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何為“創新藥”?我們認為,創新藥不同於仿製藥,指本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新的結構、藥理作用或治療用途,且有臨床價值的藥品。創新藥特點鮮明——研發週期長、成本投入高、研發成功率低。新藥從研發到上市一般用時都在10年以上,單個品種的研發需要10-50億美元的投入,從臨床實驗到最終能夠獲批上市的新藥成功比率僅為5%-17%。創新藥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隨著醫學發展、疾病克服而不斷迭代。一百多年前,青黴素是創新藥,它的誕生攻克了惡性細菌感染疾病,而如今青黴素已成為人人都用得起的普通藥。

圖表1 中國創新藥研發特點:週期長、投入高、成功率低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美國為創新藥研發領軍者,中國創新藥研發繼往開來

在大量資本的簇擁下,在全球生物醫藥技術不斷突破的今天,人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創新藥的誕生。有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全球在研新藥年複合增速為8%,其中2018年比2017年增加了395種新藥。在創新藥的研發上,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是主力軍,尤其美國獨享新藥上市的半壁江山,是醫藥研發創新的領軍者。

經梳理美國創新藥產業體系,可得到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和改進的有益借鑑。研發體系方面,美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佔據新藥研發的主導地位,政府主要起服務作用;藥品管理方面,美國實行市場導向的寬鬆價格政策,審評審批制度較為簡潔,使得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動力;支持配套制度方面,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是長期以來美國創新發展的重中之重,具備健全的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醫保

方面,美國新藥上市一年後自動進入醫保目錄,並定期增補創新藥進入目錄,同時有發達的商業保險補益。

2017年起,中國創新藥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共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委、中國藥品監管部門發佈多項政策,創新藥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隨之顯著改善。藥物創新的鼓勵、審評審批的加快、上市許可人制度的推行、臨床實驗數據核查、醫保結構性控費等,都為我國創新藥的研發和生產打了一劑強心針,以攻克腫瘤為核心目標的創新藥研發由此進入成長爆發期,預計未來幾年將是各藥企創新藥密集獲批上市的黃金期。

圖表 2 中國創新藥產業代表性政策及制度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仿製藥已是明日黃花,中國創新藥即將迎來春天

中國互聯網巨頭和美國互聯網巨頭的市值已經逐步拉近,但在醫療領域,國內外巨頭差距依然明顯。例如,美國強生公司市值超3400億美金,但中國市值最高的恆瑞醫藥僅有4000億人民幣。究其原因,國際醫藥巨頭幾乎是以創新藥研製為核心發展戰略,國內藥企主要以生產仿製藥為主,想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型,創新藥是中國必須發展的產業。

創新藥作為各大藥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產,將成為驅動醫藥行業加速創新的新動力。近年來,中國新藥申報數量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2017年,新藥申報數量達175起,較前一年大幅增長了47%,2011-2017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2%,中國正迎來創新藥的春天。

通常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的過程漫長,覆蓋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註冊審批等環節。藥物的研發和生產涉及多個藥企部門。在中國,新藥的審評和監管機構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而新藥研發任務主要由科研院所、CRO(合同研究組織)、外企在華研發中心以及生物製藥公司承擔,這四類研發主體創新發展的路徑均有不同。過去許多年,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中國藥物研發的主體,企業在藥物研發中的力量薄弱。近年來,藥物研發的格局產生了積極的變化,外企在華研發中心由興起到裁撤,製藥企業、CRO等非學術、非官方力量發展迅速,CRO是未來幾年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生物科技公司成為後起之秀。

圖表3 中國創新藥四類研發主體及特點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創新藥熱點領域聚焦,單抗藥物成頭牌

創新藥產業細分領域較多,可分為生物藥、化學藥、中藥創新藥三類。目前,中藥創新藥更多運用於心腦血管、感冒呼吸類疾病等。以小分子靶向藥為主的化學藥仍然佔據著國內主要的創新藥市場,是腫瘤疾病的針對性藥物,同時也應用於丙肝、艾滋病等難治癒疾病。但隨著政策、資本資源向生物藥傾斜,化學藥的重要程度已經有所降低,創新藥市場增長最迅速的領域逐步由生物藥佔領。

相比於化學藥,生物藥在治療難治癒疾病時,療效高、見效快且毒副作用更少,深受患者和醫生喜愛,再加上政策與資本的偏好,已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領域。據統計,在2017年全球十大暢銷藥物中,有八種為生物藥,銷售額達678億美元,佔十種藥物總銷售額的83%。 生物藥屬於大分子藥物,品種眾多,包括單克隆抗體(簡稱單抗)、重組蛋白、疫苗、細胞免疫治療及基因治療等。

治療腫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為主的單抗藥物在生物藥領域佔有重要地位。根據Frost & Sullivan的數據,2017年全球生物藥銷售額為2402億美元,其中單抗藥物銷售額為1038億美元,佔比43.2%。究其原因,單抗主要為治療腫瘤而生,較小分子靶向藥而言,單抗療效更高、見效更快且副作用更少,近年來發展迅速,更多的企業加入了單抗藥物的研發大軍。

圖表 4 創新藥分類及熱點領域聚焦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生物藥領域的藍海明珠——單抗PD-(L)1藥物

為什麼PD-(L)1單抗這麼火?PD-(L)1的全稱是Programmed Death-(L)1。從細胞週期來講,每個細胞都有分裂、生產、到自然凋亡的過程。腫瘤細胞是增值不受控制、或者生長脫離了細胞週期控制的惡性細胞。所以,重新找回細胞週期和細胞免疫的檢查點、恢復細胞自身的消滅壞細胞的功能是治療腫瘤的一大思路。

用於治療多種腫瘤的PD-(L)1單抗已成為新藥研發的突破點。PD-(L)1單抗的免疫療法優勢得天獨厚,適應症覆蓋多種腫瘤疾病,市場前景廣闊。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藥物刺激腫瘤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以產生或提高一種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癒腫瘤的效果。與傳統的化療手段和靶向治療相比,PD-(L)1主要是通過克服患者體內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是一種全新的抗腫瘤治療理念。這種新興單抗藥物適應症更多,療效更好且副作用更小。

● 全球市場:2030年PD-(L)1單抗藥物規模預計達到800億美元

海外已經獲批上市的PD-(L)1單抗藥物共計有六種,分別是默沙東的Keytruda、BMS的Opdivo、賽諾菲的Libtayo(2018年上市)、羅氏的Tecentriq、阿斯利康的Imfinzi以及輝瑞/默克的Bavencio。除Libtayo外,其它五種藥物的2017年全球銷售額合計101億美元,2015年至2017年的複合增長率達154.2%。預計未來多年,PD-(L)1品種將更多樣化,市場份額持續保持增長,2017年至2022年複合增長率預計達到29.3%,2022年至2030年將以10.1%的速度複合增長,預計達到8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圖表 5 2015-2030E全球PD-(L)1單抗藥物市場規模及增速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 中國市場:2030年PD-(L)1單抗藥物規模預計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PD-(L)1單抗藥物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具有強勁的發展動力,未來潛力巨大。2017年中國接受PD-(L)1藥物治療的可尋址患者比例約為81.5%[1]。可尋址患者為已被招募參與臨床三期實驗或在中國參與NDA實驗的患者,以及截止至2018年6月已獲批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中國PD-(L)1的市場規模預計以534.4%的五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2022年銷售額將達374億元人民幣,並進一步增長至2030年的984億元人民幣;2022年至2030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2.8%,中國PD-(L)1單抗藥物銷售預計跨入千億市場。

[1]無2018年之前的中國市場PD-(L)1單抗藥物的銷售額數據,因此用可尋址患者數量作為統計比較。

圖表 6 2019E-2030E中國PD-(L)1單抗藥物市場規模及增速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國產單抗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三種 PD-(L)1藥物相繼獲批上市

國內研發單抗藥物的企業眾多,在技術上處於第一梯隊的有四家:君實生物、信達生物、恆瑞醫藥、百濟神州。2018年12月17日,君實生物的PD-1單抗特瑞普利注射液(JS001)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准,主要用於不可切除的或轉移性的黑色素瘤治療;同年12月28日,信達生物的PD-1單抗信迪利注射液(IBI308)也獲批上市,適應症是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2019年5月31日,恆瑞醫藥PD-1單抗卡瑞利珠注射液(SHR-1210)獲批,適應症為“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同時,恆瑞的這款新藥也成為在中國上市的第三款國產PD-1單抗;百濟神州在2018年也提交了新藥的上市申請,申請藥物為治療腫瘤的PD-1單抗抑制劑,目前正在等待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准。

圖表 7 國產單抗藥物第一梯隊生產企業對比情況一覽表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VC/PE參與創新藥投資持續火爆,量價齊漲

資本向來是先進技術的助推者之一,在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融資表現中,最具吸金能力的領域非創新藥莫屬。創新藥產業作為一個與居民生活關聯密切的產業,市場規模十分廣闊,加之其技術壁壘很強,是VC/PE機構很好的投資標的。

根據私募通數據,2013-2018H1,中國創新藥領域累計披露投資金額達486億元人民幣,投資事件達297起,投資規模與投資事件雙雙增長迅速。僅2018年上半年,披露投資金額達172億元人民幣,超過2017年全年的投資額,新藥投資成為2018年當之無愧的資本熱點,是生物醫療領域中的明星板塊。其中2014年投資金額的突出增長,主要源於新加坡淡馬錫投資對吉利德科學公司單獨投資約61億元人民幣事件,如剔除這一極值,2014年披露投資金額為24.63億元人民幣,2015年較其增長46%。

圖表 8 2013-2018H1中國創新藥產業整體投資情況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藥企融資A、B輪次多,受VC/PE偏愛

從輪次分佈看,2013-2018H1,中國創新藥企的融資主要以A輪、B輪為主,數量佔比超過50%,機構更多投資處於擴張期、成熟期的創新藥企業。如基石藥業在2016年7月獲得元禾控股、博裕資本等聯合A輪融資,金額達1.5億美元,在2018年5月獲得紅杉中國、雲鋒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等聯合B輪融資,金額達16.5億元人民幣。在已披露的參投機構方面,2013-2018H1,有646家機構投資創新藥領域。從機構類型來看,主要以創業型和成長型資本為主,VC和PE的數量合計佔總機構數的九成,其中VC最多,共334家,數量佔比52%,其次是PE機構,有244家,數量佔比38%。在創新藥投資市場上,中信產業基金、康橋投資、高瓴資本、元禾控股、紅杉中國、雲鋒基金都是創新藥領域比較活躍的投資機構。

圖表 9 2013-2018H1中國創新藥產業投資輪次分佈(案例數,起)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已披露退出事件超過六成為IPO方式退出

隨著政策的鼓勵,以及港股新規、科創板的推出,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重押創新藥領域。2013-2018H1,中國創新藥領域已披露退出事件共65筆,退出總額達178億元。從退出渠道來看,IPO方式退出數量最多。2013-2018H1,IPO方式退出事件共41筆,佔總退出數量的63%,退出金額達157億元,佔總退出金額的88%。形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於IPO方式的退出渠道已經日趨成熟,甚至很多新藥公司走上了海外上市的路徑,同時,港交所向創新藥獨角獸公司敞開了上市融資的大門,如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研發型藥企紛紛赴港上市。

圖表 10 2013-2018H1中國創新藥產業投資退出方式分佈(按數量,筆)

產業觀察:創新藥研發步入快車道,以中國速度助力全球醫藥創新

創新藥產業發展大勢所趨,前景可期

在中國,創新藥產業的發展已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議題,隨著國內創新藥產業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未來,通過資源、政策、需求、供給多個維度的發力,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的藥物創新中心。

資源層面,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豐富的物質原料和大量回流的醫藥人才無疑是中國創新藥發展的搖籃;政策層面,中國從藥品註冊管理、審評審批、上市許可等方面助推創新藥產業的健康發展;需求層面,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醫藥需求的擴大都需要創新藥物的誕生;供給層面,大量政策、資本、人才等寶貴的資源向創新藥產業傾斜,攜手推動中國創新藥產業的進步。

此外,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藥物的創新搭上了科技進步的快車,以AI、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藥物創新領域的結合應用方興未艾、未來可期。通過跨界融合,新興技術在創新藥物的研發階段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候選藥物挖掘、化合物篩選、靶點藥物研發、藥物性質預測、藥物晶型預測、病理生物學研究、新適應症發掘等。新興技術與新服務模式快速滲透到醫療各個環節,讓製藥企業、消費者及醫藥領域投資人獲得更多元化的方式研發生產、購藥就醫、投資,也為中國整個醫療健康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共號清科研究(微信ID:pedata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