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近期,由上海歌舞團創作的、取材自抗日戰爭和解放時期的共產黨上海地下電臺發報員李白的真實故事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登陸重慶大劇院,獲得好評如潮。舞劇演出結束後,在概念98重慶城市文化客廳的旗袍歡迎酒會上,記者專訪到舞劇的主演朱潔靜,讓我們來打探一下“電波”幕後的故事吧!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潔靜 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演員、總經理助理, 國家一級演員,上海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畢業於上海市舞蹈學校。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最挑戰:用舞劇最不擅長的方式講諜戰故事

和朱潔靜以往演出的舞劇不同,《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一個真人真事,又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遙遠。這個故事曾被改編成電影被老戲骨孫道臨老師演繹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也因此,朱潔靜坦言接下這個舞劇的時候是有壓力的。

舞蹈的優勢是更擅長於用抒情和寫意來製造氣氛表達浪漫和情感,因為舞蹈不能用語言對白,只能用肢體語言,因此舞劇的內容和人物關係是越簡單效果越好。“電波”最難的地方就是用舞劇最不擅長的形式講了一個複雜的諜戰故事。這也是它的突破點,因此業內不少的專家看到主創團隊用智慧和能量創作了一部這樣屬於中國的諜戰舞劇時,都大為驚歎!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普通舞劇的準備時間也就三個月,“電波”籌備花了兩年,朱潔靜排練花了六個月。為了收集素材,她跟李俠故居的館長聊過很多。“新中國解放以後,蘭芬依然一個人撫養他們的孩子到生命的盡頭”、“劇中我有一個場景是坐在床上織毛衣,現實中蘭芬到最後眼睛看不見了依然在織毛衣”……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和動作都被朱潔靜放到了舞劇裡。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最顛覆:朱潔靜從追求唯美到追求真實

不管是《天邊的紅雲》還是《霸王別姬》、《朱䴉》,朱潔靜給觀眾是印象都是唯美的,也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最追求的也是唯美。“電波”讓朱潔靜打破了“美就是第一標準”的慣例。“演‘電波’的時候我不再把美放在第一位,很多時候我的角色就是一個家庭主婦,鋪床掃地打掃衛生,如果用舞蹈的美,或許你也可以控個腿什麼的,但我認為你要把這個美拿掉!生活是現實,它的細節平凡,平凡人的愛情就是相濡以沫,不需要擁抱不需要親吻,可能就是一個眼神就是一個輕輕為丈夫拍拍肩上灰塵的動作。以前我演過很多神仙眷侶,但‘電波’讓我很深刻地理解到了什麼是‘藝術源於生活’,讓我從不食人間煙火到真正落地,去了解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一個共產黨人的生活。”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從最細節的層面去了解英雄,用最生活的表現手法演繹故事,“電波”讓朱潔靜多了一種維度去了解藝術。“我覺得藝術家需要有自己的理解,需要有尖銳敏感的一面去理解藝術,藝術就應該包容,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理解,藝術給人想象、給人感受,它沒有對錯好壞……”

最感悟:成功的前提是學會放下

“電波”上演以後,所到之處好評如潮,但朱潔靜並不認為它需要用“成功”來定義。她認為,“電波”只是我們在這個時代去探索舞劇的一條新的出路,可喜的是這條出路被觀眾接受了,僅此而已。

出演“電波”,讓朱潔靜頻添不少皺紋,她說,每一個作品她都是從肉體到精神甚至是到靈魂深處的演繹著。四年前,《朱䴉》是上天為她量身打造的一個禮物,讓大家從楊麗萍老師的孔雀之後又記住了一隻美麗的鳥的形象;如今,蘭芬又讓朱潔靜開始了新的創作藍本,這樣的轉換讓觀眾感嘆,原來她不僅可以美成一道煙火,也可以落地成真實的人……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潔靜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演員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劇場需要品,需要讓人能夠靜下心來就像讀書一樣去品讀。至今為止,我仍然喜歡讀書,真實的書,那種墨香是電腦和手機屏幕給不了我的。這就是文字的魅力。”知性安靜沉穩,這也許就是朱潔靜這些年來獲獎無數的原因吧,對於過往的名利,她並不看重,“你知道嗎,以前的榮耀它會阻礙你進入角色,它會阻礙你在觀眾看演出時的觀感,我不希望觀眾看到我的時候是看到朱潔靜,我更希望大家看到的是蘭芬,是我真實演繹的每一個角色。曾經的成功也許是屬於我的,但如今我的成功是我把曾經都好好放下了……”

————————————————————————————————————————————

作者介紹:麗享主義,資深媒體人,今日頭條首批簽約作者,中國旅遊出版社《重慶最值得推薦的69個地方》主創;重慶最會跳舞的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