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上海首演

11月17日、18日晚,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落幕之際,一臺特別的跨界演出《真愛·梁祝》上海首演。

60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俞麗拿在上海音樂學院奏響,動人旋律從此在世界各地湧動不息;60年之後的今天,俞麗拿領銜十餘位後輩藝術家共同創作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並在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首演,令中國最閃亮的這張文化名片“推陳出新”。

跨界創新傾訴“家國情懷”

大幕拉開,小提琴詩人的“敘述”如泣如訴。靈動的白衣舞者,引領觀眾思緒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翩然飛舞。長達兩個小時的演出分為四個篇章,分別以舞劇、話劇、音樂劇、小提琴和交響樂演奏的形式呈現。

60年前在上海誕生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它以纏綿悱惻、扣人心絃的旋律,講述中華民族“一念一生、忠貞不渝”的美麗愛情傳奇,問世以來而歷時兩年打磨的音樂劇場《真愛·梁祝》,聚集了俞麗拿、雷佳、金培達、蕭麗河、王志飛、王亞彬、王之炅、黃蒙拉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它以梁祝為魂,跨界創新,在更寬廣的時空中,探討中國人對愛的獨特理解和表達。

從國家“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與丈夫彭金章的遠距離守望,到一代文豪巴金與妻子蕭珊生死相依的脈脈深情;從大愛無疆、締結漢藏情緣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到忠貞不渝、化蝶翩躚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藝術家們以多角度的敘事、多樣化的藝術呈現,解讀中國人共有的忠貞愛戀與家國情懷。

“梁祝”傳承、生生不息

2019年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週年,1958年,一群正當青春的音樂人懷抱滿腔熱忱,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次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擔任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絃系學生管絃樂隊協奏。《梁祝》的誕生驚豔了世界,它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統小提琴樂章的歷史,鑄造了中國音樂史和藝術史上的經典。

《真愛·梁祝》首輪5場演出的小提琴獨奏,分別由三位中國傑出的青年小提琴家擔綱——王之炅、黃蒙拉、張洋。三人從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即師從俞麗拿,直至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受俞麗拿影響,三人在畢業後均選擇留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繼續耕耘在小提琴人才培養的第一線。

“站在這個舞臺上,我可能是壓力最大、最為忐忑的人——要演繹老師60年前的成名之作。不過,我對《梁祝》有自己的想法和表達。”收穫眾多國際音樂大獎的王之炅說。首演當晚,她演繹的《梁祝》一氣呵成、明豔決絕、酣暢淋漓,傾倒全場。

“今晚,我很感動,也非常高興,看到了兩代音樂人之間的傳承。《梁祝》是所有中國人的真愛,它會生生不息,把中國的文化代代傳承。”94歲的著名指揮家曹鵬在演出結束後說。

江南文化、上海出品

上海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發源地,樊錦詩被譽為“上海女兒”,一代文豪巴金與蕭珊也長期生活在上海……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由上海出品、集結京滬兩地頂尖藝術家共同創作,充滿“上海元素”。

樊錦詩的愛情舞劇,從楊柳依依的江南,直到大漠孤煙的敦煌;巴金和蕭珊在上海武康路的老宅中相守相依,度過風雨飄搖的時光。中國愛樂樂團與王之炅合奏《梁祝》時,舞臺背景赫然“重現”中國最早的西式劇院——蘭心大戲院場景。1959年5月27日,《梁祝》正是在這座劇場一鳴驚人。

而這一作品,恰恰也是長三角文化聯動的結晶。梁祝文化萌發於浙江,從故事到旋律都詮釋了江南文化的清麗婉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亦從越劇中獲得了大量靈感。

據悉,同處長三角的寧波,此番與上海攜手支持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創排。上海首演後,該劇還將赴寧波、北京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