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明明在漢江之南,為什麼叫襄陽,而不是襄陰?

直播南陽


我們都知道,我國很多地名的命名都會找附近的山川河流為參考標的,而且大都遵循“山南水北為陽”的慣例來取地名,如古都洛陽因位於洛河以北而得名;漢陽因位於漢水以北而得名;江陰因位於長江以南而得名。類似的地名還有很多,但是看到襄陽這個地名,再看看它所處的位置以及地形,就不免會有疑問。襄陽位於硯山以北、漢水(漢江)之南,這可以說是雙陰了,為何不叫襄陰而叫襄陽呢?

先解釋一下為何古人會有“山南水北為陽”這樣的命名慣例。古人這樣的命名規則是比較有學問的,山南山北因日照關係,陰陽很好理解。河流陰陽卻與之相反,也是因為日照的關係。河流大都地勢較低,太陽從南邊照過來,河流北岸沒有阻擋自然會光照多一些,而河流南岸如果落差較大的話,很可能太陽就照射不到的。如果還想不明白的話,可以找條河流去感受一下。

你可能會說,襄陽名字裡有“襄”字和漢水有啥關係?還真有一定關係。就像長江從上游到下游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字(宜賓以上稱金沙江、枝城至城陵磯稱荊江、揚州之下稱揚子江等)類似,漢水自襄陽以下古代也稱為“襄河”或“襄水”。至於說是先有襄陽之名,後有漢江因襄陽而被稱為襄河(襄水),還是反過來,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漢江在這裡被稱為襄河(襄水)是因為已有襄陽之名的可能性更大。為何?不這樣的話,襄陽位於襄河(漢江)之南,按照慣例襄陽應該取名叫襄陰了。

襄陽漢江三橋航拍

不過有一種說法認為:襄陽位於漢江之南、硯山之北,看似雙陰,實則在是風水學裡面為“負陰抱陽,金帶環抱”格局,可以扭轉雙陰為雙陽。對風水學不懂,不敢貿然評判。若真是如此,那隻能說古人太厲害了。但是這樣的格局或許是種巧合,我始終認為古人取名之時,按照山南水北慣例就搞定了,未必會為去大費周章,除非取名之人對風水頗有研究。

你可能會說,好像也有不少地名和襄陽類似,是反著來的,如漢陽(武漢市漢陽區),不是位於漢水之南嗎?確實如此,但是古代的漢陽是位於漢水之北的,歷史上漢水曾發生過改道,從漢陽南改道至漢陽北了。這樣的特殊情況還有一些,如淮陰(江蘇淮安市淮陰區),本在淮水之南,因淮河改道,位置也變成淮河之北了。

山脈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挪移的現象,河流卻容易發生改道。那襄陽附近漢水是不是也出現過比較大的改道情況呢?歷史資料中沒有過相關記載。漢水一直是從襄陽以北流過的。既然這樣,那出現這種異常情況,還有另外的可能,那就是有另一條河流叫襄河或者襄陽城址發生過改變。這樣的情況也有不少,如同樣在漢水之濱的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明明如今的縣治在漢江北,卻叫漢陰。就是因為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漢陰縣治遷至漢江之北的新店(今址),而漢陰縣在唐朝時縣治是在漢江南岸的。襄陽會不會也是同漢陰縣類似的情況?確實如此。

《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沔水》中有記載: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史料記載非常明確,襄陽就是以襄水為參照而命名的。而這個襄水卻並非漢江,而是古襄水。據《襄陽縣誌》記載:“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則凡西南諸山之水,由長渠入漢者借是也”。古襄水的源頭在襄陽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處(今尹集鳳凰村太山廟),彙集泉水和下山的雨水而成。古襄水在歷史上水量是比較大的,夏秋雨季水量還會猛漲,明朝時古襄水基本上成為水利設施,改稱為襄渠,清代沿用,後人俗稱南渠。上世紀五十年代船隻還可以在其中通航,不過後來水量越來越小,隨著城市發展,南渠已成為一條城市下水道,古襄水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並不能否認它曾經存在過,清朝光緒年間的《襄陽縣誌》也有明確記載:“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諸山之水,皆歸渠入漢。” 根據這些史料來看,襄陽命名是以襄水(今南渠)為參照物按慣例來命名的。

另外,考古專家對襄陽城的文化層考古發掘結果顯示,如今的襄陽城最早可溯至東晉,也就是說襄陽城並非一開始就在現在的地方,而是從別的地方遷移過來的。在襄陽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歐廟鎮境內鄒灣村一帶,發現的鄒灣古遺址是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古遺址,應該就是古襄陽城最初所在。鄒灣古遺址位於硯山之南,渭水河之北。陝西有條大名鼎鼎的渭水(渭河)貫穿東西,歐廟這裡的渭水河其實和陝西的渭河還是有一定關係的。

東晉南北朝時期,在襄陽地區喬置雍州安置南下流民,有大批雍州華山郡的關中人僑居於歐廟一帶,河流的名字應該是遷至此的關中人因思念故鄉而取的。渭水河曾用過“襄水”這個名字,鄒灣村南鄰渭水,北靠卸甲山,當地有“南水北山定襄陽”之說。很早以前這裡也不叫鄒灣村,鄒氏一姓是後來從漢江東面搬過來的,老人們仍稱這裡叫“襄陽村”。在歐廟一帶老百姓中也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襄陽縣治由歐廟鄒灣,連府帶名搬縣城,遷至今襄陽城。”

襄陽古城航拍

在歐廟一帶,很早以前也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故事---司馬懿印掉襄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焦柳鐵路修建時,真在鄒灣古遺址出土了“司馬懿指導印”,說明這個故事不是一個傳說,而是史實。而且據清朝御史王萬芳撰《襄陽府志》記載:“歐廟‘裡紳梁友谷’捐修外城池。……外城48華里,有東、西、南、北門。”可見歐廟鄒灣古城的規模也是相當大的,而且在渭水河和漢江交匯處曾經是一個非常繁華的碼頭。在歐廟還流傳著“金華小姐困襄陽”的傳說故事,卸甲山據說就是因為金華小姐兵敗襄陽後在此棄甲西逃而得名。

襄陽村、司馬懿印掉襄陽、鄒灣古城遺址、老百姓中流傳的搬城說法、襄陽古城考古文化層溯至東晉等種種線索表明,如今的襄陽城並非一開始就在現在的地方,而是在大約東晉時期由歐廟的故襄陽城遺址搬遷而來的。雖然漢江比襄水(渭水河)要大,但在鄒灣一帶漢江由北向南流,鄒灣古城在漢江以西、襄水(渭水河)以北,而古城遺址離襄水更近,按山南水北的慣例,命名用襄水做參照更好一些,這樣襄陽命名的疑問自然就不存在了。


地圖帝


襄陽明明在漢江以南,為什麼叫襄陽而不是襄陰?

襄陽起源於楚國在戰略地位極其險要的今襄陽設置北津戍,為一區域中心點成為楚國北伐擴疆的“橋頭堡”。相傳建立漢朝的高祖感懷楚人先祖,先後在今襄陽市域(楚文化主要發源地)設置多個行政區,其中包括襄陽縣,這是襄陽縣在歷史上首次面世,劉邦後世以襄陽為中心,控制中南大部地區,使之上升為“省會”級城市。


拋開上述論點,具有官方代表的歷史地理學界著作《水經注》對其的解釋是,襄陽城處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襄水在今天的襄陽被叫作南渠。儘管襄陽位於漢江以北,叫不叫襄陽與漢江也沒有多大關係,因襄陽是以襄水以北而命名。漢江則為華夏第一城池四周屏障之北護城河。

南宋史嵩之曾擔任大理卿兼任刑部侍郎、制置使、知襄陽府,他對襄陽的戰略定位與高祖不謀而合,北可進洛冀、西達川渝陝,具有立足統戰之優勢。古代史學鉅作《二十一史方輿紀要》對襄陽的評價:“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

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主要發源地,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襄陽自創以來就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看鑑襄陽


唐朝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人們稱他為孟襄陽,他寫了《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

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

應劭是東漢末期的人,生卒約153—196年。

襄陽在襄水的北邊,古人把河水之北稱為陽,所以稱襄陽。

襄陽最早是西漢時期建立的,到了應劭,已經過去了幾百年。

現在襄陽的南渠就是古代的襄水

襄水源頭在襄陽城南扁山西麓的尹集鳳凰村太山廟。襄水北流,彙集其他溪水,東流經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繞峴首山向南流,於觀音閣旁註入漢水,長約14km。

現在襄陽地圖漢水南邊的水渠就是原來的襄水。

襄陽古城在今襄水和漢水之間。

但襄水是個小河,為什麼把城稱為襄陽?

其實在西漢時期,漢水在襄陽主水道就是襄水

漢水在襄陽西側流入襄水水道,經襄陽南再曲折南下。

現在的襄陽漢水水道只是古漢水的一個支流。

後來因為洪水淤積泥土,堵塞了襄陽西的水道,漢水主水道改成了今天在襄陽和樊城之間的狀態。

襄陽峴山附近的舊漢水河床,形成了牛軛湖,襄陽縣誌稱為鴨湖。清朝時期鴨湖還可以北通漢江,稱為檀溪(襄城西門外)。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看襄陽古時候的水系圖就明白了,城池在襄水之北,所以稱襄陽,不是以漢水命名。滄海桑田變化太大了。



waun


還有漢陽也是


耳鼻喉科吳醫生


可能在原來的襄水以北吧


用戶7335800760137


我是襄陽人,漢江又名襄河,漢江比襄渠大的多,襄渠是條小溪,古人取地名往往是首挑名山大川做為地理位置的標誌,因為漢陽名子已經有,老河口市在漢代叫陰縣,叫襄陰是不是有些重複,而同在漢江南岸的谷城在漢代又稱筑陽,那麼襄陽是不是一個例外呢



提醒辣語


不解釋



望峰鳶


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很多地名也就容易理解了。如武漢的漢陽,指漢水的北面。江蘇的江陰,指長江的南面,南陽,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洛陽,在洛水以北。衡陽:處於南嶽衡山的南邊。華陰:西嶽華山的北邊。衡陽,華陰,還有許多相似的例子。襄樊不應該改為襄陽,應改為漢陰或襄陰更準確。




直播南陽


你給的圖上面,襄陽古城南北都有漢江啊。即是漢江南,也是漢江北。因為漢江在此是個U形拐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