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近期,由上海歌舞团创作的、取材自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的共产党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的真实故事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登陆重庆大剧院,获得好评如潮。舞剧演出结束后,在概念98重庆城市文化客厅的旗袍欢迎酒会上,记者专访到舞剧的主演朱洁静,让我们来打探一下“电波”幕后的故事吧!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洁静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总经理助理,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上海市舞蹈学校。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最挑战:用舞剧最不擅长的方式讲谍战故事

和朱洁静以往演出的舞剧不同,《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个真人真事,又离我们的时代并不遥远。这个故事曾被改编成电影被老戏骨孙道临老师演绎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也因此,朱洁静坦言接下这个舞剧的时候是有压力的。

舞蹈的优势是更擅长于用抒情和写意来制造气氛表达浪漫和情感,因为舞蹈不能用语言对白,只能用肢体语言,因此舞剧的内容和人物关系是越简单效果越好。“电波”最难的地方就是用舞剧最不擅长的形式讲了一个复杂的谍战故事。这也是它的突破点,因此业内不少的专家看到主创团队用智慧和能量创作了一部这样属于中国的谍战舞剧时,都大为惊叹!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普通舞剧的准备时间也就三个月,“电波”筹备花了两年,朱洁静排练花了六个月。为了收集素材,她跟李侠故居的馆长聊过很多。“新中国解放以后,兰芬依然一个人抚养他们的孩子到生命的尽头”、“剧中我有一个场景是坐在床上织毛衣,现实中兰芬到最后眼睛看不见了依然在织毛衣”……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和动作都被朱洁静放到了舞剧里。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最颠覆:朱洁静从追求唯美到追求真实

不管是《天边的红云》还是《霸王别姬》、《朱鹮》,朱洁静给观众是印象都是唯美的,也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最追求的也是唯美。“电波”让朱洁静打破了“美就是第一标准”的惯例。“演‘电波’的时候我不再把美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我的角色就是一个家庭主妇,铺床扫地打扫卫生,如果用舞蹈的美,或许你也可以控个腿什么的,但我认为你要把这个美拿掉!生活是现实,它的细节平凡,平凡人的爱情就是相濡以沫,不需要拥抱不需要亲吻,可能就是一个眼神就是一个轻轻为丈夫拍拍肩上灰尘的动作。以前我演过很多神仙眷侣,但‘电波’让我很深刻地理解到了什么是‘艺术源于生活’,让我从不食人间烟火到真正落地,去了解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共产党人的生活。”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从最细节的层面去了解英雄,用最生活的表现手法演绎故事,“电波”让朱洁静多了一种维度去了解艺术。“我觉得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的理解,需要有尖锐敏感的一面去理解艺术,艺术就应该包容,它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理解,艺术给人想象、给人感受,它没有对错好坏……”

最感悟:成功的前提是学会放下

“电波”上演以后,所到之处好评如潮,但朱洁静并不认为它需要用“成功”来定义。她认为,“电波”只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去探索舞剧的一条新的出路,可喜的是这条出路被观众接受了,仅此而已。

出演“电波”,让朱洁静频添不少皱纹,她说,每一个作品她都是从肉体到精神甚至是到灵魂深处的演绎着。四年前,《朱鹮》是上天为她量身打造的一个礼物,让大家从杨丽萍老师的孔雀之后又记住了一只美丽的鸟的形象;如今,兰芬又让朱洁静开始了新的创作蓝本,这样的转换让观众感叹,原来她不仅可以美成一道烟火,也可以落地成真实的人……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朱洁静谈《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是美,生活是打破美

“演员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剧场需要品,需要让人能够静下心来就像读书一样去品读。至今为止,我仍然喜欢读书,真实的书,那种墨香是电脑和手机屏幕给不了我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知性安静沉稳,这也许就是朱洁静这些年来获奖无数的原因吧,对于过往的名利,她并不看重,“你知道吗,以前的荣耀它会阻碍你进入角色,它会阻碍你在观众看演出时的观感,我不希望观众看到我的时候是看到朱洁静,我更希望大家看到的是兰芬,是我真实演绎的每一个角色。曾经的成功也许是属于我的,但如今我的成功是我把曾经都好好放下了……”

————————————————————————————————————————————

作者介绍:丽享主义,资深媒体人,今日头条首批签约作者,中国旅游出版社《重庆最值得推荐的69个地方》主创;重庆最会跳舞的媒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