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家長可以回憶一下是否發生過這樣的對話:

孩子放學後在小區公園玩到傍晚,媽媽想要勸孩子回家吃飯,很多時候卻不是直接說:“寶寶,現在很晚了,我們回家吃飯吧?”而是會用“寶寶,等會爸爸就要回來了,寶寶想不想見到爸爸啊?”

又或者另一個場景:

孩子考試沒考好,分數有點低,有些家長雖然不會明著說孩子笨,沒出息這種話,但是也會用其他話來代替,比如:“啊,我聽說隔壁家的小明這次又是全年第一,也不知道他們家是怎麼養孩子的,怎麼能生出這麼聰明的孩子?”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是不是家長自己經常和孩子發生類似的對話,而且是不是即使家長自己還沒有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孩子就已經猜到並且表示不滿?

生活中,家長經常說:“你是我生的,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嗎?”同樣很多事情家長剛剛開了個頭,甚至只是給了個眼神,孩子就意識到我們想做什麼,從而直接對期望內容作出了他們的反應,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暗示效應”

不需要說出口,因為孩子已經接到家長的“暗示”了。

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一、 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簡單來說,家長對孩子的暗示效應,就是家長把對孩子的要求或者意見藏起來,不直接說明,而是通過旁敲側擊,誘導孩子自己去完成家長的要求,或者接受家長的意見。

其實,親子溝通中,家長使用“暗示效應”的行為,隨處可見,家長不妨回憶一下自己做過哪些暗示行為。

二、在親子溝通中,家長使用“暗示效應”的表現

1、比較

最典型、最簡單的“暗示”,就是家長對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之間的比較了。比如剛剛舉得第二個例子,家長在孩子面前把別人家第一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就給了孩子“你沒有別人家孩子優秀”的暗示。

2、旁敲側擊

家長與孩子溝通,旁敲側擊少不了。有些話,家長說出口擔心傷害孩子自尊心,擔心孩子的逆反心理,又擔心自己想太多,於是就有了旁敲側擊這一方法。

比如孩子早戀,到底是不是真的?該怎麼問?萬一是誤會怎麼辦?很多家長有這些擔心。

其實也不是說,“暗示效應”就不能運用在孩子的交流中,但是很多情況是家長濫用“暗示效應”,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二、 濫用“暗示效應”,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1、自我意識過強

在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DT)中指出:自主需要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之一。當人們越覺得一件事是他自主想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願越強;反之,當他認為是被要求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願就會降低。

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就想要自己做主,於是不想接受家長的引導和暗示。當孩子自我意識強烈到區分家長的暗示,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暗示目標不符合孩子自身期望

很多時候孩子和家長的意見相悖,家長希望通過“暗示效應”改變孩子的想法。

比如,如果孩子想學畫畫,家長覺得畫畫沒有鋼琴優雅。於是為了改變孩子的想法,家長可能會列舉畫畫的各項缺點和學成鋼琴的種種好處,以暗示孩子放棄想法。

但如果雙方都沒有改變原有看法,那這種簡單粗暴的暗示效應就都不會出好的成果。

3、孩子潛意識自我回避

家長的有些暗示其實有可能會與孩子不愉快的記憶重合,導致孩子潛意識迴避。

也許是父母的責罵,也許是父母的失約,也許是父母的冷漠,都有可能導致孩子迴避家長的暗示,迴避令孩子不愉快的建議。

所以為了給孩子積極引導,家長要注意利用“暗示效應”的方法,否則就是適得其反。

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四、家長如何利用“暗示效應”,給予孩子積極引導?

1、給予孩子的暗示要循序漸進,也不可過度暗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利用登門檻效應,家長可以先將暗示效應的期望目標分解為幾個階段目標,在達到一個階段目標之後,再進行下一次的階段目標暗示。

這樣降低了每次的暗示強度,從而降低孩子可能出現的逆反心理。

2、學會“留白”,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家長可以在暗示的方法上,充分融入孩子的主動思考,這樣孩子會更傾向於認為該暗示效應是出於自主意願,也就更願意積極推動暗示效應走向期望目標。

比如利用提問的方式以誘發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以自己的結論為出發點,孩子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3、利用賞識教育,給孩子達成暗示結果正面反饋

家長經常忘記的一點就是給予孩子正面反饋,當孩子往家長的暗示努力的時候,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無論家長對孩子的暗示內容是什麼,家長都要對孩子的暗示成果給予肯定。只有

不斷強化暗示效應和正面反饋之間的聯繫,從而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才能使孩子更樂於響應父母的暗示。

想要成功引導孩子,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給予孩子積極暗示的同時還要減少孩子的被控制感,循序漸進,給孩子留白,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對孩子的暗示結果進行肯定,這才是有用的“正面暗示”。

想要引導孩子卻經常失敗?錯誤使用“暗示效應”,只會適得其反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