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摘 要:在川東古代巴國所在地,產生了大成皇帝李雄和他的李氏家族,先後共有六主五皇帝,統治包括四川在內的廣大地區半個世紀。李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稱帝的古代巴人少數民族皇帝。其為政寬厚謙和,輕徭薄賦,重視教育,廣辦學堂,恢復農業,出現了難得的太平局面,在古巴人文化歷史和中華文明史上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較為腐敗的一個朝代,在這段歷史上也產生了許多風雲人物。川東少數民族皇帝李雄,就是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雄在兩晉之際建立了名震一時的大成政權,正式稱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少數民族皇帝。他和他的李氏家族,前後經歷六主五皇帝,歷時44年,在歷史上留下川東人濃墨重彩的一筆。

兩漢歸晉後,政治不斷腐敗。官場黑暗,百姓日子越過越艱難。特別是連年的天災連著人禍,社會十分混亂動盪。川東這塊古巴國屬地,是中國古代賨人的核心聚居區,民風剽悍,敢闖敢拼。產生了一位奇人李雄,最後成為了一位傳奇的皇帝。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李雄(274—334),字仲雋,為李特之子。在歷史上這樣記載,他是中國十六國時期大成政權的開國皇帝,史稱成武帝,成漢國建立者,公元306—334年在位。李雄是川東賨人後裔,最後在成都建都,建立了大成政權,其政權成為了“五胡十六國”之首。《晉書》載:“雄身長八尺三寸,美容貌。少以烈氣聞,每週旋鄉里,識達之士皆器重之”。據《華陽國志·巴志》的傳奇上記載,秦始皇時,有人呈奏秦王說“有長人二十五丈見宕渠”。秦王問之,秦史胡毋敬曰:“是後五百年必有異人為大人者”。“五百年後,靈光果顯,賨人李雄當上了皇帝”。這當然是傳說,也是一個巧合。

李雄的祖先為古巴地部族賨人的一支,其曾祖李虎生於巴西宕渠(治今渠縣土溪鎮),其家族在當地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有一定影響力。李家後因生計所迫遷往當時甘肅洛陽一代。史書上曾說“李虎,少勇武,有謀略”。其娶巴氐族人女為妻後,生下子李慕等子女。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在三國後期的混亂局面中,流民四處逃避謀生。公元219年,李虎帶領一支五百多名巴氐部落及賨人組成的部族,從漢中遷徙關中。其家族子女李慕等眾多人也隨行遷移,並利用號召力安定百姓、發展生產、操練武功、以求自保。李虎因病死去,其子李慕繼續率領流民隊伍。李慕曾先後生有李輔、李特、李驤、李庠、李流五子。其中李特能力最為出眾,武功超群,年輕時就隨祖輩父輩等練武習文,較為出眾,成年後還曾一度被選在州郡做過小隨從官,對官場政治的黑暗有所瞭解。史料記載“李特雄武善騎射,沉毅有大度”,其後來還參與統領軍隊多年,後來成為大成政權的核心奠基人。李特又生有李雄等三子。

西晉末年,連年荒旱。公元298年,關中一帶發生騷亂,出現了大饑荒,百姓無法生存,更廣泛的流民四處外出尋找出路,大量遷徙至巴蜀梁州、益州等地尋找活命之食。李特與兄弟李庠、李流等也一路隨行。李氏兄弟都是勇武仕俠之士,具有一定號召力。一路扶老攜幼,深受流民擁戴。李特率流民徙居祖籍巴蜀,一為尋出路謀食,也欲回宕渠故地以圖發展。可流民入蜀期間,受到地方官吏的貪暴壓榨和官府的限制。特別是朝廷遣御史李苾督察還貼出告示,強令流民不得越劍閣之界,官府和飢寒的流民之間矛盾不斷激化。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晉永康元年,晉王族趙王司馬倫政變,廢皇后賈南風為庶人,賜死於金墉城。詔益州刺史趙廞入宮為大長秋,以成都內史耿騰代之。益州刺史趙廞本賈后親戚,聞徵召,心中害怕,不敢前往,產生了割據之心。於是開倉放糧,接濟流民,以期博得眾望,並以在流民中極具威望的李特李庠兄弟為軍事骨幹,組織力量以應變局。後來還公開違詔拒徵,並安排李特兄弟等擊殺前來交接的成都內史耿騰。

但西晉益州刺史趙廞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先是拉攏利用流民,圖謀地方割據,起初還很器重李氏兄弟,常誇獎說:“李玄序(李庠)蓋亦一時之關、張也”,想利用其鞏固根基。後又害怕握重兵、眾望不斷擴大的李氏兄弟,終於尋找到一個藉口將李庠收監,並將其子侄等十餘人殺害。李特、李流等得到兄弟李庠被殺消息後害怕被追剿殺,帶部分隨從逃離,並不斷招募流民,屯兵綿竹,以備不測。由於民眾踴躍支持,很快彙集了七千餘人。趙廞害怕其勢力不斷強大,想剪除後患,命所屬費遠、李苾部攻打李特、李流組織的流民軍隊。可費李率兵到達後反遭到李特、李流軍的夜襲,軍士營房等被毀。隨後李特、李流乘勢進攻成都。趙廞兵敗,棄城而逃,至廣都後,被隨從所殺。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西晉王朝聞訊極為恐慌,又急忙派遣羅尚任益州刺史,羅尚領命率軍士等七千餘人入蜀。李特兄弟知情後不想激化矛盾,願主動與羅修好。不料羅尚到任,並不手下留情,依然要強行遣返流民。當年七月間,大量流民被返遣上路,又遇連日大雨。在酷暑與暴雨中,流民行進困難,天怒人怨。李特等多次懇請羅尚延緩至冬再遣流民,都被羅拒絕。羅還強令辛冉、李苾等率軍監督遣返流民。流民對李特兄弟多存感恩之心。而羅尚、辛冉等聞訊卻大怒,稱李特想造反並要查辦,李特等聞訊連夜逃離。羅尚、辛冉於大街小巷張貼公告,懸賞緝拿李特兄弟。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秋,在無路可走情況下,李特等被迫率領流民在綿竹聚眾起義。流民大多衣食無著,朝不保夕。李特揭竿而起後,大多聞訊感恩李特並紛紛投向李特。十多天李特便聚得民眾兩萬餘人。當年冬天,李特組織軍事訓練,在綿竹將營寨一分為二,“修繕甲冑,歷練士卒,嚴陣以待”。

益州刺史羅尚等獲訊認為非同小可,便出兵鎮壓李特起義軍。命下屬李苾、辛冉再次設計攻打李特。派遣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將張顯、劉並等率步騎三萬,偷襲李特大營,羅尚亦遣督護田佐相助。李特將計就計,帶領流民設計包圍。曾元率軍至李特營房時,營寨中鴉雀無聲,以為無抵抗。待軍隊進營過半,李特的伏兵四起,奮力衝殺,官府軍死傷慘重。副將曾元、田佐、張顯等也在混戰中被殺死。李特又回兵攻打在廣漢的辛冉軍,並連連取勝,辛冉不得不突圍,逃往德陽。李特很快便佔領了廣漢。攻打下了廣漢後,李特命李超為太守安置百姓,並賞賜將士。李特義軍還與民約法三章,不準侵犯百姓,更加獲得了民心。同時,李特還藉助民心的擁戴,自稱大都督、鎮北大將軍。封兄李輔為驃騎將軍,弟李驤為驍騎將軍,長子李始為武威將軍,次子李蕩為鎮軍將軍,少子李雄為前將軍。隨後,李特又繼續率兵攻打成都。

巴文化·達州歷史故事|巴族賨人李雄在成都稱帝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特戰死後,士氣一度受損,其子李雄接過大旗,與叔李流等人繼續率領作戰。李雄才能超群,在危難中顯示出本領,其鼓舞士氣,率軍作戰,所向披靡,深得民心。迅速攻入成都大城,很快據了整個益州。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10月,李雄自稱成都王。隨後,不斷征戰,追擊窮寇,取得勝利。

公元306年6月,李雄即皇帝位,以成都為國都,正式稱皇帝,國號“成”,史稱“成漢”,史稱李雄“成漢”成武帝。

李雄稱帝期間,在境內廣設郡縣。大成全境共置六州,將家鄉原宕渠縣復升為宕渠郡。其為政寬厚謙和,與民仁慈,輕徭薄賦。推行了部族制,鞏固了政權。當時的百姓賦稅較輕,男丁每年納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數丈,綿數兩。數量之少為歷史所罕見。其較重視文化教育,廣辦學堂,重用人才。其統治期間,還注重恢復農業,對叛軍不咎既往,寬容接納。妥善處理民族關係,賦稅也較輕,讓士兵回鄉生產,休養生息。成漢經濟有所發展,百姓較為富足。還不斷開疆拓土,出現了當時南、北方不曾有的太平局面。開創了成漢的全盛局面,李雄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中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李雄在位期間,達到了成漢的全盛時期,李雄也成為了巴人歷史上當上皇帝的第一人。成為了名震一時的政治人物。

公元334年,李雄因生頭瘡去世,時年61歲,葬於成都北郊都陵。李雄去世後,後繼者不但貪圖享受,其宗室間為爭奪帝位不斷髮生內亂和殺戮,成漢安定局面被破壞,從此開始走下坡路而走向毀滅。

李雄建立大成政權後,先後有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五人做過皇帝;李特被李驤追諡為景皇帝;李驤被李壽追諡為獻皇帝。川東賨人李氏家族先後共產生六主五皇帝,二位被追諡皇帝號。其留下了川東人的英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作 者:鄭六秋

渠縣縣委宣傳部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