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先說說俄羅斯現狀吧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俄羅斯地圖

俄羅斯,全名俄羅斯聯邦,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1.45億,由194個民族構成,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也就是東斯拉夫民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蘇聯時期,屬於兩大超級大國之一,領導華約一幫小兄弟和美國鬥了近半個世紀,最終把自己鬥垮,一夜之間一分十五。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蘇聯

蘇聯之後,俄羅斯基本繼承了蘇聯的領土、政治和軍事遺產,依舊是面積最大的國家,依舊是五常之一,依舊是世界上的超級核大國之一。蘇聯的解體讓俄羅斯元氣大傷,恢復往日榮耀是不大可能了,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軍事實力上,無論是核武還是常規力量,俄羅斯都是世界公認的第二強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俄羅斯人對自己的“大拳頭”充滿自信和自豪,雖然華約早已不復存在,可是俄羅斯挑戰美國的雄心鬥志依舊不減,上至總統下至普通民眾,無不揮舞大拳頭宣誓著俄羅斯利益神聖不可侵犯。可見,戰鬥民族稱呼名不虛傳。

然而,與強大的軍事實力不相匹配的是撇腳的經濟,這應該是俄羅斯最大的一個痛點了。關於這點還得說回蘇聯,20世紀初蘇聯成立後,為了快速追上歐美,蘇聯開始了計劃經濟,重點發展軍工和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下來,國家實力迅速提升,很快就躋身於世界一流工業大國。嚐到甜頭後的蘇聯一發不可收拾,深信這絕對是一條通往康莊大道的最佳之路。

二戰後,蘇聯百廢待興,同時兩大格局形成,為了對抗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集團,蘇聯幾乎把全部資源都用來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結果,國家產業結構嚴重失調,輕工業和製造業幾乎呈空白狀。一個核武器和航天飛船都能造出來的國家,竟然不會造洗衣機冰箱!?這就是當時的蘇聯,產業畸形到無可附加的地步。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飽受制裁的俄羅斯

如今,俄羅斯獨立已近30年,產業失衡的狀況依舊沒能得到很好的調整,能賺錢的項目除了賣軍工產品就剩能源出口了,所以國家經濟好壞也完全取決於國際能源的價格。價格高,經濟就好點;價格低,經濟就惡化。加上俄羅斯的強硬,處處與美國作對,再不能打仗的前提下,美國人就跟它玩經濟,拉上西歐日韓,不停地制裁俄羅斯,所以俄羅斯的經濟壓根就沒好過。


再說說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

在談論俄羅斯人的特點時,世界各國總有一種神密感。正如19世紀俄國詩人丘特切夫所說:“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羅斯,用一般標準無法衡量他,在他那裡存在的是特殊的東西。”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首先建立在這裡,並且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建成世界超級大國與美國抗衡、爭霸世界;而上世紀末,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這座社會主義大廈卻轟然坍塌、自動解體;在解決和處理重大國際問題的聯合國會議上,俄羅斯總是面對各種壓力卻能勇敢地站起來說“不”。總之,俄羅斯經常會以始料不及的行為使國際社會和世人驚訝不已、困惑不解。顯然,俄羅斯人的個性特徵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雖然,他們不像中國人的精明、日本人的勤奮、法國人的浪漫、德國人的精確和美國人的夢想等特徵這樣明顯,而實際上,在俄羅斯人的性格中既有精明和勤奮、浪漫和夢想,還有勇敢、堅強、善良、直率、熱情好客、幽默感和富有同情心等多重性。

俄羅斯人多重性的個性特徵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英勇頑強和善戰;兩面性突出;文明程度較高;處事方式極端。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的雕像

英勇頑強和善戰這一特點已世界有名。彼得大帝率領俄國經過二十年的北方戰爭,打敗了瑞典幾十萬大軍,為保住勝利果實首都從莫斯科遷到了聖彼得堡,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開了通向歐洲的“窗戶”。1812年,拿破崙率六十萬大軍入侵俄羅斯,結果一敗塗地,被趕出俄國,並損失了大部分軍隊,導致以後的跨臺。在二戰中,無論是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被圍的900個日日夜夜裡,還是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俄羅斯人的不屈不撓、頑強戰鬥的精神讓世界為之驚歎。總之,到了關鍵時刻,特別是國家存亡和發展的重要關頭,俄羅斯人都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二戰時蘇軍總司令朱可夫說:“這個民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壓垮,卻要壓倒敵人。”

兩面性突出的特徵明顯。凡是與俄羅斯人打過交道的都有同樣的體會:他們很熱情、慷慨,但時隔不久又會讓你對他產生一種不信任感。一般情況下,初次相見就能感受到一種誠摯的友情,與你握手時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鬆手;與你擁抱時不把你擠得喘不過起來不罷休;與你交談時不把你讚揚一番不開場,然後便是許諾。無論在個人交往中,還是在事務性合作中,俄羅斯人最擅長的就是滿口答應,事過之後並不因為沒有兌現而感到羞愧,而是當面認錯,並尋找各種理由搪塞,甚至還會做出新的承諾。

俄羅斯人的兩面性也會體現在對外關係上。50年代初中蘇關係處於“蜜月”期,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對中國實施了大規模援助計劃,在不到10年時間裡建立了156個大型項目,這對於剛剛擺脫100多年戰爭創傷、現代工業幾乎等於零的中國來說是十分珍貴的。當然,他們在向中國慷慨解囊的同時,要求中國對它“慷慨”地回報。由於蘇聯地處北溫帶,無法種植本國汽車輪胎生產所需的原料,因此他向中國提出劃割一塊橡膠園給蘇聯,當時,周總理很巧妙地回答說,準備把臺灣島上的一塊兒地劃給他們。顯而易見其目的不在橡膠園上,而是看上了中國的海南島,用以開發海外軍事基地來抗衡美國。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自覺排隊的俄羅斯人

文明程度較高體現在各個方面。俄羅斯人是一個講究紳士風度的民族,例如上劇院看節目,不論男女都穿的整整齊齊。與俄羅斯姑娘結婚的中國人都會在出門時被叮囑:注意自己的紳士風度。尤其在1998年金融危機盧布持續貶值時,在銀行門口排隊的人群,仍然是安靜整齊,沒有任何人插隊,要不是親眼所見,筆者根本無法相信,當正在排隊時,自己的血汗錢正在迅速化為廢紙卻無一人提出抗議,而是耐心地等待、保持良好的秩序。在文明禮貌方面:俄羅斯人在各個場都習慣用禮貌語,哪怕是在家裡面依舊如此。凡是在俄羅斯呆過的中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薰陶和感染。總之,俄羅斯人的素質很高,在當地不講文明禮貌會被人瞧不起。在社會道德方面:在地鐵、公交車、火車上,他們遵從“女士、兒童、老人優先”行為準則。

處事方式極端的情形屢見不鮮。去過俄羅斯的人都知道,一個個人的小商店在12:01,即下班時間去買東西,會被禮貌地告知下班了(這在中國會被認為這個人神經有問題,有錢不掙不是傻瓜嗎?),但在俄羅斯這很正常,因為時間概念不同。另外,就五十年代的中蘇關係而言。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對我國進行了一百多個大型工業項目的援助,那種無私援助的規模和力度在國際關係史上是很罕見的。但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分歧之後,俄國人很快就撤走了所有的專家,撕毀所有的項目合同,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中國五十年代末出現了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很多人,自然災害是一個原因,蘇聯的背信棄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個國家能在幾年前那麼無私地援助你,幾年之後又能那樣撕破臉皮對待你,這種左右搖擺、忽冷忽熱的性格真叫人捉摸不透。


最後聊聊俄羅斯悲催的文明追趕史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俄羅斯的出海口擴張路線

俄羅斯民族是東斯拉夫民族中的一支,進入文明時代較晚,當歐洲一些先進國家已經結束了所謂“軸心時代”的文化輝煌之後,俄羅斯人才剛剛踏進文明時代,迎來文明的曙光。造成滯後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農奴制。俄羅斯很長的歷史中是封建制和農奴制並存,結果導致整個國家大部分的人口處於文盲狀態,而貴族階層又崇尚先進浪漫的法國文化,所以很長時間裡,俄羅斯文化幾乎就是法國文化的複製,這樣的一個國度,自然不可能產生文藝復興的文化大爆炸時代;二是出海口,有人說俄羅斯的擴張史就是純粹的找出海口。別的沿海國家大航海都玩了好幾輪了,俄羅斯還在悲催的給自己找出海口。打到北極,北極是冰封的海洋;好不容易打到波羅的海,結果是個內海,通往大西洋外海的通道只有幾公里寬,又被丹麥瑞典給控制了;繼續往南跟奧斯曼帝國搶奪克里木黑海出海口,千辛萬苦打下後,發現竟然又是一個內海,出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又是幾公里的寬度,又被奧斯曼控制住了……但是,這個悲催的民族不甘落後,勇於進取,他們不斷以各種跳躍或超越方式推動自己的社會前進,終於在19—20世紀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甚至一度被稱為“超級大國”。

這裡所說的世界一流大國,不僅指它是當代世界政治軍事強國,還指它在幾百年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一個文化奇蹟——開創了一個以俄羅斯為主體的獨立的文明區域——東正教文明或稱俄羅斯文明。東正教文明在當代世界,足以與歷史悠久的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東方文明(儒佛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並駕齊驅,成為當代世界最能發揮作用的文化能量實體。僅從這一點來說,俄羅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足以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東正教風格的莫斯科聖巴西爾大教堂

俄羅斯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是公元988年基輔羅斯接受基督教(後稱東正教)為國教,俄羅斯人稱這一歷史事件為“羅斯受洗”。應該說,接受了基督教的俄羅斯,才逐漸形成了“以拜占庭基督教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民族價值觀,從而形成了以這一價值觀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憑藉這一文化飛躍,俄羅斯的歷史才進入文明時代。而這時期,發生在西方的所謂“軸心時代”的文化輝煌,已經過去近1000年了。驕傲的俄羅斯人自認為,俄羅斯由於加入拜占庭基督教而成為東羅馬帝國成員,由東羅馬又可上溯成為古羅馬文化的繼承者,所以俄羅斯是歐洲文明的正統繼承者之一。這種歷史邏輯改變了俄羅斯被孤立於歐洲之外的狀態。正是在接受東基督教之後,俄羅斯人有了古文字(古斯拉夫字母),並用這種文字完成俄羅斯最早的歷史典籍——《羅斯法典》《往年紀事》《伊戈爾遠征記》等。

在接受東基督教240年之後,俄羅斯又迎來了一個轉折點,即東方蒙古的入侵。蒙古“遊牧帝國”對俄羅斯的殖民統治又恰好是240年。韃靼蒙古的統治,不僅改變了俄羅斯的歷史方向,也改變了它的文化取向。東方文化的大量湧入,使俄羅斯文化不再是單一的、基督教的西方文化,而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體。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蒙古統治俄羅斯期間

韃靼蒙古240年的統治,使東方文化大量湧入俄羅斯文化中,這種文化滲透包括總結為兩個:一個是:蒙古式專制的滲入,極大強化了原來的拜占庭專制制度,使俄羅斯的專制具有了東西方兩種專制形式特點,同時極大地改變了俄羅斯人的生活習俗,生活習俗上也大量採用蒙古人習俗;第二是國家意識的滲透,蒙古統治讓俄羅斯人有了一種強烈的恐懼外來族入侵意識,為抵禦入侵,就要追趕發展,這使俄羅斯形成一種長期追趕發展、超越發展的“動員性”社會意識。

蒙古統治在文化上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切斷了俄羅斯與西方和拜占庭的文化聯繫,俄羅斯的文化開始轉向東方。從此,俄羅斯文化不僅具有基督教歐洲的特徵,也具有亞洲文化的特徵;蒙古統治的另一個後果是催生了莫斯科公國的誕生。莫斯科公國是今天俄羅斯國家的直系祖先,它建立在兩個文化基礎之上,一個是拜占庭文化,一個是蒙古文化,兩種文化的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莫斯科文化。如今俄羅斯的國徽是雙頭鷹,就是莫斯科文化的象徵,一面俯視東方,另一面俯視西方。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莫斯科公國誕生

莫斯科公國建議後,為了反抗蒙古統治,不斷聯合或吞併其他公國,間接推動了俄羅斯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在這個艱難的反抗和統一的過程中,俄羅斯東正教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各公國聯絡的紐帶。東正教作用的強化,說明俄羅斯國家的文化再次偏向西方。證明這一時期文化轉向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第三羅馬”理論。這一理論的發明者是東正教普斯科夫一個修道院院長菲洛費伊,他於1510年給大公瓦西里三世呈奏摺,提出世界基督教中心正在轉移的學說。他提出,第一羅馬(羅馬城)和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已衰落,只有第三羅馬(莫斯科)巍然屹立,永遠不倒,而第四羅馬是不存在的。這一理論除吹捧瓦西里三世外,意在強調莫斯科是西方世界的中心,是古羅馬文化的正統繼承者,也是歐洲基督教正統繼承人。第三羅馬說大大提升了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彼得大帝銅像

到彼得一世之後的帝國時期,俄羅斯文化包括整個俄羅斯國家都徹底西化了。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行政改革、軍事改革、實業改革、教育改革、宗教改革等等無一不是向西方靠攏,造成的結果之一是文化分裂:俄羅斯文化的上層不斷向西歐文化靠攏,其下層(主要是農民)則固守中世紀的傳統。兩種文化鴻溝極深,造成俄國文化上下層的二元性。這是俄羅斯形成所謂“西方派”(啟蒙主義者)和“斯拉夫派”的原因。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歷史其實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史,俄羅斯文化雖然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同出一源,但因其已融入很多東方文化的內容,自成一體,從而成為當今世界一個獨立的大文明實體。俄羅斯文化的深層結構具有既非東方又非西方的獨特二元性。正如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所說,俄羅斯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鐘擺,不斷在東西方之間來回擺動。

俄羅斯:一部橫跨千年的悲催史

雙頭鷹:自信還是迷茫?

最後說一點,結合上面所述俄羅斯人兩面性突出和處事方式極端的民族性格,根源就是俄羅斯的二元性文化特徵。俄羅斯人骨子裡是崇尚西方文化而蔑視東方文化的,因為在歷史上,西方從來沒能在軍事上征服過俄羅斯,所以俄羅斯人對西方沒有仇恨,而西方恰恰又是近現代幾百年裡的世界文明中心,先進的文化更是加深了俄羅斯人對西方的親近感;東方則不同,蒙古人用武力統治了俄羅斯人兩百多年,強行改變了俄羅斯的文化,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本來可以成為西方文明中心的一員,都是因為蒙古這個蠻橫又落後的草原民族,把它和西方拉的遠遠的。到如今,這個鴻溝依舊巨大,西方人從來沒把俄羅斯看成是西方的一員,而俄羅斯又不承認自己是東方國家。國徽上的雙頭鷹,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依舊迷茫在東西方之間,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屬於西方呢?還是東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