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12個省定貧困村,村村都有農業園區

諸城12個省定貧困村,村村都有農業園區

桃林鎮松園村有機茶園助力貧困戶增收。

農村大眾報諸城訊 (記者張超)這幾天,看著一筐筐成熟的秋霜紅蜜桃裝上貨車,剛剛脫貧的阿洛子村村民丁世開喜上心頭:“自從建起了農業園區,打工有地方了,土地流轉收益也高了,生活越過越好。”

阿洛子村位於諸城市桃林鎮,曾經是省定貧困村,為早日摘掉貧困這頂“帽子”,該鎮通過整合產業資金,在該村規劃建起了1000畝蜜桃扶貧產業園,並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53戶貧困戶用土地入股參與收益分紅,其中35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到園區打工。經過3年的運行,5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收入大大增加。

為建立扶貧長效機制,變“輸血”為“造血”,桃林鎮積極發展扶貧產業項目,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園區。全鎮12個省定貧困村每村都建設了一個農業園區,併成立至少一個產業合作社。

“我們把扶貧專業合作社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將扶貧專項資金注入其中,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支柱產業支撐,推行‘大園區帶小農戶’模式,變輸血扶貧為造血發展。”桃林鎮扶貧辦負責人孫中軍介紹,鎮上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扶持政策,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果、茶、菜、苗木、多彩甘薯等產業,為貧困村、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桃林鎮松園村有種植綠茶傳統,但不成規模,管理粗放。該鎮招引諸城市大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村莊北部開發建設有機茶園,成立合作社,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升。“以前每戶都種一點茶,賣也賣不了幾個錢。現在茶園小塊的地都流轉出去了,俺們還能在茶園裡打工,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松園村貧困戶吳乃珍一邊給茶樹鋪過冬被一邊說。

為實現農民集體雙增收,在茶園建設之初就確立了“保收+增收”收益模式。一方面,農戶將土地流轉給企業經營後,企業要根據流轉土地規模對農戶進行補償,實現流轉戶“旱澇保收”;另一方面,企業優先安排村裡的貧困戶到園區就業,讓他們以勞務輸出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在家門口就業脫貧。記者瞭解到,茶園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工資標準支付報酬,僅此一項,可帶動戶均年增收3萬餘元。

另外,針對老弱病殘特殊群體,桃林鎮成立由67人組成的“愛心崗”幫扶隊伍,對全鎮54名失能、半失能的貧困人口實行“一對一”幫扶。

孫中軍介紹,今年以來,桃林鎮12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實現了“五化一通”,477戶享受政策的貧困戶廁所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創新實施五保、低保申報“直通車”制度,貧困戶可直接向鎮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由民政部門負責入戶審核,符合條件的立即辦理。目前已通過這種方式新申報五保、低保戶35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