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行走黃河”之河套灌區:一張大網,如何讓黃河水好進好出

在手機地圖軟件上,將黃河大幾字形的左上角放大,會看到無數細線依附在黃河的幹流上,一整塊區域猶如一張細密的網,罩在黃河的左上角,這裡是內蒙古河套灌區。

時間已是秋天,汽車駛入河套灌區西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大片的農田莊稼已收割完畢,進入修整期,但黃河卻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

在這裡,除了春灌,秋澆也是作物生長的黃金節點,作物收割後的秋冬,降水量少,現在澆地,冬天凍住了,等來年春天一化,便有利於耕作。這也是河套地區特有的灌溉方式。

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背靠陰山,西有烏蘭布和沙漠,南有毛烏素沙漠。如果沒有黃河的滋潤,這裡將迅速變成人跡罕至的沙漠。

真是一個完全仰仗黃河水活著的地方!

20年前,黃河曾經斷流,下游的人們指責河套灌區的水利樞紐工程把黃河的水都引去澆地了。現在,黃河已經20年沒有斷流了,河套灌區是如何既維持生態用水,又保障下游輸水呢?

在磴口縣,黃河幾字形大彎的西南角,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將黃河引入總乾渠。從地圖上看,總乾渠像把黃河平行地粘貼複製過來一般,也難怪人們把總乾渠稱作“二黃河”。

“2019行走黄河”之河套灌区:一张大网,如何让黄河水好进好出

“二黃河”總乾渠。 “行走黃河”採訪組 皇甫萬里 攝

河套灌區總乾渠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也承認,過去確實存在大量引黃河水的做法。近幾年,黃河進入豐水期,近日,黃河三盛公下斷面流量達到2680立方米/秒,總乾渠引水流量在500立方體/秒左右。按照規定,三盛公要保證黃河干流下洩流量不小於300立方米/秒。

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水量統一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調控:“入口一個水文監測站,出口一個,兩邊數據一對比,用了多少水,清楚得很咧。”

位於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總乾渠第二分水樞紐,就建在一處平原上,建起的節制閘將黃河抬高了5米。藉助南高北低的優勢,在總乾渠的南面,切出了一個小口子,被抬高的黃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向了永濟渠,灌溉了沿岸的土地。

“2019行走黄河”之河套灌区:一张大网,如何让黄河水好进好出

永濟渠往農田輸送了大量灌溉水。 “行走黃河”採訪組 皇甫萬里 攝

在全長230公里的總乾渠上,像永濟渠這樣的乾渠有13條,每條幹渠上還有更細小的分乾渠、支渠,無數像毛細血管一樣的溝渠,利用地勢差異,灌溉了900多萬畝的土地。

由於引水成本低,節水成本高,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還任重道遠。根據巴彥淖爾市水利局提供的數字,灌區1997年引黃水量是52億立方米,去年引黃水量依舊保持在45-47億 立方米。

“2019行走黄河”之河套灌区:一张大网,如何让黄河水好进好出

駛入河套灌區的包蘭鐵路。 “行走黃河”採訪組 皇甫萬里 攝

無數的灌溉渠,澆灌完農田後,統一匯入河套灌區北部的總排幹。總排幹再將農田退水統一匯入烏梁素海,烏梁素海通過一道退水渠,將水退入了黃河。

河套灌區每年大約引黃河水50億立方米,其中5億立方米的水通過烏梁素海退入黃河,客觀上也對烏梁素海起到了一定生態維持的作用。

過去人們常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說的就是黃河是一條“擺動的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剛挖的渠可能來年都被沖刷了。

而總乾渠和總排幹像一張大網,框柱了河套灌區整個平原,讓黃河水有進有出。但接下來,如何讓黃河水有進多出,好進好出,是亟待解決的難題。(“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季覺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