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其國民素質的提高,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是建立在教育進步的基礎上的。因此,古今中外,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教育無一例外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中國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才會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一直被奉為中國的教育先賢和教育聖人。

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都注重家庭的影響,所謂的家風,實際上就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氛圍,畢竟,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孩子成長的第一個搖籃就是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素有“黃荊條兒出好人”之說,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典可尋的。兩千多年前的廉頗就曾“負荊請罪”,他所揹負的,就是我們口中的黃荊條。由此可見,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懲罰教育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

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大教育家孔聖人

然而,現代的家長們卻遇到難題了: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差,不管你怎麼打怎麼罵,就是無法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也無法改變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家長會連續十二年為孩子的學習而絞盡腦汁。當家長真的是太辛苦了!

問題出在哪兒呢?不管是站在教師的角度,還是站在家長的角度,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家長,而不是在孩子。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換一種方式教育孩子,你的孩子的學習態度也好,學習成績也好,很可能會令你刮目相看。

一、不要過早地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要用興趣引領孩子。

現在的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可能揹負著壓力,尤其是城裡的孩子:這個在學畫畫,那個在學跳舞,這個在學鋼琴,那個在學英語,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到了小學,就更不用說了,家長們經常掛在嘴邊、放在心裡的三個詞就是“成績,成績,成績”。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是一個同事的侄子,家在農村。父母的想法是讓他早點讀書,將來要是考不上大學,就算復讀一年兩年,年齡也不會很大。於是,孩子才五歲,就託關係走後門,把孩子送進了小學一年級。其結果是:孩子在班上比其他同學都小1歲,認知能力根本不如別人,在整個小學到初中的9年時間中,學習成績幾乎每一次都在班上的最後幾名,初中畢業後就輟學了。

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壓力山大的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小的時候,1歲之差,其認知能力會有很大的不同,一旦連續幾次考試不及格,就會徹底擊垮孩子的學習自信心,一旦沒有了信心,學習就成了負擔,於是就會造成惡性循環:越沒有信心,就越不想學,越不想學,成績就越差,成績越差,就越沒有信心。這種惡性循環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可能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上無法幫上孩子,但是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習有了興趣,就好像對玩遊戲有興趣的孩子一樣,不用家長操心,他自己就會去努力。

要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不要讓孩子感到學習的壓力太大,孩子這次考了60分,你要求他下一次就考80分、90分,這就是壓力,而且是過分的壓力。

我自己的孩子,我真正給他壓力的時候,是在他上高二的時候。在此之前的10年學習生活中,我基本上都是引導他而已,讓他不要對學習失去信心,也不要對自已失去信心。結果是,他一次性考上了某名校,現在讀研。

二、不要頻繁地拿自己的孩子和鄰家孩子相比

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嘮叨“你看看隔壁的某某某,人家考第一”、“你看看某某的孩子,人家比你能幹多了”。要知道,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資質,不同資質的人不可能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條件下取得相同的成績。

大家知道,華盛頓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的小孩約翰不聽話,學習成績差。有一天,他爸爸對他說:“華盛頓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了。”兒子馬上反駁他父親說:“華盛頓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是美國總統了。”

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說“馬雲是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是中國首富了,爸爸,你咋這麼笨呢?你咋就不知道學學馬雲呢?”,作為家長,你會覺得無地自容嗎?

反覆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並在語言上責罵、貶低自己的孩子,這隻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牴觸情緒,並且在學習上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我都比不上人家,何必那麼努力。不斷地責罵、貶低孩子,這實際上是一種語言暴力,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負作用。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出於面子問題才向孩子提出各種各樣過高的要求,這樣的家長是不合格的家長。

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別把孩子的成績當成家長的面子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成績很差,初中畢業後,沒考上本地的重點中學,但他想花錢找關係把孩子送進該重點中學,來徵求我的意見,我建議他還是送孩子去普通中學更好,這樣孩子不那麼容易失去學習的自信心。他反覆權恆以後,覺得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因為他自己是一社區的書記,他覺得別人的孩子都考上了重點中學,自己的孩子不去就臉上就無光。結果是,孩子在重點中學讀了半年,就讀不下去了,最後還是轉入了普通中學。

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個信心問題。因為成績本來就差,進入重點中學後,各科都在班上拖後腿。每次月考後,各科都和別人相差太遠。考一次,信心就被打擊一次,而且各科都受打擊,加上科任老師再點名批評一下,作為一個女生,早就無地自容。一學期沒到,就完全厭學了。試想,如果當初她進的是一個普通班,有可能她在班上就是三十名、四十名,不一定是最後一名,至少,她不會那麼快就對學習絕望了。

三、不要提出過高的期待,要用小目標代替高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的內心願望,但要實現這種願望,也必須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們往往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忽略了這一點。孩子這一次考了第40名,你要他下一次就考前10名,這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這種過高的幻想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讓孩子覺得家長的期待是自己永遠無法達到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繼續努力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假如你的孩子也提出一個類似的願望,希望你在三個月內變成中國的第二個馬雲,你會為此而去加倍努力嗎?我敢肯定你不會,因為你會覺得那對於你是天方夜譚。

給大家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多年前的一天,同事邀我早上一起去跑步,我那時是一個不愛運動的人。和同事沿公路跑了大概一公里多,同事說要打道回府了,我卻突然想看看自己到底能跑多遠,於是決定一個人往前再跑500米,眼看跑到目標了,覺得自己還能跑,於是又給自己定下500米目標。就這樣,不斷地給自己定目標,最後,我跑了大約6公里,這時腳上已經起血泡了,但我發現離鄰近的小鎮也就只有1公里的樣子了,於是忍痛再次挑戰自己,一直跑到了鄰近的鎮上。這時候,已經沒有退路了,我當時穿的運動裝,身上根本沒有錢,不可能坐公交車回去,而且,坐車回去也會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還不讓同事甚至自己的學生笑死了啊?雖然累得不行了,但我也只得硬著頭皮往回跑,給自己不斷地定小目標:爭取跑兩百米再停下來休息一下。就這樣,一個200米後又是一個200米,不斷地重複這個目標。最後我跑回了學校,而且中途沒有休息過一次,對於我這個不愛運動的人而言,我算是挑戰了我自己的極限。

後來我想,要是一開始我給自己定下再跑2千米的目標,也許我是無法完成這樣的挑戰的。

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學習就是長跑,要用很多的小目標代替一個大目標

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家長不要給他們定宏大的目標,這樣反而不容易實現,不容易讓孩子看到希望。定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在孩子眼中,這樣的目標容易實現,容易獲取成就感,對孩子的學習信心是有極大幫助的。這次考了40分,下一次能考45分就是進步。只要孩子能堅持這樣實現一個個的小目標,那就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四、不要一味地打罵孩子,純粹的打罵是家長無能的表現。

孩子不聽話,考試考得差,很多大家唯一的手段不是打就是罵,以為只要孩子怕捱打,就一定會努力學習。這種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聽到過不少家長的抱怨“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把皮帶都抽斷,他還是不努力”。試想,如果靠打罵就能把學習搞好,那我們的教育也太簡單了,教室裡放幾根黃荊條子,學生們就都能學好了,你說可能嗎?作為家長,你自己的父母把你打一頓,你就能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嗎?

孩子不聽話,學習不努力,循循善誘是關鍵。給孩子講道理是一門藝術,批評孩子也是一門藝術。有的家長說,“我文化不高,不會講道理,只有打”,那你還真得提高一下自己的修養。我自己的孩子,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有不努力的時候,但他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打過他一次。每一次,我就靠自己的一張嘴,就能把他講得痛哭流涕、後悔不已。孩子要真正從內心知道自己的錯誤了,才能去改正。依靠打罵讓孩子認錯,那就好比是刑訊逼供,孩子會口服心不服。

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我一直認為,一味地打罵孩子是家長無能的表現

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績是學習得來的,不是打罵得來的

如果孩子誤入歧途,作為家長,沒必要圍追堵截、一棍子打死,而要想法因勢利導,引入正途。

【舉一個例子】假如我的孩子在學校早戀了,我可能會這樣來引導他:

1、你喜歡她,這並沒有錯,說明她有很多優點讓你開心。

2、你喜歡她,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自己有了好的未來,才能為她創造好的生活條件,如果不能為她創造好的條件,你喜歡她實際是害了她。

3、如果她將來考上大學了,你如果不努力沒考上,你覺得她還一定看得上你嗎?

4、就算她以後還會喜歡你,她家裡人會喜歡沒本事的你嗎?

5、你不努力,比你能幹的人可能會很多,將來也會有很多人喜歡她,你確定你會競爭得過那些比你能幹得多也比你更帥的人嗎?

6、如果你將來有本事,喜歡你的人會很多,比她更好、更優秀的人也會喜歡你,你的選擇空間是不是會更大?

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孩子可能會遇到很多類似家長不願看到的事,只要我們能好好加以引導,完全可能壞事變好事。

五、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很多家長,自己毛病一大堆,卻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與自己日常行為完全相悖的要求,這種做法是毫無實際意義的。俗話說,“跟好人,學好人,跟了巫婆學跳神”。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父母成天打麻將,卻要求孩子不準打遊戲;父母出口成髒,卻要求孩子禮貌待人;父母對工作滿腹牢騷,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父母做事朝三暮四,卻要求孩子學習要持之以恆……這些,都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五個辦法讓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愛上學習——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潛移默化的榜樣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可是,很多家長僅僅是把它當成故事而已,自己卻不注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的創造。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不能總是搬家,但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記得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夫妻倆每天回到家後,喜歡看看書,備備課,久而久之,不到兩歲的兒子也學會了:時常拿一本書,坐在沙發上,口中唸唸有詞,完全一副認真讀書的樣子。過去一看,書都是倒著拿的,讓人忍俊不住。這實際上就是父母的榜樣效應。

人類在進步,教育也在進步,我們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也是需要改變的,否則,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只會成為我們新時代下教育進步的桎梏,成為孩子成長的路上的桎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