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校企凝聚,發現未來

翻開近現代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教文化的發展史,有幸看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發展史,對產學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術尖端的偉大構想

二戰永久性地改變了美國的軍事機構和學校的關係。此前,軍事機構自己建立實驗室,組織人員搞科研。就象海軍搞飛艇時那樣,雖然海軍把飛艇基地選在了硅谷,但對硅谷沒什麼影響。二戰期間的情況就不同了。二戰期間成立的美國政府的科研與發展辦公室認識到可以讓大學參與軍事科研,以至於有名的曼哈頓計劃,由2萬家軍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實驗室參與,可謂是美國舉國上下全方位領域內最廣泛的一次合作,斯坦福大學在其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

高校的未來在於人才。大學不僅僅是求知場所,它們要對國家工業的發展和佈局、人口密度、地區聲望、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著名的美國政府科研與發展辦公室的特曼教授有一套“學術尖端”構想,這包含兩層意思。第一要有頂尖人才。對此,特曼這樣解釋:“一個田徑隊裡與其人人都能跳6英尺,不如只有一個能跳7英尺”。特曼構想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要建立學術頂尖科系。他認為,斯坦福在化學、物理和電子工程上有優勢。直到今天,斯坦福的這三個系仍享譽全球。

產學研,校企凝聚,發現未來

斯坦福大學校徽

提升成果的轉化能力

高校是創新成果的主要來源,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撐,是科研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

從硅谷的崛起不難看出科研成果對技術轉化經濟的影響力,1951年,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約580英畝,劃出來成立了斯坦福工業園區,興建研究所、實驗室、辦公寫字樓等。世界上第一個高校工業區誕生了。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學校賺錢。以斯坦福研究區為中心,1980年代的硅谷雲集了3000多家電子、電腦企業;1990年代後期,這類公司超過了7000家。“硅谷人遠遠不止是把沙子變成了黃金,他們把沙子變成了智能”。斯坦福工業園區奠定了硅谷電子業的基礎。它帶來的收入為斯坦福提供了巨大的財力。

產學研,校企凝聚,發現未來

斯坦福大學校景

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

行之有效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機制是推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基礎。

企業家精神是大學的一部分,當時的美國,大多數大學不認同教授經商,認為商業活動有悖於學術精神。但特曼不這麼想,他認為賺錢是好事,他鼓勵教授和學生在硅谷創辦公司。不僅要在斯坦福進行學術研究,更要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推動整個地區發展。特曼或許是第一位在商業公司擔任董事的大學教授;他在硅谷最早上市的三家科技公司擔任董事。在他的帶頭下,斯坦福的教授紛紛在外創業或兼職,學院還為學生創業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雅虎就誕生於斯坦福的實驗室。

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隨時都會產生,但是,只有當它們成為產品後,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並以此獲利。一個新生產業需要有斯坦福這樣的孵化器。發明創造遍佈世界,但硅谷僅此一家。那是因為,硅谷有一個斯坦福這樣的心臟和大腦,即高科技產業孵化器。

斯坦福創辦至今,始終貫徹著學以創業、學以致用的精神。正如斯坦福先生在首次開學典禮上所言,“生活歸根到底是實用的,你們到此的目的是為了能學到為自己謀生的知識。這包含著創新、進取的願望、良好的設計和最終使之實現的努力”。這是斯坦福的教育理念,它鼓勵每一個斯坦福人去創業,也是硅谷人的精神支柱。

產學研,校企凝聚,發現未來

硅谷區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園佈局圖

回望斯坦福和硅谷的發展史,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校企合作的現狀和途徑,緊緊圍繞企業的技術需求和產業方向,激發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動能,可以預見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

在科教驅動、產業賦能的趨勢下,我們已經能夠發現:未來已來!

產學研,校企凝聚,發現未來

位於硅谷的蘋果公司新總部


—— E N 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