陝甘交界的豹子川,歷時三個多月,轉戰陝甘兩省九縣,拉開了西北地區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序幕,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清澗起義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開創了西北地區武裝鬥爭的“先河”

清澗起義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首義精神。陝北地處西北一隅,長期以來地廣人稀,經濟文化落後,優秀的外來文明很難引入。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的榆林籍學生李子洲等回到陝北,打開了陝北瞭解世界的一扇窗,從此新文化、新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陝北漸漸落地生根,傳播遠揚。1924年11月,在李大釗同志的直接領導下,陝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綏德小組在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創建,從此,遍佈榆林各地的黨團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和發展起來,迅速燃起陝北革命的烈焰烽火。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領導陝北人民建立起來的基層組織和發展壯大的黨團隊伍,在國民黨“清黨”反共的殘酷鎮壓下被迫轉入地下,大批黨員被捕入獄或逃亡求生,中共綏德縣委、中共佳縣縣委和中共榆林地委也相繼解體,革命運動全面陷入低潮,社會時局動盪不安。然而,就在此時,一道閃電劃破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清澗起義爆發了!起義打破了國民黨在陝北統治的牢籠,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點燃了陝北武裝鬥爭的星星之火,也宣告了黨在西北地區獨立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的開始。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 清澗起義指揮部舊址(已拆除)

二、喚醒了陝北人民奮起抗爭的意識

清澗起義吹響了陝北人民覺醒和奮起的號角,匯聚起黨領導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強大力量。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西北軍閥馮玉祥實施“清黨”暴行,陝北軍閥井嶽秀自1914年駐軍榆林以來,擁兵自重,獨霸一方,號稱陝北“土皇帝”,藉此時機,緊隨馮玉祥在陝北到處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1927年8月,陝北黨組織的中心綏德四師被查封,黨員師生被驅逐,進步書籍遭焚燒,校長常漢三被軟禁。隨後中共綏德縣委書記蔡南軒、宣傳部長關中哲等被捕入獄,中共榆林地委負責人馬雲程、郭洪濤、周家幹被通緝,中共佳縣縣委負責人杜嗣堯、高錫爵、高光祖被迫外逃,陝北黨團組織和共產黨人遭到嚴重迫害。正當人們恐懼和無望之際,清澗起義爆發了,猶如黑暗中的曙光,再次燃起陝北人民革命的希望。起義隊伍臂纏紅綢,規整劃一向南挺進,一路高歌猛進,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人們看到共產黨依然在身邊,共產黨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撓。武裝鬥爭旗幟高高飄揚,再次照亮革命前進的道路,激發起人民奮起抗爭的信心和勇氣,鼓舞著更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鬥爭的歷史洪流。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 清澗起義路線圖

三、培養和鍛造了一批革命的骨幹

參加清澗起義的革命先輩是最早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優秀陝北兒女,他們果敢堅毅、熱血豪情,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甚至獻出寶貴生命。李象九、閻揆要、閻紅彥等黨的領導幹部,在經歷了清澗起義的失敗後,更加堅定了繼續革命的信念,逐漸成長為西北革命鬥爭的先鋒和精英,成為黨的領導幹部和高級將領。清澗起義之後,李象九同志長期從事黨的革命工作,1949年代表陝西民建出席了開國大典;閻揆要同志在黨內長期從事軍隊領導工作,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閻紅彥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戰功顯赫,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貢獻突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當然,歷史更不會忘記唐澍、謝子長、白樂亭、白雪山等革命先烈,是他們英勇無畏、捐軀救國的偉大犧牲精神,點亮了清澗起義和陝北革命史的熠熠光輝。今天,清澗革命紀念館的英烈紀念碑上,莊嚴記錄著在清澗起義中犧牲的每位烈士的名字,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將永遠鐫刻於歷史的豐碑。無論是犧牲在清澗起義中的先烈,還是清澗起義後成長起來的革命先輩,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功臣,是陝北人的驕傲,他們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謝子長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唐澍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白樂亭

【初心故事——重大事件】淺析清澗起義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和現實啟示

李象九

△ 清澗起義主要領導人

四、奠定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基石

清澗起義開闢的武裝革命道路,為黨在西北地區建黨建軍工作、開展工農運動和建立革命根據地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清澗起義爆發後,部隊南下北撤西退,在沉重打擊國民黨反動軍閥的同時,也在陝北、渭北、隴東等大片區域播撒下了武裝鬥爭的火種,將武裝革命的思想深耕於人民的心中。起義失敗後,參加起義的領導人分赴各地繼續開展革命鬥爭,謝子長、唐澍、閻揆要等同志組織領導的渭華起義,將西北武裝革命鬥爭推向新的高潮;白樂亭同志回到綏德、米脂、府谷等地,為恢復和發展地方黨團組織作出了重大貢獻;閻紅彥、白錫齡等同志在山西開闢的根據地,創建的晉西工農紅軍游擊隊,後改編為“紅二十六軍”,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武裝力量。在清澗起義的引導和鼓舞下,陝北黨組織不斷髮展壯大,1928年4月陝北特委成立,不斷開闢的陝北革命根據地,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紅色根據地,為中央紅軍長征取得最終勝利提供了“落腳點”,也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清澗起義失敗的原因分析

清澗起義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早期武裝革命鬥爭一樣,由於指導思想、領導核心、依靠力量和戰略戰術等方面原因,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都是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是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偉大壯舉。

一、“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指導是清澗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

省委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錯誤決定和判斷,是受時代侷限無法避免的歷史必然,也是我黨從弱到強、由小變大的必經階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貫徹執行“八七”會議精神,沒有克服和糾正“左”傾盲動主義的影響。清澗起義的導火索是同情革命的國民黨旅長石謙被害,其領導的第六旅內部產生了強烈的復仇情緒,並提出了“為石旅長報仇”的口號。但此時革命形勢已處低谷,省委利用這一情緒,在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發起了武裝暴動。二是在處理李象九和唐澍之間矛盾的問題上,沒有從實際出發作出果斷決定。10月15日,起義部隊攻下宜川,唐、李分歧激化,唐澍看到李象九執意死守,無奈17日離開宜川向省委彙報。到11月初,井嶽秀調集6個營的兵力圍攻宜川,宜川守軍20多天坐以待斃,沒有等到省委的明確指示,最終延誤戰機被迫突圍,以損失90%的軍事力量逃往韓城。不僅沒有守住宜川保存實力,反而進一步掩蓋了唐、李之間的矛盾,埋下了最終失敗的隱患。三是錯誤估計了國民黨的軍事實力。根據省委指示,起義部隊在韓城發動第二次起義,唐澍甩開李象九率部北上,又誤信傳言,錯誤估計了敵人的軍事實力,盲目進攻宜川受挫,繼而北撤延安、延川、安定、安塞、保安等地,沿途屢遭國民黨軍隊襲擊,損失慘重,最終於1928年1月臨近寒冬之時,僅剩的29個人在彈盡糧絕之境,被迫解散於陝甘交界的豹子川。

二、未能充分發動群眾是清澗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

沒有發動群眾、沒有聯合工農武裝是清澗起義失敗的關鍵因素。1928年3月,中共中央《關於陝西工作決議案》指出:清澗起義的失敗在於“單純的軍事行動”。黨的“八七”會議雖然確定了武裝鬥爭的方略,但缺乏游擊戰爭的經驗和理論,更缺乏具體的戰略戰術,在領導開展武裝鬥爭的具體實踐中,沒有制定明確的方針策略,更沒有在舊部隊改造、軍民關係、聯合工農等方面作出具體指示,全國革命整體處於武裝鬥爭的初始階段。清澗起義在“八七”會議精神的指導下,也很難做出符合革命鬥爭需要的正確選擇。韓城二次起義時,雖然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也提出“打倒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的口號,但在行軍過程中受條件限制,並沒有與地方黨組織取得積極聯繫,也沒有開展有效的思想宣傳工作。由於沒有發動群眾,群眾反而把武裝鬥爭視為“鬧土匪”,紛紛躲避逃跑,給部隊造成了嚴重的補給困難。因此,清澗起義僅是依靠國民黨軍內部軍事力量發動的一次武裝暴動,沒有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起義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孤軍作戰。

三、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是清澗起義失敗的主觀原因

清澗起義是中共陝西省委直接領導發動的一次武裝起義。但是在起義發展的過程中,以唐澍為代表的省委派遣來的領導者和以李象九為代表的軍隊中成長起來的領導者之間,因觀點認識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最終成為起義失敗的重要因素。從石謙被害決定起義到韓城整兵再戰宜川,唐、李二人關於部隊的行動方向始終存在相左的觀點。集中體現在四次分歧上,第一次是起義時的行動方向。李象九意欲開拔清澗後直取延安,唐澍認為要集結兵力固守宜川,因唐澍堅決執行省委決定,最後起義部隊集中分散在清澗、延川、延長的兵力,形成較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宜川為中心與井嶽秀形成對抗。第二次分歧是延長處決齊梅卿。齊為投誠敗將,亦是李象九同僚,唐澍認為齊率部投降動機不純,日後恐為隱患,須整肅軍紀以穩定隊伍,而李象九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改造部隊需要一個過程,極刑處決必導致軍心渙散,但唐澍不聽勸解,最終槍斃了齊梅卿。第三次分歧是會師宜川后關於部隊的行動計劃。唐澍認為,起義以來節節勝利、士氣高漲,應集中兵力主動進攻延安,李象九認為應該堅守宜川整頓部隊,最終因意見無法統一而錯過戰機,遭到國民黨圍攻,被迫潰敗宜川南逃韓城。第四次分歧是關於韓城二次起義的行動方向。李象九主張東渡黃河,保存實力待時機東山再起,唐澍則要堅決北上開展游擊戰,收復宜川,最後唐、李“分家”,起義部隊冒險進攻宜川,部隊慘遭挫敗,從此一蹶不振。四次分歧,唐、李二人觀點始終沒有統一,指導思想和行動計劃飄忽不定,致使個人之間產生矛盾嫌隙,在起義部隊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和堅強的領導核心,使起義部隊不能形成強大合力,最終導致起義失敗。

四、起義部隊成分複雜是清澗起義失敗的客觀原因

起義官兵源於國民黨軍,雖然作為骨幹力量的李象九和謝子長兩個連大部分是共產黨員,但黨的基層組織並不穩固,部隊的成分極為複雜,黨員的革命意志不堅定,舊官兵的思想也沒有來得及改造。宜川突圍戰中,國民黨一方面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強攻宜川,另一方面用金錢和權力引誘起義官兵,在思想上瓦解起義部隊,許多人意志不堅定,就投敵叛變。收編連長雷進財主動撤退放棄陣地,逃出城後又煽動叛變惑亂軍心,最後雖被正法,但給部隊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害。二次攻打宜川,一夜激戰,近200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幾十個人,其中多數逃跑,不得已起義部隊只能選擇撤退。可見,舊習氣對部隊的影響很嚴重,戰鬥失利,生活艱苦,加之政治工作特別是黨的領導工作比較薄弱,致使官兵思想混亂,非戰鬥減員嚴重,這是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清澗起義深刻的現實啟示

歷史的功績值得銘記,歷史的啟示需要借鑑。清澗起義雖然失敗,但其體現出來的精神內涵,應由我們繼承和發揚,失敗的歷史教訓,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啟示之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清澗起義是西北地區武裝革命鬥爭的首義,陝西省委之所以選擇在清澗,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榆林的早期傳播,離不開共產主義運動在陝北的蓬勃發展,更離不開黨在石謙旅長期開展軍運工作所建立起來的組織保障。從1924年11月陝北第一個黨組織建立,到1927年8月榆林轄區已發展到27個縣委、100多個區委,黨的基層組織不斷壯大,愈加穩固。清澗起義的主力部隊石謙旅第三營,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了較完善的組織體系,發展黨員200多人,所轄3個連的連長都是共產黨員,強大的組織力量為發動清澗起義提供了可靠保障。清澗起義的歷史告訴我們,黨的領導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形勢如何變化,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切實強化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各級黨組織始終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

啟示之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路線

榆林是革命老區,清澗更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黨團組織,到1927年清澗起義爆發,革命的火種已遍佈秀延河兩岸。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紅色清澗的溝峁山壑都曾留下光輝的足跡,《東征宣言》《沁園春·雪》都是紅色清澗最精彩的歷史註腳。無數優秀的清澗兒女為國捐軀、捨身取義,以三上絞刑架的白樂亭為代表的視死如歸的革命英烈就有2000多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貢獻,陝西第一次武裝暴動選定在清澗,正是源於這裡較好的群眾基礎。清澗起義的歷史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只有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贏得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動員最廣大人民圍繞一個共同目標,齊心協力、共同奮鬥,才能構築起眾志成城的銅牆鐵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斷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為民宗旨,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千方百計改善民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啟示之三: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清澗起義的爆發準備不充分,既沒有軍備保障,也沒有後勤支援,更沒有外援協助,完全是共產黨人憑著堅定的理想信仰,以一顆誓死殺敵的決心和一腔獻身革命的熱血,毅然決然組織發動武裝起義。起義部隊一路輾轉,歷經艱險挫折,仍堅持到最後一刻,展現了共產黨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清澗起義的歷史告訴我們,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性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政治靈魂、經受考驗的精神支柱、奮鬥不息的力量源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必須矢志不渝堅持崇高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用理想之光照亮前進道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啟示之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清澗起義失敗的關鍵原因是我黨尚處於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和開展武裝鬥爭的初始階段,全黨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村包圍城市這個中國特色革命鬥爭的重要性,也沒有真正找到將武裝鬥爭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的正確道路,加之革命理論不足和鬥爭經驗缺乏,失敗成為在所難免的歷史必然。清澗起義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承載著幾代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託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聚集著億萬人民的奮鬥和犧牲,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確道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當前,榆林正在緊密圍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五新”戰略任務,奮力追趕超越,努力建成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這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清醒認識市情特點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時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科學制定符合實際的行動綱領和方針政策,在實現富民強市的偉大實踐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光輝的歷史,總是蘊含著不朽的歷史精神。90年前發生的清澗起義,作為黨領導武裝鬥爭的光輝典範已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但清澗起義創造和孕育的偉大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將永遠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讓我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續寫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