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北京的“口”特別多,比如燈市口、菜市口、鬧市口......這是因為過去北京的街道多,街道的路口往往會形成各種集市,由此得名。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因位於前門大街與兩廣路的交匯處,同時也是南北中軸線與東西珠市口大街交叉處,珠市口素有南城“金十字”之稱,是早年間京城外城最熱鬧繁華的地界兒。聽到珠市口這名字,當初一定是賣珠寶細軟的地方嘍?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其實不然,這裡原叫做“豬市口”,在明清是京城內專門從事生豬交易的市場。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據說,因為皇帝去天壇先農壇祭祀要從這裡經過,被生豬市場的氣味嗆的實在受不了,因此下旨將其移到了東四,更是覺得“豬市口”這個名字不雅,採取同音換字的方法,改為現在的“珠市口”。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珠市口位於前門大街與兩廣路的交匯處,同時也是南北中軸線與東西珠市口大街交叉處,是早年間京城外城最熱鬧繁華的地界兒,有京城“金十字”之稱。

“道兒南、道兒北”不同天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珠市口地理位置的重要,不僅僅是南城一道貧富之分的分水嶺,也是雅俗之分而難以邁過去的一道梁。《順天時報叢談》中說:“蓋以珠市口大街為經,用以區別雅俗耳”,正是如此。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那時候珠市口的南北兩側稱為“道兒南”和“道兒北”,好的店鋪,好的戲園子,甚至是上檔次的煙花柳巷、秦樓楚館,都在“道兒北”。

一般在“道兒北”演出的演員,也是不會到“道兒南”去混場子的,如果真的為生活所迫混到了“道兒南”,再想回去怕是就難了。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比如曾和梅蘭芳齊名的梆子名角崔靈芝,自入了“道兒南”,就再沒北歸過。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同樣也有在“道兒南”演紅的,成功進入“道兒北”獻藝的,這不啻於鯉魚跳龍門!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小白玉霜與新鳳霞

小白玉霜、新鳳霞、侯寶林,都是從天橋出的名,一步步挪到“道兒北”的,而真正的一線大腕演出的舞臺,倒是在“道兒南”的馬路牙子上。

珠市口“紅磡”———開明戲院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開明戲院建於1924年,位於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8號,是由中日兩國商人合資而建。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開明大戲院,建築整體為德國式樣,在當年的南城甚至是北京地區,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鋼筋水泥結構,巴洛克風格的立面,水磨石地面,黑絲絨幕布,半圓形舞臺,小北腦補了一下,很有周董《千里之外》MV中的畫面感。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梅蘭芳

開明戲院是梅蘭芳先生最喜歡的舞臺之一,戲院在開幕時想請梅蘭芳在此首演,而恰巧和梅蘭芳去香港演出的時間“撞車”,因此開幕的日子最終定在梅蘭芳赴港之前。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梅蘭芳《貴妃醉酒》扮相

開幕式座無虛席,舞臺內的牆壁油漆尚未乾透,不過觀眾並不在意這些,他們都因《貴妃醉酒》的婀娜多情如痴如醉,迸發陣陣掌聲。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侯寶林和郭啟儒

開明戲院每逢盛夏還在屋頂開辦別開生面的屋頂消夏晚會,舉辦曲藝演出和戲曲清唱。馬三立、侯寶林、郭啟儒,以及關曉彤的爺爺關學曾等都曾在此獻藝。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梅蘭芳和楊小樓、餘叔巖在這裡演老戲時票價為12塊銀元,而演新編戲時票價則為2至3塊銀元。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林徽因、徐志摩陪同泰戈爾

當時來開明戲院看戲的名流雲集,梅蘭芳就曾邀請來京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觀看新戲《洛神》。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袁克文

民國四公子之一、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也曾在開明戲院登臺。1930年,他與張伯駒、溥侗在開明戲院合演義務戲,同王鳳卿、王幼卿合演的《審頭刺湯》中的扮相與唱功,尤其令人叫絕。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作為北京當時最現代化的戲院,開明戲院推出了很多舉措:實行售票制度,取消茶房帶坐和先看戲後收費的老規定;實行門外售票處售票以及先期售票的制度;實行劇場內男女合座;首次實行戲劇中場休息15分鐘。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新中國成立後,開明戲院改名為民主劇場,後又改為珠市口電影院,2000年兩廣路擴建時,被拆除,原址位置如今應該是地鐵七號線的一個出站口。

除了開明戲院,當年的珠市口一帶還有其它幾大演出場所。

給孤寺——弔詭的“第一舞臺”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老北京人應該都記得,珠市口西大街曾有一站地叫“給孤寺”(80年代改為板章路),唸作機古四兒,原本是建於唐貞觀年間的一座寺廟。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明代這裡稱寄骨寺,寄骨、寄骨,顧名思義,就是停靈之地,也就是停放死屍的地方。寄骨寺念習慣了,就被稱為給孤寺了。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這裡一直森森鬼鬼,是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第一“凶宅”。自清朝以後此地往往都是軍隊駐紮;以圖“陽氣鎮陰”,方保平安無虞。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民國初年,給孤寺興建了“第一舞臺”,三層樓高,沒有臺柱子,設施非常齊全現代,可容納觀眾總計約2500人左右,是當時京城最大的戲園,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在此上演時,簡直紅透北京城。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1937年11月的一場大火,“第一舞臺”被焚燒殆盡,不復存在。火災原因,眾說紛紜,給孤寺的離奇和恐怖,從此更是加深了一分。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如今,“第一舞臺”原址上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某部的軍營。

文明茶園——從戲院到酒樓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民國年間,在西珠市口路北有一座茶園,以標榜文明著稱,如允許女觀眾進入茶園看戲,故稱文明茶園。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譚鑫培

在文明茶園演出的幾乎都是名角大牌。比如1917年,譚鑫培和陳德霖合演的《南天門》,那是譚藝術生涯中最後一場營業性演出。此外,王惠芳、梅蘭芳等也都在這裡演出過。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評劇演出老照片

後來,文明茶園改成了華北戲院,評劇演出多了,京劇少了,而且還和老字號飯莊扯上了關係。

豐澤園傳奇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小北上中學那會兒,喜歡聽評書,對單田芳老師的《欒蒲包與豐澤園》記憶猶新,前兩年還出電視劇了,叫《傳奇大掌櫃》,看著也挺過癮,京味兒十足。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豐澤園是“八大樓”新豐樓的名廚欒學堂,在同德銀號經理姚澤生的資助下於1930年在西珠市口開辦的。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中南海中的豐澤園

豐澤園本是中南海中的一處景緻,一日姚澤生邀欒學堂到中南海公園遊玩,不願意使用“館、軒、齋、樓”等俗名做招牌的姚澤生,看中了豐澤園,故而將自家店鋪以此命名。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豐澤園主營山東菜,如:一品官燕、通天魚翅、蔥燒海參、沙鍋魚肚、清燉裙邊、燴烏魚蛋等。當家菜必然是“海參王”。熟客們都稱,“不點‘海參王’上豐澤園幹嘛來。”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建國後,豐澤園成為了北京飯莊實行公私合營的第一家,第一代國家領導人經常在這裡宴請賓客,到了70年代,豐澤園“吞併”了隔壁的華北戲院舊址,擴大了經營面積,並一直矗立在珠市口街頭,經營至今,享譽四方。

豐澤園珠玉在外,卻也不能掩蓋珠市口其它餐飲企業的光芒。

國民驕傲——東方飯店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東方飯店建於1918年,位於珠市口西大街中段南側的萬明路,距今整整一百年了。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萬明路地處當時京城最繁華、熱鬧的的香廠區,是北洋政府市政規劃、建設的招牌,被稱為“香廠模範新市區”。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1917年建起的“香廠新世界”仿照上海“大世界”格局,裡面劇場、舞廳、餐廳、購物商場應有盡有,其中的電梯、暖氣、電扇和“哈哈鏡”讓北京人大開眼界。加上其後建成的“城南遊藝園”,這裡每天的客流有萬餘人之多。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東方飯店就位於“香廠新世界”中,開業之際,京城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消息。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東方飯店是北京乃至中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利用股份制籌資、建造、經營、管理的高檔現代飯店,因此民國時期凡有骨氣的中國上流社會人士,包括政界要員、商業大亨、文化名人都願下榻東方飯店。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陳獨秀在這裡為《新青年》起草榜文;魯迅寫下了著名的《紀念劉和珍君》;錢玄同等4個人在此經過反覆比較,決定漢語普通話以北京音為基礎,以北方方言為規範。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東方飯店設施完善,客房配有電燈、電扇、暖氣、抽水馬桶、熱水沐浴等設備,客房衛生間達到4.8平米,每個客房配備電話,而當時的六國飯店只有不到一半的客房能通電話。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1955年,東方飯店改為公私合營。如今,入住東方飯店的客人每週都可以在花園中觀看到清末時的老電影。

南城之最——惠中飯店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目前位於珠市口西大街120號的太豐惠中大廈,其前身是建於1935年的惠中飯店,以經營魯菜為主,設施水平在當時僅次於北京飯店和六國飯店,為南城之首。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抗日戰爭前夕,劉少奇曾以商人身份住在北京惠中飯店,開展地下工作。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以後,被北京軍事委員會接收,成為政務院辦公廳下屬第三招待所。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1994年12月12日,國管局與香港彼林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北京市太豐惠中大廈有限公司,惠中飯店從此成為歷史。

晉陽飯莊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晉陽飯莊1959年開業,是北京市最早一家以經營山西風味菜餚為主的大型飯莊,在京城餐飲業享有盛譽,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香酥鴨是經晉陽飯莊的名廚們再三研究、實驗,創制出的名菜。香酥鴨外焦裡嫩、香脆可口,深受顧客青睞,屢獲美食大獎。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五滋湯”是晉陽飯莊另一名吃,用羊後腿肉,幾番熬煮,不斷地在未開鍋前撇淨浮沫,出鍋後連湯帶肉一起吃,汁色乳白,羊肉軟嫩清爽,醇而不膩。

而晉陽飯莊所在地,本為一名人故居。

紀曉嵐故居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紀曉嵐故居,雅號閱微草堂,現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此處原為雍正時的權臣,岳飛二十一代孫、兵部尚書陝甘總督嶽鍾琪的住宅。

紀曉嵐在這裡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紀曉嵐故居是一所兩進四合院,故宅中舊物有前院的藤蘿,後院的海棠,均為紀曉嵐親手栽種的。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讓紀曉嵐的大名家喻戶曉。之前名聲不顯的紀曉嵐故居也隨之變的遊人如織。現代傳媒的傳播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正史中的紀曉嵐基本不會與和珅唇槍舌劍、針鋒相對,他的生活大概就是白天在宮中編撰《四庫全書》,下班回家後編寫《閱微草堂筆記》,困了累了再出門左轉奔陝西巷、八大胡同那邊漁漁色、吃吃肉的節奏。

一個於公,一個於私,紀曉嵐完成的都很出色,閱微草堂,難道真的有賜予他創作靈感的溫床?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據說有一次乾隆和紀曉嵐對對子,乾隆撩起龍袍,把一隻腳高高地翹了起來,要紀曉嵐以此為題,說出一個字,既要符合乾隆的身份,又不能赤裸裸地用“腳”這個字。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紀曉嵐立刻就想到了自己住的地方“豬市口”,就說了“蹄”字,這讓乾隆勃然大怒,但紀曉嵐卻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豬腳為‘蹄’,‘帝’之‘足’也”,這樣才讓乾隆息了怒。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後來,這裡成了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聯絡點——劉公館,再後來京劇科班富連成紮營於此。2002年11月30日,修復一新的紀曉嵐故居從晉陽飯莊“獨立”,正式對外開放。

而關於珠市口,又怎能不提那座教堂?

珠市口教堂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北京基督教會珠市口堂,位於廣安大街和前門外大街兩條繁華路段的接合處,始建於1904年,是1900年以後美國衛理公會開設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與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從建堂一開始就有中國牧師主持。1921年該堂進行了擴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層的建築格局。

清華池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清華池始建於1905年,原位於珠市口西大街東口北側,其前身是個小澡堂,名叫“小倉浪澡堂”。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後來,清華池與匯泉浴池和虎坊橋浴池合併,地址幾經變遷,現位於虎坊橋。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清華池能從北京那麼多澡堂子裡脫穎而出,離不開這裡的獨門絕技——修腳。清華池的修腳師傅會用嫻熟的技法為患者治療腳臭、腳癬、香港腳等疑難腳病。

在珠市口生活過的人,不會忘記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美福林的三鮮包子和小米粥,總是吃不夠,是那些年最誘人的美味;交錢拿票,憑票取餐,一種紅票,一種黃票,帶著計劃經濟時代的鮮明特徵。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惠中大廈的麥當勞,現在已經沒有了,連麥當勞都改叫金拱門了。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功德林的素菜,豆製品能做出紅燒肉的滋味兒。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勞保大廈,上學騎車時經常路過。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眼鏡蛇天王星,100塊錢,能唱一個通宵,裡面還有迪廳舞池。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還有云鶴祥的洗髮膏以及路南那一水兒的戲服行頭店,誰讓珠市口這邊就曲藝團體多呢。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還有小北最敬佩的23路公交車老司機們,能在珠市口如此狹窄、多變的路況環境下完成一次次的使命送達。

珠市口,北京外城最繁華的地界兒

如今,隨著兩廣路的擴建,珠市口的街道寬敞了許多,前文提到的不少地兒,也隨之湮沒。小編喜歡今天繁華整潔的珠市口,同樣也懷念這裡曾經的喧鬧與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