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表”上社交,靠譜嗎?

兒童“表”上社交,靠譜嗎?

一名小學生正在使用兒童手錶 (ICphoto/圖)

兒童“表”上社交,聽起來荒誕可笑。大好的童年,最好不要過早戴錶,家長不要期望讓科技產品代替自己承擔家庭教育的職責。

兒童天性多愛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但是專注力弱,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特點。正因為兒童有這樣的特點,所以童年時期的教養尤其重要。中國有句古話: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兒童小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秉性有時甚至決定了兒童的未來。

電視、智能手機、網遊等各種吸引兒童注意力的內容不勝枚舉,新興智能手錶又給兒童提供了更多選擇。(相關報道詳見2019年11月14日《南方週末》公司版《“賣的不是手錶,而是兒童社交”》)手錶戴在手上,與兒童零距離接觸,保障安全也好,社交也罷,有一個問題家長不能不考慮:智能手錶是否會影響兒童養成良好的專注力,是否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損害?這樣的問題當然不能完全依靠智能手錶的生產商或銷售商來想辦法解決,因為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家長和兒童是智能手錶的購買者和使用者,也是產品的終局利害攸關者,兒童更是產品的直接作用對象,所以,家長決定花錢給孩子買智能手錶之前應先考慮行為的後果,而不能僅以架不住孩子哭鬧為由放棄家庭教育的原則和底線。

兒童“表”上社交,家長給提供了“橋樑”,我認為家長搭建這個“橋”時應謹慎考慮。智能手錶作為一個科技產品,用好了,對兒童有益,用不好,則對兒童有害,這個道理很簡單。關鍵是家長要對孩子使用智能手錶的方式有所瞭解,有所限制,這是家長儘教養義務的體現,也是家長的職責所在。

給孩子買智能手錶的是與非,家長應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畢竟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那些出於保護孩子健康成長而拒絕給孩子買智能手錶的家長,可以找到各種理由拒絕孩子的要求,並且能夠讓孩子明白大人的心思。這樣做需要家長付出時間與孩子溝通,實現親子之間的良性互動,既保護孩子在同學面前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避免智能手錶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兒童“表”上社交,聽起來荒誕可笑。大好的童年,最好不要過早戴錶,家長不要期望讓科技產品代替自己承擔家庭教育的職責。

(作者為山東淄博家庭婦女)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高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