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三河馬,有無資格忝列“中國三大名馬”?

內蒙古三河馬,有無資格忝列“中國三大名馬”?

三河馬不是蒙古馬,由外血雜交蒙古馬培育而成。

在上世紀中央媒體和官方話語中,與河曲馬、伊犁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三河馬,其一度瀕臨滅絕的窘境,映照了新時代下中國本土馬出路之艱難。

三河馬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擁有百年育種史,三河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俄國馬。當時,俄國人曾攜帶後貝加爾馬及其改良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1897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曾輸入一部分種馬改良蒙古馬。1917年至1918年,哥薩克人來到呼倫貝爾草原定居,又帶來了不少馬匹。

1934年,日本人在海拉爾設種馬場,引進盎格魯阿拉伯、英純血等種公馬與當地馬雜交。這些在後貝加爾馬和雜種馬的基礎上,混入原蒙古馬等馬種血液培育而成的馬,當時統稱“海拉爾馬”,後因其主要產於額爾古納河流域三河地區,改稱為“三河馬”。

內蒙古三河馬,有無資格忝列“中國三大名馬”?

2009年,額爾古納河,三河馬群。

三河馬體型健美,動作靈敏,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是優良的乘、挽兼用馬。上世紀30年代,三河馬在上海、大連等賽馬場上與外國馬爭雄,在1000米、1600米途程中擊敗前蘇聯“雅古特”、“後貝加爾”等名馬。

1955年、1956年,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在三河馬產區大量收購三河馬,組建了多個國營牧場,1974年,僅國營農牧場就有32271匹三河馬,到1981年,三河馬達到了41865匹。三河馬還作為國禮贈送給了越南。

80年代,有關方面不再投資支持養育三河馬,到1985年,三河馬數量又降至17357匹,到2002年前後,又降至4000多匹,之後,三河馬群體規模逐漸縮減,品質明顯下降,加之缺乏種馬的牧民又購買純血馬自行“改良”,馬術項目水平較低、市場開發滯後等原因,三河馬的血緣在代代雜交中漸逝,種群瀕臨消失。

內蒙古三河馬,有無資格忝列“中國三大名馬”?

市場開發滯後,影響了馬匹價值的提升。

一代名馬的悽慘命運,引起了愛馬仕的憂慮,“誰來拯救三河馬”的呼籲聲起。2006年,在科技部、自治區科技廳、呼倫貝爾市科技局的科技項目支撐下,鄂溫克旗著手選育三河馬,重築三河馬原種場。

在品種質量下降,種群流失嚴重的當下,三河馬的保護、選育和利用,沒有熱情不行,光有熱情也不行,資金、技術、人才、場地、市場……每一個都是一道難關,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科學發展三河馬品種品系,路漫漫其修遠兮。

需要指出的是,新時代,正在中國大地尤其是內蒙古地區倡導學習的“蒙古馬精神”的主角——蒙古馬,在傳統的口耳相傳中,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語言中,世紀君尚未發現有蒙古馬被冠以”中國三大名馬“稱謂的報道。

而,更多的是,中國三大名馬:三河馬、河曲馬、伊犁馬。

在伊犁馬、蒙古馬等本土馬匹強勢崛起的當下,三河馬,這個中國昔日三大名馬之一,一度瀕臨滅絕的馬種,在“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的今天,它還有資本繼續冠以“中國三大名馬”嗎?

內蒙古三河馬,有無資格忝列“中國三大名馬”?

休閒騎乘、表演拍攝,或是馬匹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