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21年後再現熒幕,我終於明白了1900為何不下船

《海上鋼琴師》21年後再現熒幕,我終於明白了1900為何不下船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於1998年拍的,這部電影與託納多雷的另外兩部經典作品《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合稱為"時空三部曲"。三部電影均屬於文藝鉅作,且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海上鋼琴師》在豆瓣上獲得93萬人好評,評分高達9.2分。這三部電影裡,《海上鋼琴師》裡天才的宿命以及對人生的抉擇,更是直抨人心,令人深思。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只在感嘆主角的才華和天賦,年幼的我,還不懂得人生的意義,也無法看透現實的真相。

21年後,我亦中年,經歷了悲歡離合,也感受了人間冷暖。再看這部電影,我終於知道他為何不走下船,為何拒絕走向陸地了。

倘若有一處安靜的小天地來安放我們的所有,為何還要去面對世間的紛擾呢?那並不是我們的初衷,不是嗎?

1

《海上鋼琴師》的主角是一名鋼琴天才,同時,他又是一名被遺棄在豪華郵輪頭等艙的孤兒。

在1900年的美國,得益於當時美國經濟的崛起,幾乎所有人都對紐約有著熱烈的嚮往,所以,Virginian號這艘豪華郵輪承載來許多人的夢想,有富豪權貴,也有平民百姓,一艘船上,可以看盡社會的懸殊以及人們的功利。

這名鋼琴天才,就在這裡"誕生"了,自始至終,我們都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他被一名煤礦工收養,併為他起名"1900"。

1900是個一輩子只有音樂的鋼琴天才,他沒有國籍,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也沒有正式的姓名,沒有愛人,也沒有知己,他的世界就是郵輪和鋼琴。

他桀驁不馴,卻又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對於鋼琴,無師自通,就連船員和船長,都被他的琴聲折服,雖然也因規則訓斥了他,但最後,1900還是因此坐在了郵輪中心,為遊客們彈奏一首首鋼琴曲,也因此收穫了很多"樂迷"。

但這看份"追捧"也僅是短短的過程,當人們看到自由女神像時,關注點就隨之轉移,從對1900對仰慕,瞬間轉到了對夢想之都的嚮往。相對於1900的"歲月靜好",美國的紙醉金迷更令人著迷。

影片開頭,人們對美國的渴望和激動,和1900的孤獨、寂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或許也在為結局埋下了伏筆:1900和世人終是兩個世界,他們不懂他的寂靜,他也體會不到他們的激動。所以,他終究無法走下船,走向陸地。

《海上鋼琴師》21年後再現熒幕,我終於明白了1900為何不下船

2

影片最暖心的一處便是女主的出現。

當1900看到她的那一瞬間,因由她乾淨純真的眼神,琴聲都變得溫柔了,彷彿世界都安靜了,1900認真地看著她,在這份純淨裡,佳曲自成,成了他們專屬的"海洋之心"。

然而,面對心愛的女孩,1900沒有勇氣告白,更沒有勇氣為愛奮不顧身,這一次,他沒有像以往那樣勇敢的挑釁"規則"和"音樂",而是懦弱地逃避了。最終,他看著她離去的背影,沉默,隨之敲碎了屬於他們的唱片,宣告結束。

影片最沉重之處,便是他走向陸地的片段。

1900終於決定要去陸地看看,看看到底是什麼令人們著迷,到底是怎樣一個世界。

當他踏上舷梯時,所有人都為他高興,為他歡呼,似乎在祝賀他,要開啟一個嶄新的人生。

他一步一步往陸地走去,在舷梯中間,他突然頓步了,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城市,森林一般的大廈,他突然感到了迷茫,這份迷茫,比一望無邊的大海,更令他沒有安全感,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他無法做出選擇,因為他此前,從未做過選擇,或者說,他從來沒有機會選擇。

他說:陸地,對我來說是太大的船,這支曲子我不知道從何談起。

他該走左還是右?他該彈奏自己的喜歡的曲子,還是彈奏世人喜歡的曲子?他要住哪裡?他要從事什麼職業?他要和誰一起生活?這些選擇,令他恐慌。

所以,他沒有繼續往前走,而是脫下了爵士帽,扔到了海水裡,然後轉身,走回郵輪。

他對陸地的好奇,對向踏上陸地的那一絲慾望,也隨著帽子飄走了,此後,他還是原來的1900,郵輪、鋼琴,還是他的全世界。看似無人問津的淒涼,其實正是他眷念的寧靜。

《海上鋼琴師》21年後再現熒幕,我終於明白了1900為何不下船

3

1900這一生,也有一位理解他的朋友,也僅此一位。他叫麥克斯。

在影片前半部分,1900面對麥克斯多次勸說,也沒有下船,他的答案是這樣的:

"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害怕冬天將至,這就是為什麼你不會厭倦,永遠在追尋著,哪裡是夏天,我並不羨慕"。

你看,這不正是我們的現狀嗎?眾多的"為什麼",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忙忙碌碌、不斷追逐,卻永遠也沒有答案,還因此失去了我們最純真的那部分初心。

當我們被現實折騰到體無完膚的時候,如何安放我們的心?這又是一個難題。

我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我的壓力不比很多人大,但相對於我理想的生活狀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當然,我也因此在繼續努力著。當然,焦慮也從未停止過。

所以我經常獨處,經常旅遊,目的就是給自己一個空間,有機會看清自己,不隨波逐流,也不迷失自己。

今年上半年,我將一套閒置的兩室一廳整改了一下,搗鼓成了一個類似書屋的樣子,裡面有我喜歡的書,有咖啡,也有啤酒,有投影儀,有音樂……在這裡,無人打擾。

每次打開這扇門,就像將我與家庭、工作、孩子隔離開了,在這個小空間裡,我只是我自己。

前幾天,一個朋友過來了,她什麼也不說,就安靜地待著。我也什麼都不問,我知道,她也需要這樣一個空間,來釋放自己。

她看了一會書,然後安靜地在沙發上睡著了。臨近下班時間,才起身道別。她說:謝謝你,有這麼一個好的地方,讓我可以暫時逃離,讓我迷茫的時候有地可去。

我不知道她的問題是否已經有了答案,但我知道,在這個下午裡,她過得很輕鬆,睡得很安然。

因為在這裡,沒有家庭瑣事,也沒有勾心鬥角,只有最真實的自己。即便走出這扇門,又要重新面對一切又何妨,最起碼,我們的內心的渴望得到了釋然啊,這短暫的時間裡,何嘗不是一個調整的過程,讓我們調整好狀態,繼續埋頭生活,繼續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海上鋼琴師》21年後再現熒幕,我終於明白了1900為何不下船

4

1900,是一個到死都保持著天真的人。

他說:"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

假如我們也有這樣一艘船,可以讓我們不被打擾,只為自己所愛的堅持,只為自己所喜的奉獻,你會下船嗎?會捨得下船嗎?

在這個充滿激情又有無限挑戰的世界裡,我們似乎都在追尋一些飄渺的東西,他們不會真正屬於我們,但我們又不得不在得失間,分離中,漸漸麻木,把單純、美好拋到腦後,去追求虛幻的喝彩和敷衍的掌聲。然後,漸漸迷失。

我們終其一生,要追求的是什麼?是名利?是金錢嗎?還是單純和美好?或許都有吧。

但我所追求的,和1900一樣,是最初的天真和美好。

所以,即使我沒有一艘可以任我拋開一切、只做自己的郵輪,我也不放棄。我會找到自我調整的辦法,或者是去山裡住上一陣子,或者是整個小空間,又或者是沉迷在書和文字裡,我不能呆在自己的世界不出來,但我可以偶爾"放假",讓自己有更好的狀態去面對世間紛擾。

因為至始自終,我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守護好我內心那個最美好的自己。我想,這也是1900的答案。

作者簡介:霖筱筱,親子諮詢師,多平臺簽約作者。一邊創業一邊寫作,一邊帶娃一邊旅遊,努力將生活經營成了理想中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