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博物館,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

華輿訊 據龍報網報道,在18世紀之前,俄羅斯人還很少有參觀博物館的習慣。1697年至1698年間,彼得大帝到西歐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他回國後開始了著名的西化改革,俄國開始向世界強國邁進。西方的博物館文化也給彼得大帝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使俄羅斯人能像西歐人一樣喜歡參觀博物館,彼得大帝煞費苦心。據說他想出一個辦法:每一個參觀博物館的人可以免費喝一杯咖啡或伏特加。當時,咖啡和伏特加在俄羅斯都還屬於稀罕之物,規定實施之後,參觀博物館的人果然開始絡繹不絕。現在,參觀博物館已成為很多俄羅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幾乎成了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據介紹,每年參觀博物館的人數超過7500萬,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

北京《中國青年報》報道,來自聖彼得堡的導遊謝妮婭並不是一位專職導遊,而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教授。她幾乎對冬宮裡的每一件藏品都如數家珍。她說自己小時候和很多俄羅斯小孩一樣,每年幾乎都會在父母帶領下去幾次博物館,看的次數多了,就記住了。

在俄羅斯的博物館裡,經常看到成群結隊的小孩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博物館會有專門人員為他們講解,講解者有時甚至會打扮成童話故事裡的人物形象,時不時給孩子們一些驚喜。通過參觀形形色色的博物館,孩子們從小就開始瞭解並熱愛這個國家的歷史。很多學校也把參觀博物館當做學業內容之一。

博物館裡情侶也不少,相約去逛博物館是很多俄羅斯年輕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在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經常可以看到成雙成對的情侶,或是對著一幅畫作細細觀摩,或是依偎在一起竊竊私語。

俄羅斯博物館“門庭若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大多數博物館都有語音導覽機,在遊覽過程中,只要遊客在上面輸入感興趣的展品的編號,相關信息就會通過耳機傳出。博物館內隨處可見長長的座椅,參觀累了可以在上面休憩。博物館出入口一般會有與本館相關的紀念品商店。在俄羅斯參觀博物館時,極少見到擁擠和嘈雜的情況發生。一般,當一批人進入一個小展廳時,下一批人會主動在門口等候,等上一批人看完了再進去參觀。

俄羅斯博物館還有一大特色:看護藝術品的工作人員,大多是退了休、不想無所事事的女知識分子。她們在工作時,神情總是顯得嚴肅而冷漠,彷彿那些藝術品的氣息已經融入她們的氣質。

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博物館裡,導遊謝妮婭介紹了二戰時聖彼得堡被德軍圍困900天那段慘烈歷史。問及俄羅斯人現在對德國人的看法時,謝妮婭認真地回答:“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只用從歷史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而不用去評價或批評什麼。”

後來見到契訶夫人道主義基金會主席尤里先生時,他同樣談到了對歷史的看法問題。尤里先生說:“有人對蘇聯不感冒,甚至去刻意破壞蘇聯時期建造的雕塑。我認為,不管好的歷史還是壞的歷史,我們都必須面對和承認。”

不僅尤里先生和謝妮婭女士對歷史的態度是這樣,俄羅斯總統普京那句著名的話,也許可以代表許多俄羅斯人對歷史的看法:“誰要是不懷念蘇聯,誰就是沒心沒肺;誰要是想讓它回來,那他就是沒腦子。

俄羅斯博物館之城:蘇茲達爾

博物館,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

蘇茲達爾木造建築博物館。(資料圖片)

在俄羅斯,有一種說法:“對俄羅斯來說,莫斯科是腦、聖彼得堡是心,蘇茲達爾是靈魂。”蘇茲達爾是探訪俄羅斯歷史與文化必去的6座古城之一。它是俄羅斯文化的活化石,歷史上是俄羅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東正教聖地。這裡有多座東正教教堂、克里姆林宮和修道院、古老的貿易市場和藝術自然保護區,被稱作“博物館之城”。

蘇茲達爾位於莫斯科以東約200公里,弗拉基米爾市以北30公里處,始建於公元9世紀至10世紀,12世紀成為基輔大公的領地,後歸屬於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在蘇茲達爾城南的郊外,散落著一座座棕褐色的純木製建築,這裡就是俄羅斯著名的木製建築與農村生活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沒有高牆的束縛,而是開放式地完整呈現了古代俄羅斯人的真實生活風貌。碧綠的草地上坐落著東正教教堂、圓木民居、倉庫等各式建築。基督復活教堂裡有“俄羅斯18世紀鄉村屋內生活”展覽。據當地人介紹,修建所有這些木製建築,唯一的工具就是斧子。斧子不僅用於砍樹木,還用來製作複雜而精美的工藝品,當地有一句古話:“即使是鐘錶,農民們也可以用斧子修理。”

數十座木製建築並非都是蘇茲達爾當地的,還有弗拉基米爾各個地區的18世紀至19世紀建築。據說,建設這座博物館的最初設想來自一位木工,蘇聯政府將蘇茲達爾周圍的各種木製建築搬遷到此地,修建起博物館。

與木製建築相配的是蘇茲達爾人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布藝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在蘇茲達爾工藝品集市的板凳上,坐著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太太,慈祥的面容,身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笑對每一位來購物的顧客。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布藝作品,由於形象太過逼真,以至於走到很近才能分辨出來。路邊的小攤隨處可見售賣的傳統布制和毛制的工藝品。

蘇茲達爾在蒙古人入侵後,慘遭焚燬。所幸的是,公元18世紀開始的大規模重建保留了俄羅斯民間的傳統建築形式和生活方式。蘇茲達爾能夠歷經數次劫難卻仍然存在,還得益於蘇聯政府的保護政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等地大力推行“斯大林式建築”的運動風潮不同,政府罕見地將蘇茲達爾作為文化遺產進行了良好的保護。當地百姓曾經反對政府修建鐵路到蘇茲達爾,他們認為鐵路會使商業文明入侵,破壞古城的寧靜,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政府採納了建議,將鐵路改道。至今蘇茲達爾仍然不通火車。1974年,蘇茲達爾建城950週年之際,蘇聯政府為蘇茲達爾頒發了特別榮譽勳章,以表彰當地居民長期保存和修復早期俄羅斯藝術與建築瑰寶的努力。

能源收入和吸引外資使俄羅斯財富急速增長,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嚮往也與日俱增。週末,許多來自莫斯科等大城市的人們徜徉在蘇茲達爾的古老木建築群中,品嚐俄羅斯傳統美食,感受俄羅斯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與俄羅斯的靈魂對話。

每年7月,蘇茲達爾都會迎來黃瓜節。此時,整個蘇茲達爾都淹沒在黃瓜的海洋中,無論是正餐還是零食,甚至各種紀念品,都無一例外地與黃瓜有關。種植和醃製黃瓜是當地人的主要生活來源,許多當地人甚至將黃瓜視為“精靈”,製作了許多黃瓜模樣的紀念品和吉祥物,表示對黃瓜的喜愛,甚至是依賴。

俄羅斯博物館之最

聖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歷史文化博物館之一。它最早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4年創建的私人收藏館,1852年開始對公眾開放。這裡收藏有原始人類、古代東方、古埃及、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及俄國8至19世紀文化的豐富文物,在它的展廳裡可以看到達·芬奇、拉斐爾、提香等人的傑作和魯本斯、凡·戴克、倫勃朗等人的無價之作。

在俄國收藏外國美術作品居第二位的是莫斯科的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它是1912年在歷史學家伊萬·茨維塔耶夫的倡議下修建並開放的,其主要收藏為歐洲著名雕塑的模製品,後來增加了荷蘭、法國和弗拉芒德等繪畫流派的油畫。這裡的法國印象畫派和後印象畫派作品收藏世界知名(莫奈、雷諾阿、凡高、塞尚、高更),還有畢加索、馬蒂斯的作品。

博物館,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

最大的俄國藝術博物館是莫斯科的特列基雅科夫美術館,位於特列基雅科夫家宅及相鄰建築物中,其主樓正面的俄羅斯風格是按著名畫家維克多·瓦斯涅佐夫的設計於1902年完成的。美術館創建於1856年,是商人慈善家帕維爾·特列基雅科夫的私人收藏。1892年特列基雅科夫把它和弟弟謝爾蓋的收藏一起捐贈給莫斯科市。現在美術館裡陳列著無價之寶——古羅斯聖像畫,包括安德烈·盧布廖夫著名的《三位一體》。這裡收藏著18至19世紀上半葉俄國畫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其中別洛夫、克拉姆斯科伊、列賓、蘇里科夫等人的作品最全,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和蘇聯時期的繪畫作品。

聖彼得堡的俄國博物館收藏著同樣寶貴的俄國藝術品。它位於米哈伊洛夫宮,1898年對公眾開放。主要藏品為:古代聖像、油畫、俄羅斯雕塑家和素描版畫家的作品大全、裝飾實用藝術作品。

莫斯科紅場上的歷史博物館建於1872年,這裡是俄國從古到今所有時代的歷史文化文物的最大收藏點。這裡有俄國獨一無二的錢幣、獎章收藏,武器、老傢俱等生活用品、古代樺樹皮文書、手稿和善本古籍等。展品中還有伊凡雷帝穿過的衣服、關押過普加喬夫的鐵籠、拿破崙逃離莫斯科時扔下的行軍床等等。

綜合技術博物館是俄國最古老的科技博物館。1872年在第一屆俄國科技展覽會的基礎上建成。著名學者帕維爾·亞波洛切科夫、彼得·列別捷夫等積極參與了博物館的建設。1874年—1907年間,專門為博物館修建了大樓,在莫斯科市中心佔了整整一個街區。博物館展品反映了技術和自然科學發展的主要階段,尤其是俄國能源、機器製造、無線電、宇航業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米哈伊洛夫村(普斯科夫州)的普希金博物館——自然保護區和列夫·托爾斯泰莊園博物館(位於亞斯納亞·波里揚納,距圖拉14公里),以及建在許多俄19世紀作家、作曲家等文化活動家家族世襲領地、莊園內的博物館也值得參觀。除此之外,20世紀經典作家和現代藝術博物館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原標題:博物館——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博物館,俄羅斯人的生活必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