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指明瞭前進方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它由13個部分組成。這13個部分如何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獨有的“中國製度”?“中國製度”有著怎樣的優勢和特色?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中國製度”十三講》,邀請權威專家解讀“中國製度”。第七講: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主講人:

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楊志光、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楊志光認為,“病有所醫”是深化醫改的重要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自覺行動,是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楊志光: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可以說實現“病有所醫”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實現“病有所醫”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還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這就要求我們實現病有所醫,切實保障好人民健康。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認為,做好“老有所養”對國家、民族、社會來說都意義重大。

李邦華:從國家角度來說,目前我國有2.5億老年人,而且老年人口還在不斷增加,老有所養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應該說,國家對老有所養有重大的制度設計。從民族來說,養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繼續傳承和發揚。從社會來說,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有所養、健康長壽是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期盼。做好養老工作,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要事,也是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大事,十九屆四中全會對老有所養做出了重要部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楊志光分析,實現“病有所醫”應該包括三方面內容——“讓群眾少得病、得了病有地方看,要看得起。”具體講,要從落實堅持預防為主的理念,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兩個重點問題進行發力。

楊志光:看病難方面,要持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解決衛生健康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是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包括通過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建設,做細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健康等,破解優質醫療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矛盾,構建科學合理的診療模式和就醫秩序。二是加快優化服務體系。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縣域綜合醫改,整合優化縣域資源配置,提升縣級醫療服務能力,深化基層運行與分配機制改革,注重發揮中醫藥作用,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等,推動建立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三是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楊志光分析,在看病貴方面,要實行“三醫”聯動。當前導致看病貴的主要因素是藥品價格虛高、醫療保障水平相對較低、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過快等,涉及醫療、醫保、醫藥三個方面,問題相互交織疊加。

楊志光:一是降低藥品費用。組織實施藥品集中採購,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落實仿製藥供應保障和使用政策。加強醫療機構藥品管理和規範使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加大對抗生素、輔助性和營養性藥品的使用監控,進一步規範醫用耗材使用。二是擴大保障效應。進一步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推動對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實行醫保總額預付,建立“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機制等,充分發揮醫保的基礎性作用。三是規範服務行為。加強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的協調機制和督查機制,加強全行業、全流程、綜合協同監管,進一步規範和優化醫療服務供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老有所養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李邦華在解讀中談到,黨中央高度重視老有所養工作,要推動老有所養制度取得重大突破。

李邦華:進一步強化政府兜底線保基本職責。這個底線就是城鄉特困供養服務制度和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要切實兜住。基本就是,要以滿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為方向,以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為重點,加快建立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制度。進一步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銜接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無論是在家裡、在社區中、在養老機構中都能得到較好服務,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健康管理等各方面需求,實現健康長壽、老有所養。

總體上看,我國老有所養面臨著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規模大等重大挑戰,黨的十九大把老有所養列為了亟待補齊的民生短板之一。李邦華分析,持續做好老有所養工作,還要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李邦華:繼續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完善持續優惠政策,讓社會力量成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支持養老服務與文化、旅遊、體育、教育、健康、養生、金融等行業融合發展,創新和豐富養老服務業新模式與新業態。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確保養老服務安全,讓老年人安心養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讓養老服務更有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