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打通脫貧致富路

懷化新聞網訊(通訊員 路啟林 滕月嬌)水泥路寬闊整潔,打通了脫貧致富的“瓶頸”;山坡上橘樹茂盛,拳頭產品日益壯大;河面上大白鵝結對成群,增收渠道越來越多……如今,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官村村的大地上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人有致富技能

“在農村靠蠻幹苦幹只能勉強生活,要想致富奔小康還是要動腦筋學習技術。”官村村二組村民田代清感慨道,53歲的田代清原來是官村村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僅靠集中3畝薄田養活家中5口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餓不死也沒錢”,後來跟著村裡的人外出務工,學習掌握了廢舊鋼材加工技術,現在已經在銅仁開辦了自己的廢舊鋼材加工廠,廠房規模達4000平方米,年產值上千萬。

為打好勞務輸出這張牌,該縣發改局駐官村村扶貧工作隊積極引導,邀請縣農技、科技、畜牧等部門技術人員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剩餘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加大村民在建築、汽車修理、餐飲、黃桃種植、家禽養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2018年,全村勞務輸出年創收達600多萬元,實現勞務輸出由原來的“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戶有致富門路

錦和鎮官村村距縣城約40公里,全村轄4個自然組,耕地面積1220畝。為打好“田”字牌,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糧食單產,扶貧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對該村3座病險山塘、水庫進行了維修加固,提高了蓄水排灌能力,並修建標準化排灌渠道700餘米,增加灌溉面積30多畝。水利設施的改善,有效穩定了全村的糧食生產。

同時,根據官村村骨幹山塘眾多的實際,扶貧工作隊引導該村借水利興水業,發展水下水上經濟,做活“水”字文章。官村村一組村民田定元利用當地的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牛蛙養殖業,在當地建立了面積達4畝的牛蛙苗養殖基地,同時在本鎮黃土田村偏遠的自然村落杉木溪承包了10餘畝的成蛙養殖基地,輻射當地10餘戶老百姓,每年年收入達20萬元。

他的成功緻富經驗影響了本村的貧困戶田定均。田定均積極上門求教,利用自家的2畝良田發展牛蛙養殖業,田定元作為“技術專家”經常上門提供技術指導,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田定均家的牛蛙養殖業效益越發凸顯,年收入達6萬餘元,兩年前他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現在一家四口人已經擺脫了“貧困”的帽子,住在100平方的簇新“小洋房”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示範發展勁頭足,到2018年底,全村養殖戶已達10來戶,養魚10萬尾,麻鴨、白鵝1萬餘羽,年收入達上百萬元。

村有致富產業

支柱產業是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扶貧工作隊把發展壯大主導產業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著力在黃桃、柑橘種植等方面做文章,切實打好“山”字牌。

發展村級產業道路先行。為迅速打開經濟發展“瓶頸”,滿足村民多年來的修路願望,近兩來,該村先後水泥硬化村級道路5公里。扶貧工作隊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利用該村荒山多、土質好、易開發等有利條件,為該村計劃發展黃桃50畝,並積極號召全村村民進行柑橘品改100餘畝,新增錦紅、錦玉等優質柑橘品種50餘畝,不斷增強柑橘產業發展後勁。

“原來採摘柑橘太費力了,要靠船裝運,現在村裡建設的越來越來好,交通也越來越便利,前兩年還修建了桔園機耕道,現在車子能直接開到橘園裡。”村民鄧繼貴開心地說道。鄧繼貴是村裡的種植大戶,在該村的官村砂洲種植了規模達60畝的冰糖橙,10來畝的優質品種錦蜜、錦紅,隨著村級基礎設施各方面的完善,鄧繼貴還陸續發展黃桃種植業,現在30畝的黃桃種植園已經初具規模。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在縣發改局的幫助下,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下,錦和鎮官村村通過項目支撐、政策扶持、技能培訓、信息傳遞等方式,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培育富民產業,拓寬致富渠道,提升群眾素質,逐步加快了錦和鎮官村村的脫貧步伐,實現了當地“山上掛金果、水中飄白鵝、田間長穗子、欄中出票子”的發展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