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愛上震澤,或許是從那杯清茶開始......


小橋流水,石板巷陌,微醺的歲月,醉人的暖風,江南的古鎮天生就帶有一份舒適愜意、縹緲婉約的意韻,讓每個人心裡都藏有一個江南夢。“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這樣的景緻怎麼不令人想往,這次能來吳江,我是來尋夢的。

一座塔與兩個女人的深切思念 蘇州的吳江以絲綢聞名天下,同裡、黎裡、震澤是它的三大古鎮。我們第一站拜訪的是震澤。遠遠的就看見了矗立在荻塘河畔的慈雲寺塔,它是震澤古鎮的標誌。震澤自古就是江南富庶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戰國時期,這裡為吳、越兩國交界處,所以古稱吳頭越尾。

慈雲寺塔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當年為鞏固孫劉聯盟,吳主孫權將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蜀主劉備。後因吳蜀兩國交惡,孫權用計將其妹騙回東吳,但孫尚香依然思念夫君,孫權的之母憐惜其女,下令建造了此塔,以寄託女兒綿綿思夫之情,取名“望夫塔”。


後來東吳被滅,“望夫塔”毀於戰火。到了北宋年時期的“靖康之變”,宋徽宗被金國給虜走了,其女慈雲公主避難至震澤,為了思念父親,盼其早日南歸,重修此塔,取名“慈雲塔”。然而,宋徽宗卻客死異鄉五國城,七年之後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一座塔,兩個女人,都是深切的懷念,讓人感受頗多酸楚。慈雲塔寺歷經幾百年的風霜雨雪、世事滄桑,雖在兵荒馬亂中多次被損毀,但屢毀屢建,始終香火不滅,它已成為了這座二千多年曆史江南名鎮震澤的象徵。

親民的震澤,一杯清茶打動了我 我們沒有按傳統的路線去參觀慈雲塔寺,原因是同行中的吃貨們要急著去老街的仁昌順,品嚐那裡的:定勝糕,說是去晚了就沒有賣的了。仁昌順這家始創於清中葉的蘇州老子號食品店,“定勝糕”是其中的翹楚。它的由來是為了鼓舞士兵擊敗金兵而作,所以取名叫定勝,傳承到今天,成了中高考學子考試之前必吃的糕點,哈哈,有點意思。然而這大名鼎鼎的糕點,一塊只賣3元,有點意外。


在仁昌順的隔壁是“四碗茶樓”,或許是這群吃貨們品嚐飽了仁昌順的點心後,都有口渴之意,嚷著要喝茶。好吧,既然來了震澤,就品味下這古鎮的慢生活。

所謂“四碗茶”即水潽雞蛋、待帝茶、燻青豆茶、清綠茶。一套為38元,其實前三種都沒見茶葉。第一碗茶——水潽雞蛋,選上等的新鮮散養雞蛋,燒開水,敲蛋下鍋,起碗時白色蛋清連著蛋黃,熱氣裡透著香氣。原是用來招待新女婿的,會在碗中打上三個蛋,看看新女婿會吃掉幾個,來推測新女婿行事的風格。後來演變為招待貴客的茶。

第二碗茶:待帝茶,又稱飯餈茶,傳說這茶招待過永樂皇帝。飯餈茶食材選用太湖邊上的沃土種植的優質梗米,放在鐵鍋裡用灶頭煮,再溫火燜成飯餈,把淺黃色的飯餈,放入青花瓷碗中,撒上細糖,沸水衝入,搗均勻,一碗軟糯噴香的飯餈茶便成了。細品之下,入口爽滑,糯而不爛。


 第三碗茶——燻青豆茶,用煙燻後的青豆,加上胡蘿蔔幹、白芝麻、黑豆腐乾配製,太湖水沖泡,一碗紅、白、黑、青的茶就做成了,端在手中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輕輕啜上一口,清醇無比。第四碗茶——清茶,三道茶的隆重出場,已讓客人略有飽意,此時第四碗茶出場,清茶,當地人也稱其為淡水茶。清茶者,茶葉與白開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茶如人生。

荻塘河畔兩旁的各色茶樓約有近百家,來喝茶的大多是本地人,各個階層的都有,喝茶聊天談生意,已成為了震澤人的生活的方式。我叫了一杯清茶,10元錢,還送我一小碟瓜子,很溫馨。“長虹高跨泊輕舟,藤桌晴廊坐小樓。燻豆青浮茶一碗,斜陽暖照入清流。” 這樣的慢生活,怎不讓人流連,我已愛上這古鎮了。

和臨坐的茶客攀談起來,詢問了河中烏篷船的價格,被告知:10元一位。哈哈,這震澤古鎮太親民,3元的名點,10元的清茶,還有這低廉的烏篷船,讓我已忘卻了這裡是4A級景區,質樸的震澤古鎮!


師儉堂,江南的大宅門 茶客向我們推薦寶塔街上的師儉堂,說它是江南的大宅門。其主人徐氏,在震澤是名門望族,徐氏亦官亦商,所經營的絲經、米糧兩業在震澤都是首屈一指。

師儉堂前後六進,五開間,一進比一進高,因此形成了“步步高昇”之意。而這烏篷船停泊的“大順米行”就是師儉堂的第一進,這樣臨河商鋪為第一進的格局,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升起了小飛機,一探師儉堂的全貌。

高空俯瞰:這座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於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格局一覽無遺,既有徽派建築的特點,又有水鄉的風格,而且把商鋪與住宅巧妙的結合,的確堪稱江南水鄉的大宅門。

導遊向我們介紹:師儉堂,佔地面積2746平方米,大小房屋150餘間,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南瀕荻塘河,西傍斜橋河,北枕藕河,當時有如半島地勢。可前門上轎,後門下船,水陸稱便。師儉堂共有六個河埠貼水而建,其中一個商用,一個公用,四個家用,是充分利用江南水系建宅的典範。

“師儉”兩字源出於《史記·蕭相國世家》:“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其義不僅反映了主人勤儉持家,謹慎經營的態度,也點出了整個師儉堂的格調和品位。

徐氏家族雖為富甲一方的商人,但一向樂善好施。乾隆五十九年,該地發生饑荒,餓殍遍野,大批難民湧入城鎮。徐氏家族打開糧倉進行賑災,沿途置鍋施粥,並捐出大米三百擔,緩解了災情,受到了地方官府的表彰,也獲得了當地百姓的擁護。

在師儉堂庭院深深的內宅,有一名為:鉏經園的小花園,名取自《漢書·倪寬傳》中“帶經而鋤”的句子。可以體會到主人用心良苦之處,告誡子孫讀書做事要多用心而非蠻力。

小花園因地制宜、小巧玲瓏、亭臺樓閣、迴廊假山、花卉樹木,一應俱全,只用“一廊、一山、兩個半亭、一個四面廳”搭出來了一個美輪美奐、精巧驚為天人的袖珍小園。坐在這精緻的園中,春賞景、夏聽雨、秋品茶、冬酌酒,著實一派風雅閒情。

震澤古鎮的美好和愜意,或許就藏在這飽經時光洗禮、卻被精心妝點了的優雅空間裡,靜謐到足以穿越時空。

就要離開這充滿著傳統生活氣息的江南古鎮——震澤,雖然它沒有周邊古鎮的名氣大,但也足以讓我牽掛。離別之時,導遊還告訴我:姚明小時候就生活在這裡,姚家的親戚都是大個子,一直生活在鎮上。噢,原來這裡是籃壇巨人:姚明的故鄉,果然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再見了,震澤,也許我還會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