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把孩子的自尊拍死,“堂前教子”如今並不適用,家長依舊犯

信息社會瞬息萬變,每一天都有無數事情發生,每一天都有生命消逝,有些成為了我們的談資,卻也被我們慢慢遺忘。

4月17日夜間22點,一名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自殺。

男孩是一名在校職高二年級學生,據說他在學校與同學產生了衝突,遭遇了母親的一段批評。

母親載著他途徑盧浦大橋時,不知為何將車停在危險的路中間,少年隨即打開車門縱身跳下大橋。

據事後瞭解,該少年跳橋之前,母親將車停在大橋中間,開了雙閃,起身離座不停地對孩子責罵。

一巴掌把孩子的自尊拍死,“堂前教子”如今並不適用,家長依舊犯

我就不明白了,孩子到底犯了多大的錯啊?需要把車停在路中間,立馬教育?有什麼事兒不能回家說嗎?犯得著在路上就急著“處置”?哪怕是罪大惡極的死刑犯,也得押到刑場再槍決吧?

於是孩子一躍而下,當場斃命,母親看著橋下的孩子,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不斷用手錘擊地面,撕心裂肺。

但是那又有什麼用呢?這位母親再後悔也不能挽回他的兒子了。

也許這個示例有點極端,但是這正是說明了很多家長的教育弊端:喜歡“堂前教子”

一、家長為什麼喜歡“堂前教子”?

所謂的“堂前教子”,簡單來說,就是在公開場所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喜歡“堂前教子”,主要是從這兩個角度出發。

一巴掌把孩子的自尊拍死,“堂前教子”如今並不適用,家長依舊犯

1、家長對自身權威性的維護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其實很微妙,從以前孩子對家長的依賴到最後的獨立自主;從以前孩子對家長的言聽計從到最後的自我決策;從以前的孩子對家長的親密無間到最後的漸行漸遠。

孩子漸漸長大,家長的權威性逐漸削弱,家長想要像以前一樣對孩子宣告自己的準確性,於是選擇了“堂前教子”,暗示孩子: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聽我的才行

2、家長希望孩子改正的急切心態

如果說孩子犯錯,最焦急的是誰?那麼無疑是家長了。很多家長無法容忍孩子出現錯誤,並且希望孩子立刻、馬上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改正。這時,家長就不會管孩子是在公開場所還是哪裡,直接就開懟。

但是這種“堂前教子”的方法,其實不適合教育孩子,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二、為什麼“堂前教子”不適用於教育孩子

“堂前教子”是一種“語言暴力”,而“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

據專家調查和研究發現,孩子的自我認識水平很低,他們主要是根據別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師或父母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如此一來,上述這些具有“權威性”的評價,使他們深信不疑,並且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不知不覺中按“壞孩子”的標準行事,長此以往,就可能變成真正的“壞孩子”了。

所謂“愛之深、恨之切”,生活中,大人們以為罵孩子是為了他們好,是對他們負責的表現。他們以為孩子還小,捱了罵之後不會記在心上。其實不是這樣的,“堂前教子”這種語言暴力,遠比家長想象的危害深重。

一巴掌把孩子的自尊拍死,“堂前教子”如今並不適用,家長依舊犯

三、“堂前教子”對孩子有怎樣的危害?

1、傷害孩子自尊心

因為“堂前教子”是在公開場所教育孩子,所以對孩子最直接的傷害就是自尊心的傷害。

十一二歲的女孩,正好處在青春發育期,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自我意識的增強使得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很強,他們期待得到肯定和讚賞,而在被批評和責罰時,會有重大受挫感,會因此而情緒低落。

其實很多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嚴重叛逆也與自尊沒有得到滿足有關。

2、傷害孩子自信心

一些家長和老師認為用語言“激將法”可以使孩子幡然悔悟,積極向上,於是“壞孩子”、“笨死了”、“你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等惡語便不加思考地拋向孩子。殊不知,這樣做往往事與願違。

當孩子還小時,家長的話就像“標籤”,家長的打擊,很容易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對自己產生不信任。

3、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為,孩子天性純真善良,他們幼小的心靈最容易受到傷害。這些極端的話語會重重刺傷孩子稚嫩的心靈,傷害了孩子的人格尊嚴和自信心,甚至給孩子一生留下不可抹滅的陰影,甚至因此結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失去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孩子很容易自我貶損,認為自己對於世界而言是不必要的、微不足道的,還會認為自己多餘,懷疑自己的生存理由,把整個世界看得很悲觀。

所以避免“堂前教子”,家長的溝通方法很重要。

一巴掌把孩子的自尊拍死,“堂前教子”如今並不適用,家長依舊犯

四、堂前莫教子,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1、避免在公開場合教育孩

家長可以對孩子嚴格,但不要當眾對孩子懲罰。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家長都最好避免“堂前教子”。

很多家長喜歡在公開場合揭孩子的短,就算孩子在場,他們的言詞也很犀利,絲毫不給孩子留情面,完全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他們只是把孩子的事當成一個聊天話題。

2、與孩子溝通時,避免語言暴力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需要耐心的,而耐心的體現是溝通時的輕言細語。很多家長與孩子溝通,語氣嘲諷,態度惡劣,這其實不是親子溝通,而是家長單方面的情緒發洩。

溝通是雙方面的,是有理有據的,是傾聽與接受的,不是大喊大叫的“語言暴力”。

3、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過度延申

喜歡對孩子的錯誤進行過度延申,是中國家長的另一個毛病。

孩子多看了幾分鐘電視,於是就變成看電視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

孩子推遲了幾分鐘睡覺,就變成孩子熬夜打遊戲;

孩子考試沒發揮好,就變成了孩子太笨了,天生就蠢。

所以為了避免家長的“延申”,家長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一碼歸一碼,不要延展,就事論事,孩子才會接受家長的一件。

所以說,孩子犯錯,家長的教育需要看場合,將心比先,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如果自己的父母如此對待自己,那會是一種什麼樣感受?想明白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如此過分了。

一巴掌把孩子的自尊拍死,“堂前教子”如今並不適用,家長依舊犯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