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寧夏農民王金保的“鄉愁博物館”

  核心提示

  在青銅峽,很多人知道王金保經營一家羊肉店,他和羊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只要往羊身上一摸一看,就知道羊的好賴,誰也瞞不了他。但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回到自家小院,他是“收藏家”王金保,在他家的院子裡,遠至明清時期的傢俱、近到“退役”的諾基亞手機;重有一噸的石磨,小到一碟一碗。爬犁、鍘刀、木掀、油燈、槓頭、風箱、茶壺、茶碗……過去的老物件都能在他家裡找到,走進這裡,彷彿穿越時空,走進一個似曾相識或完全陌生的歲月,分不清這裡是一戶農家還是一家小型博物館。

帶你走進寧夏農民王金保的“鄉愁博物館”

王金保和老伴周翠芳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收藏心得。

  淘寶

  看著四間屋子的藏品,王金保不由自主地笑了,如同一個坐擁百萬資產的富翁。

  “你看,這是二牛抬槓的犁頭;這是醃菜的罈罈罐罐;這是老樟木箱子……”他迫不及待地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寶貝,“這些年收這些東西,幾十萬元花進去了,這是我的愛好,我覺得值。”他說。

  30多年前,王金保的營生是販羊絨,他走過全國很多地方,一次偶遇改變了他此後的人生軌跡,讓他迷上了收藏。一次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當時只有20多歲的王金保被深深震撼,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巧奪天工的金銀器、身披夢幻色彩的唐三彩……一件件穿越千百年的展品讓他流連忘返。“我從小就喜歡老東西,那是我第一次進博物館,太有意思了,當時我就想如果自己也能建一個博物館就好了。”憶當初,恍如昨日。

  從那之後,每去異地,除了販羊絨,他重點研究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狀態,觀看蒙古包裡的各種裝飾,新疆民居的掛毯讓他念念不忘,即便在陝西、甘肅農民的家裡,他也願意多待待,多看看。王金保如同一個進行“田野調查”的科研人員,用心發現每個地區生活環境的差異,他感覺到自己彷彿能和舊物對話。

  在妻子周翠芳印象中,從陝西曆史博物館回家後,丈夫就開始琢磨收東西了。當時的農村很多人家裡還保留著各種老物件,王金保到別人家串門時看到感興趣的東西商量著收來,一般對方也欣然應允。

  “在農村,很多人家都有世代傳下來的老東西,有時候他們嫌礙事,我去收鄰居都還挺高興。”王金保一次次在“淘寶”中收穫樂趣。

  起初,周翠芳冷眼旁觀,“風箱俺們從小拉到大,我心說你收那個幹啥。”但後來家裡灶房裡風箱換成鼓風機後,周翠芳知道自己要和風箱永遠說再見,頗有不捨,也明白了丈夫的苦心。

  隨著家中老物件“庫存”不斷增加,周翠芳看到這些“破爛”裡有回憶,更有故事,她也“路轉粉”,王金保一個人的愛好成為夫妻兩人共同的事業。有了妻子的支持,他放開手腳,盡攬周邊老物於家中。

  他收老物件不嫌多,僅風箱就有6個,木掀有10個、搪瓷茶壺若干把、撐鞋的木旋更是數不清。一件古味十足的物件引起了記者的好奇,明顯不同於現代家居。“這是清朝的一個櫃子,你看上面的花紋,有一種復古的感覺,很耐看。”看著這櫃子,王金保如同看著自己小孫女般地寶貝。

  王金保遇到最大的寶貝是一盤重達一噸的石磨,他僱了一臺挖掘機將磨盤運回。“僱挖機得花幾百塊,相當於一兩天的營業額,但是開心,覺得值。”他說。

帶你走進寧夏農民王金保的“鄉愁博物館”

各類茶壺、水杯、飯盆,上面的花紋具有強烈的年代感。

  尋根

  一雙歷經風霜滄桑的手,既能下地幹活、遊走五湖四海,還能寫出純樸真摯的文字。

  “親愛的翠芳妻:

  現在的我們已經進入了晚年生活,願我們過好以後歲月的每一天,風雨同舟,同甘共苦,慢慢地一起變老,淺笑春花開,無爭賞落葉。

  結婚三十五週年留念,愛你的保。”

  2017年,是王金保和周翠芳結婚35週年,不落俗套的表白,王金保用自己的方式向愛妻訴說一路走來的承諾。“從俺倆找對象時候,他就喜歡看書,還寫詩呢。和一般人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和他一起有意思,不悶。”說起往事,周翠芳一臉幸福笑容。

  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王金保酷愛讀書寫字。小時候他最喜歡看連環畫,《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白毛女》帶領他走入文學的世界,讓他對讀書產生濃厚興趣。成年後,他讀完了四大名著,也喜讀各類武俠小說,過去每到外地,他都隨身帶著兩本書,有空就讀拿出來讀,有條件把在外的見聞和感悟記在筆記本上,靈感突發時就以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至今已積攢了十多本讀書筆記。

  “俺爹還挺浪漫的,用時興的話說就是生活不止眼前,還有詩和遠方。”王金保34歲的兒子王福龍調侃父親。

  “我讀書不光看情節看人物,我還看裡面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知識,對我的收藏有幫助,讀書能訓練我的收藏眼光。”說著,王金保拿起一個紙糊罐,“這個你沒見過吧,過去很多窮人家裡沒有錢買米缸、麵缸,但是還要裝糧食,怎麼辦?就用紙漿和麵粉混在一起,做個罐子裝糧食。”在他的藏品中,紙糊罐只此一件,原因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類生活物品極容易被人們淘汰而不知,但王金保憑藉多年理論和實踐結合練就的“火眼金睛”搶救性地保存了這個老物件。

  讀書時學習收藏,收藏中收穫知識。

  藏品多了,王金保也開始學著鑑定。“我有一個官窯的瓷瓶,為什麼是官窯?因為官窯底部有落款,私窯沒有款。雖然現在贗品很多,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王金保自信地說。

  他熱愛文化,日子好起來後,就琢磨修家譜。5個自制的大筆記本就是他的家譜。“我太爺叫王天亮,清末出生,我們祖輩以前在陝北生活,後來為了討生活來到這寧夏平原,一直繁衍生息至今。”家譜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但每頁都仔細地記錄著詳細的家族成員信息,還配以照片,更詳細地說明情況。

  修訂家譜費時費力,但王金保樂此不疲。他說,今天的生活多好,我們吃飽穿暖,生活有盼頭,我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祖輩是從哪來的,並瞭解家族的歷史和國家的歷史。

帶你走進寧夏農民王金保的“鄉愁博物館”

王金保收藏的風箱、炕桌、樟木箱等老物件年代感十足。

  追夢

  已搬上樓多年的王金保和妻子周翠芳忙完每天的活計,都要回到老院子裡待一會,看看老物件,回憶過去的歲月。

  “現如今,城裡長大的孩子不知道麥子啥顏色、水稻咋抽穗,土豆到底是長在地上還是生在土裡。就算是農村的娃很多也不知道地是咋種的,節氣和種地有啥關係。科技越來越發達,我想讓這些老物件給年輕人講故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土地裡,別忘了過去那些艱難的歲月。”王金保感慨道。

  從二牛抬槓到機械遍地,從火盆取暖到集中供熱,從吃不飽到吃得好……40年間,翻天覆地的變遷就發生在王金保的身邊,他的藏品就是生活變遷無聲的“證人”。“我喜歡看歷史書,這幾十年中國農民的日子是歷史上最好的,這是黨領導人民不斷奮鬥的結果,我相信以後日子肯定會更好。”王金保今天的生活簡單充實,但屋裡的藏品有時讓他的鄉愁湧上心頭。

  他去水洞溝遊玩時鐘情於景區的張三小店。“我在張三小店待了快一個小時,不想出來,裡面復原了20世紀初寧夏平原農村農家生活的場景,那種感覺特別好,就像走進了歷史博物館。所以我也想在陳袁灘利用一些廢棄的土坯房改造成歷史民居。”他滿懷希望給自己的藏品規劃未來,幾個屋子的藏品足夠模擬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部過程,也能佈置一個屋子的陳列裝飾。“我的寶貝完全能復原一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再現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寧夏農村的房屋特徵,屋裡屋外,田間地頭,各種老物件我這都有。如果能建幾間這樣的屋子,年輕人就知道老一輩人咋生活了。”他說。

  最近,經過王金保多次修改,《陳袁灘“民俗展覽館”可行性報告》出爐,他將該報告交給相關部門,正式向自己的夢想邁出第一步。“歷史不能遺忘,能通過我自己的一點點力量留存歷史的痕跡,我很知足。”他說。(記者 張賀 錢建忠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