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華夏文明之所以輝煌,是因為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歷史從來沒有出現過斷層,那些古老的文字,承載著先祖的智慧和精神,傳遞給後世,這便是文字的力量。

但由於古今的生活環境不同,許多事物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一些諺語、成語的詞彙,雖然我們知其然,但往往難知所以然。雖然知道它是什麼含義,但不知為何它有著這種含義。

“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濫竽充數

例如“濫竽充數”,這是形容人沒有真才實學,但是跟著其他人矇混過關的成語。雖然如今都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可是因為“竽”這種古代管樂器已經很難見到,若不加以瞭解,許多人很難解釋“濫竽”的意思。諸如此類,還有類似“南轅北轍”、“錙銖必較”等等。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信口雌黃”的由來。雄黃我們應該有所耳聞,它在古代是一味中藥,並且經常被農戶用來驅除蛇蟲,但是雌黃我們卻比較少見。其實雌黃是和雄黃的一種共生礦。

“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雌黃

這種東西,對於古代的文人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就是用來塗改字跡,大概和如今的修正液差不多的性質。如今的修正液,都是白色,能夠覆蓋字跡,將錯誤的地方重新塗染成白色,方便再次書寫,而雌黃,和修正液是一般的道理。

因為古代的紙張多是黃色,和雌黃顏色接近,且塗在黃紙上不會掉色,《夢溪筆談》記載:

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

“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黃紙

而“信口雌黃”這個成語的由來,則是和一位名人有關,此人名叫王衍,是三國王雄的孫子,也是西晉的名臣,出身於琅琊王氏。

魏晉流行清談,各位名士相見,張口閉口就是玄學,王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玄學清談的領袖。因為名氣大、有才學,又是名門之後,所以朝廷一直邀請王衍入朝為官,王衍則“勉強”答應,官拜黃門侍郎,之後更是做到司徒之位。

“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玄學是曹魏時期的何晏、王弼掀起的一股潮流,王衍對他們非常推崇,並且自己也精通此道,動輒和人談論玄學。王衍此人才高有容姿,並且儒雅有氣質,出身望族,又身居高位,當時天下士子都以他為偶像,大談玄學。

在永嘉五年,後趙開國皇帝石勒將西晉伐滅後,想讓王衍在他身邊當後趙的臣子,不過王衍不想捲入紛爭,藉口自己不喜歡參與政事。王衍曾在西晉擔任宰相之責,但是卻沒有為國家做過什麼事,中原戰亂,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石勒惱羞成怒下,讓士兵在夜裡推倒牆壁把他給壓死了。

“雌黃”是什麼?為何用信口雌黃,來形容人不顧事實胡說

何宴畫像

王衍生前和人談玄學的時候,侃侃而談,但是經常出現前後不一、錯漏百出的言辭,當別人提出疑問後,他便滿不在乎的更改,就像他人用雌黃修改錯誤一樣,故而,時人都稱他為“口中雌黃”。《晉陽秋》記載:

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之後,隨著這個外號的傳播,“信口雌黃”這個成語也由此而生,用來形容那些說話沒有依據、憑空捏造,不顧事實而亂說的人。只是,因為如今用雌黃修改錯字的現象幾乎不見,故而會對這個成語的本意比較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