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財閥政治,那為何日本沒有像韓國一樣被財閥控制?是這樣嗎?

羽菱君


什麼是財閥。


所謂財閥,實際上就是壟斷資本家,具體來說就是某一個實力強大的寡頭聯合行業內其它同族同學同親,以各種紐帶形成的強大經濟勢力。財閥的特徵一定是家族企業,類似於族長制,而且財閥涉及到的行業特別多,因此抗風險能力特別強,一般不會垮臺。現代的各國經濟中日本三菱,韓國三星,中國香港李嘉誠,中國臺灣東森都算是財閥。

日本被財閥控制了嗎?說對也不對。

日本的財閥勢力的確很強,比如三菱重工這些傢伙,到日本政府卻並沒有被財閥勢力控制。究其原因,小編以為是在日本除了大財團勢力,還有傳統大家族勢力以及其它地方勢力,比如日本農協等。 說白了,日本的經濟並非財閥一家,因為日本除了有三菱住友豐田這樣的巨型企業,也有任天堂這樣百年的大中企業,小企業更很多。 日本大財團經濟上沒有壟斷地位,自然就談不上影響政治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日本跟韓國基本一樣。只不過日本的國情稍微特殊一點,日本財團給世人印象不像韓國財閥那麼暗黑罷了。

根據國際上對財閥的定義,通常來說,財閥具有以下五個特質:

①:家族企業,企業資源主要掌握在彼此有血緣關係的一批人手上。

②:經營範圍廣泛,基本涵蓋了其國民的生老病死,而且員工眾多。

③:集團旗下肯定會有自己的銀行,以方便企業調動資金。(這是阿里、騰訊與日韓大集團最根本的區別)

④:企業集團內的交叉持股非常普遍,各公司之間聯繫非常緊密。

⑤:財閥與政府關係一定非常好,經常會獲准經營政府特許的行業。而財閥也會通過政治獻金或助選、直接參選等方式,直接或者間接的介入政治。對本國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力。

以上列舉的五點,韓國財閥全具備。就拿三星來說,一年營收佔韓國GDP兩成左右,旗下八十多家子公司,打個噴嚏,韓國都要震動,這不是玩笑話。其對政治的控制,從前些年李明博當總統時,他一個堂堂總統居然主動給李健熙鞠躬就可以看出,某幾位總統真的就只是財閥看門人而已。


至於家族企業這一點,也符合。三星最早的掌門人是李秉喆,前些年是李健熙,現在是李在鎔,永遠是李家人來幹,外人無法涉足掌門人位置,就連核心董事位置也混不到。

相比於韓國,日本的情況略有不同。

二戰後,由於美國清算戰爭責任的關係,日本財閥被美國大洗牌。原有的四大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被解體。

取而代之的是現在的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銀,這六大財團。

由於這些改組後的財團已經被洗牌了,所以現如今日本的財閥,已經完全脫離了家族式的控制,集團內部不存在上下級支配關係。

簡而言之就是:韓國財閥像洗牌之前的日本財閥,保守封閉、集中化。而日本財團洗牌後,變得開放扁平、去中心化。

由於韓國財閥保守且集中的特點,所以很容易滋生腐敗,遭受世人非議。最後這些負面影響又會牽連到財閥頭上,尤其是財閥的掌門人頭上。而日本由於去中心化,旗下企業大多是公眾公司,信息比較透明,減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間。現在的日本財團更像是一個合作平臺,起的是一個協調的作用,很多時候會讓人忽視財團的存在。

比如豐田,東芝,三井物產,東麗等大型企業都隸屬於三井財團,但往往大家會忽視三井財團的存在。


另外還有一點。日本因為是戰敗國,它的政治和經濟受美國的全盤操控。無論是自民黨這個萬年執政黨,還是六大財團,其實他們的頂頭上司都是美國人。二僕侍一主,都看主人臉色行事,政府和財團這兩個僕從往往鬥爭並沒有那麼激烈。

但韓國就不一樣了。韓國不是戰敗國,美國的對韓國的控制,不如日本那麼露骨。韓國的財閥是美國的傀儡,但韓國政府不是,至少名義上不是。

所以我們經常就能看到,韓國政府有時候和財閥穿一條褲子,有時候又互掐。

比如盧武炫在位的時候,政府和財閥之間就掐的很厲害,結果李明博一上臺,立馬就變成了財閥看門人。現在文在寅在位,繼續跟幾大財閥掐。

可財閥背後有美國人撐腰,代表美國在韓國的利益,所以無論是盧武炫還是文在寅,實際上都是在以卵擊石。

不過,雖說日本財團與韓國財閥有區別,但論對政治的控制,日本財團也是不遑多讓。

日本政壇雖不像韓國那麼詭異(總統全部沒好下場),但首相走馬燈似地換人,也是日本的特色。而首相之所以會頻繁換人,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有財團在幕後操控。

比如1955年,鳩山內閣的倒臺,就是因為三井財團旗下的東芝公司搞得鬼。

所以,實際上日本也是無論誰當首相,在政策制定的時候,也一定都要先詢問六大財團掌舵人的意見,不可能繞過財團。財團也不可能完全不干涉政治。


總的來說。財團操控政治,這是必然的。日本財團和韓國財閥本質上是一丘之貉。如果一定要說日本人的“吃相”比韓國人好,也只能說,這是因為日韓現實情況不同導致的。

在日本,政客和財團都是美國的傀儡,財團和政府利益衝突往往並不大。即便有什麼不可調和的事,美國也會出現協調解決。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美國不會讓日本逃出自己手掌心。

在韓國,財閥是美國傀儡,政府不是。當政府和財閥鬥爭時,往往並不是政閥之爭,而是韓美暗中角力。可美國這條大腿,韓國哪裡擰得動?所以韓國政府與財閥的鬥爭,往往都是以政府戰敗收場。而當政府與財閥合作時,財閥就更長臉了。政府需要通過財閥討好美國,並且政府也需要財閥資源。這就導致政府要討好財閥,被財閥操控。


Mer86


這種說法不嚴謹,嚴格來說,韓國是財閥統治,而日本並不是。

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韓國財閥對國家經濟的壟斷程度遠比日本要高。

我計算了一下2018年日韓前十大財閥佔各自GDP的比例,發現:韓國TOP 10[財閥](包括三星、SK、LG、浦鐵...)2018年營收總額6834億美元,佔當年GDP的42%,而日本TOP 10[財閥](包括豐田、三菱、本田、日產等)2018營收總額9745億美元,佔當年GDP的19.6%。

這說明,日本[財閥]對國民經濟的壟斷程度要比韓國[財閥]小得多,在TOP 10 日本財閥中,連大名鼎鼎的索尼、松下都不在其列,更嚴格的來說,日本TOP 10的不少公司也算不上財閥,因為他們並不是三菱、住友等傳統財閥的子公司。


二:韓國是財閥一家獨大,日本是財閥、徵閥二龍同治

由於韓國的起源李承晚政權為美國憑空扶持,沒有自己的班底,這導致韓國官僚集團一直很弱小,在與財閥的抗衡中,敗多勝少;官僚集團稍微悖逆韓國財閥或者背後主人美國的意願,就會被抓住小辮子下獄和判刑,盧武鉉、朴槿惠就是明證,以至於韓國總統成為全球最具風險的職業。

試想但凡韓國官僚集團有點實力,都不會讓自己的歷屆最高長官或死或刑,因為保護最高長官的穩定,對於維護官僚集團的利益,有重大意義,但由於先天弱小以及韓國財閥羽翼豐滿、美國勢力背後操控,韓國官僚集團一直處於奴僕狀態,無法真正翻身做主人。

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一直是財閥、官閥、軍閥三隻力量博弈,軍閥一度佔據上風,將財閥和官閥踏在腳下,在1930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刺殺內閣首相和財政大臣的新聞不絕於耳。

但二戰後,日本軍閥被美國強力打壓:死的死,判的判,轉行的轉行,逐漸式微了;但官閥和財閥一直並沒有遭到清算,反而成為日本戰後崛起的兩股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日本在戰後施行的是國家計劃下的自由市場經濟,即官閥制定國民經濟的戰略發展方向,通過控制主要銀行的資金流向,讓經濟朝著政府預定的方向發展,而財閥作為銀行資金的主要承接者,實際執行了官閥的經濟戰略。

日本官閥和財閥之間,通過聯姻、協商以及各種同學會、軍友會,維持了巧妙的平衡,政治家的兒子還是政治家,資本家的兒子還是資本家,井水不犯河水,二龍共水。

所以日本並不是財閥一方說了算。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祖父安倍寬組建日本進步黨;外祖父岸信介,1957-1960年任內閣總理大臣;父親安倍晉太郎,曾任中曾根康弘內閣外務大臣;岳父松崎昭雄,日本財界的重量級人物。


三:韓國財閥的背後提線人是美國,日本卻獨立的多。

韓國由於在1960年代之後經濟才開始發展,之前毫無工業基礎和資本的積累,因此技術、資本早期全都來源於美國和日本扶持,而在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企業和銀行又被歐美資本趁機抄底,相當一大部分的經濟發展成果,被華爾街資本竊取。

以三星電子為例,其優先股股票,89%被外國資本持有;普通股股票,56%被外國資本掌控;也就是說,三星電子的大部分利潤被外國資本吸收了,韓國前八大銀行,七家的第一大股東是外國資本;而所謂的外國資本,其實絕大部分是美國華爾街資本。

所以韓國財閥統治南朝鮮的背後,美國是有實權的太上皇。

而日本,由於而二戰前已經積累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資本,是所謂的戰前六大工業國之一,戰後崛起時代,對歐美資本和技術的依賴並沒有韓國那麼嚴重,在經濟主權方面,要獨立的多。

例如,日本第一大企業豐田,1935年就生產出第一輛汽車;而在前十大的股東中,8個是日本土著企業,只有2個是美國資本,且都位於第五名之後。

四:韓國財閥和日本財閥的統治模式不同

韓國財閥給人獨裁、冷血的印象,在於韓國財閥掌握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企業管理施行的是一種封建+資本的雜糅管理模式,他們把對儒家忠誠文化的片面理解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強調下級對上級的絕對尊敬和服從,上級對下級卻沒有相應的愛護,只有指使和訓斥,下級對上級沒有尊重,只有忍耐和腹誹。

這就導致韓國的財閥和企業,對待員工更加苛刻,財閥認為它賦予你工作,你需要無限的回報。這種回報甚至以傷害員工的生命和尊嚴為前提都在所不提。

韓國的藝人制度,三星中國公司跪求經銷商都是這種企業文化的表現。

而日本企業搞的是集體主義,也強調忠誠,等級分明,但這種等級和忠誠,以上愛下尊為交換條件,即上級愛護下級,下級才會尊重上級,這給企業文化帶上了一層溫情的面紗,雖然內核依然是資本剝削,但減少了財閥壟斷資源帶來的民眾不適感。


最後總結一下:韓國財閥統治國家,是事實,也是表象,因為背後的提線主人是美國;日本的財閥是和官閥共同統治國家,而經濟的大戰略發展方向,官閥有更多控制權。


第十經濟觀察室


從網上看的,盧武鉉看到了財閥對韓國經濟的危害,就眼嚴厲打擊了sk集團,然後其他財團害怕了,扶持了李明博上臺,李在三星幹過三十年!李在財閥的支持下向盧武鉉復仇,清查了很久發現盧武鉉真兩袖清風,就查他的親人,果然發現他的至親有受賄,於是媒體(也被財閥控制)大肆宣揚,盧武鉉被逼自殺!而今天的文在寅是盧武鉉的小弟,現在在查李明博復仇,起訴書有兩百多頁(朴槿惠才102頁)。

韓國總統下場慘喲!對財閥動手,被財閥弄死;跟財閥同流合汙,在民眾憤怒時拿出來做替罪羔羊!結論就是跟著美國混有湯喝,完全無視日韓本身的努力,美國扶持過的阿斗還少麼?近百年來,所崛起的經濟工業發達的國家,除了韓國新家坡,還有誰?法德英意美日本來就是老牌工業經濟強國……至於那些賣資源的“發達國家”,發財和制度根本無關……照抄美國製度的國家多了去了,有幾個發達了?

個人覺得, 韓國總統可以跟別的國家合作發展 ,引進別的國家知名企業進入韓國投資 ,然後韓國政府部門可以大力度的幫忙 ,然後前提簽訂協議 協議可以這樣子寫 。這產業在韓國發展起來以後, 10年後或者二十年後 ,政府有資格入股百分之50的控股權利 ,慢慢排擠國內財閥對全國經濟的控制 ,但前提得引進實力強的企業。韓國的財閥是家族式大集團,而日本的財閥是同學會或同業會。還有就是:日本家族式大公司的大股東們,他們擁有大量股份,法律規定他們不能大量為自個撈錢,只能拿法制限定的年薪、津貼、用成績得獎金、榮譽和職位。還是為日本國打工的、處於高級階層人群的高級職員而已。

主要是韓國軍隊的戰時指揮權在美國手裡,韓國的財閥背後是美國人控制,麼得辦法,韓國的總統要麼直接就是財閥的代言人,例如李明博,朴槿惠,要麼就是像盧武鉉和文在寅這種想改變現狀的人,動了財閥的利益,就是要和美國抗衡了,可惜終不會成功,最終被財閥給滅了。或許以後會有改變的一天,這個以後不知道要多以後了。

韓國資本主義起步比較晚,現在大部分才傳到二代三代手裡。日本的大企業基本上明治維新就成立了,股權早就稀釋了,有的創始人後代早就失去對公司的控制了,就掛的名而已。日韓財閥裡都有美國等西方大國資本,並由美國控制,就是經濟殖民,想什麼時候剪羊毛了,毫不留情剪個溜光,長好再剪,很難擺脫美國控制。三星就是個榜樣,這就是美國打壓華為不打壓三星的原因。中國如果開放一些核心產業,利馬被外資佔領。別以為只限中國人投資就沒有外資!還有開放了不代表民眾得利,看看中國現在的差不多壟斷的私企吧!他們的臉比國企還黑!


歷史深度揭秘


日本“明治維新”,說穿了就是資產階級革命,權貴們擺身一變成為財閥。一部分權貴隱於幕後,一部分權貴操持政治。如此一來,日本的政治世家與財閥,實際上是同一圈子,有些甚至是同一祖源的不同分支,再加上不斷的相互聯姻,建立了姻親關係,實際上日本政界、商界就是一家子。例如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就是個典型案例。

日本的政經圈子十分牢固。各家利益分配十分明瞭清晰,財閥與政府之間的關係、財閥與日本國之間的關係,都十分清楚。日本財閥與日本政府,乃至日本國的利益十分緊密。為了保障長遠利益,所以日本精英階層都會嚴守規矩。日本財閥不會去控制政府,一是沒必要,二是兩者的追求目標是一致的。

韓國政府是由美國組建,當年的韓國政客,主要是由流亡在世界各地的韓國學者、愛國人士,共同構成的。而現在的韓國政客,主要是當年韓國政客的嫡傳弟子、徒子徒孫,或者就是他們的後人。

韓國財閥,一部分是日本統治半島時期的老財主的子孫,一部分是白手起家的能幹人及其子孫。由此看出日本是政經一體的政治結構,而韓國是政經分離的政治結構。

韓國財閥們視韓國政府為有價值的工具,他們千方百計的要去掌控政府這個大工具。而韓國政客與韓國財閥不是一路人,兩者沒有共同的追求目標。因此韓國政客與韓國財閥既合作,又爭鬥,有時還鬥得很厲害。而日本財閥與政客,是一路人,所以不需要爭鬥。

從表面上看,韓國政商關係惡劣,但是實際上,韓國近年來的發展效果很不錯,而日本有點暮氣沉沉。由此可見,政商勾結,對社會發展的負面作用,的確比較大。


鬼影147951010


說起“財閥”一次可能大家首先就會想起韓國,實際上財閥並非韓國特有的產物:日本同樣是一個典型的財閥政治國家。當世界聞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剛剛起步,年輕的家族領袖們還在四處尋找商業機會的時候日本的住友家族、三井家族早已經是富可敵國的一代豪商:早在大唐盛世就有一個叫圓真的和尚從遙遠的國度取回真經,落戶在近江國滋賀郡(今日本滋賀縣內),他重建廟宇、再造金身,供奉大唐佛法。後來這個取經人把寺廟更名為“三井寺”,而其所在的村落也隨之改名為“三井村”。後來一代富商三井家族落戶於此並且隨著村落的名稱改稱“三井”,再後來近江國的商業力量不斷膨脹,三井家的三井高利也在這一過程中於1673年在京都開設“三井吳服店”。作為三井家族企業開山鼻祖的三井高利為三井家的後代子孫制定了傳世家訓,其中有一條是“應該到島崎或外國去做交易”,也就是說三井家從一開始崛起之初就是立足於面向世界市場的,這在17世紀末是較為難得的。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業,一開始明治政府採取的是官方主導的國家主導工業體系,這是鑑於作為後發國家的日本民間資本相對匱乏且民眾對新式工業抱有懷疑的現實國情出發的。當官辦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明治政府開始以廉價乃至贈送的方式將這些官辦企業移交給私人經營,在這一過程中三井家購買了煤礦、紡織所、制絲所等。此後經銷三池煤田所產的煤炭成為三井物產賴以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三井物產從英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棉紡機,從中國、印度、美國購買棉花,成為這一時期推動日本紡織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三井的產業很快就走出了日本國門,不僅發展到了中國上海這一遠東地區的商業金融中心,也逐漸發展到了倫敦、巴黎、紐約等國際大都會。明治維新後三井、三菱、住友等日本豪商開始廣泛涉足工業、金融等領域,逐漸轉型成為近現代意義上的財閥組織。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形成了以家族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它們以家族資本控制的總公司為核心,通過家族總公司—直系公司—準直系公司的持股關係控制著各經濟部門的直系企業和旁系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原有的四大財閥基礎上又增加了鯰川、淺野、古河、大倉、中島、野村等六家新財閥,總稱為日本十大財閥。

事實上韓國的財閥經濟就肇始於日本殖民時期:韓國最早的財閥集團幾乎都有親日背景。如今韓國財閥經濟的典型代表三星集團成立於1938年3月1日:當時其創始人李秉喆以30000韓元在韓國大邱市成立了“三星商會”。三星創立之初的主要業務是將韓國的乾魚、蔬菜、水果等出口到中國的北京及滿洲里。可以說韓國財閥經濟的萌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日本財閥經濟的複製,甚至迄今為止韓國財閥與日本財閥之間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國際半導體市場上近二十種必須原料之中日本就獨佔3/4的份額。特別是日本互聯網帝國軟銀集團在2016年收購了半導體技術設計大佬ARM,所以現在的日本既在上游有著設計核心,又在下游摸著產品製造,還在中游把控著原料。多年來韓國三星生產半導體所需要的高科技原材料嚴重依賴日本企業的供應,當日本宣佈對韓國限制出口氟化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三種核心半導體原料時無異於掐住了三星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的命門。偏偏韓國又是一個典型的財閥經濟國家:作為韓國財閥經濟典型代表的三星集團旗下擁有涉及電子、化工、造船、造紙、製糖、紡織、通信、飛機、金融、保險、建築、旅遊、醫療、汽車、媒體等諸多領域的160多家子公司,僅僅只是其中的三星電子就擁有325000名員工,全年營業額高達2119.41億美元、利潤366億美元,在世界五百強中位居第12名。截至2017年6月三星集團的總市值已突破3200億美元,這比阿里巴巴集團高出近千億美元,佔韓國GDP的1/5,佔韓國總市值的30%,超過了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可以說三星已掌握了韓國經濟的命脈。如果三星集團倒下,那麼就意味著韓國經濟的一場大地震。事實上不只是三星的命脈受制於日本,因為薩德事件而為國人熟知的樂天同樣與日本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樂天的創始人辛格浩最初是在日本創下的基業,當時他是以拋棄髮妻而迎娶二戰甲級戰犯重光葵的外甥女重光初子躋身日本上流社會的,而樂天后來也長期扮演著日韓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

表面上看韓國的財閥經濟最初是對日本財閥經濟的複製並與日本財閥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實際上兩者之間也存在諸多不同點:日本財閥從發跡之時起就始終與政府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三井、三菱、住友在其發跡之初都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各種扶植政策得以發展壯大,然而與此同時這些財閥組織又始終刻意與政府保持一定距離:三井、三菱在崛起之初都是通過低價收購政府轉讓的國有產業發跡的,然而發展壯大後的三菱卻和當時日本國營的郵政蒸汽公司展開了海運競爭,當時三菱在報上打出的廣告詞是:“規模雖不大,然以在野之身完成官方無法完成的事業”。三菱試圖以此舉劃清與官方的界限。與此同時當時的另一家大財閥住友家也把與政府保持距離寫入自家家訓。可以說日本財閥從誕生之初就與官方是一種合作共生的關係,然而與此同時又刻意與官方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二戰後美國佔領當局認為財閥是導致日本走向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美國佔領當局在對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中將財閥列為改造對象之一:1945年10月佔領當局指令三菱等15家財閥報告自己的業務內容和資本結構,從當年11月起對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和83家控股公司及56個財閥家族的改造正式展開。在這次改革之前日本的財閥集團已繳資本佔全國各行業的35%,尤其是在金融領域更是佔到了53%。這些財閥主要有三大特點:其一他們所把持的控股公司並不經營具體的生產產業及業務,而是在所有權之下發號施令,這使其得以掌握比其實際資產能控制的產業更多的產業;其二他們的股份不上市,包括政府在內的任何勢力都滲透不到他們的經濟帝國;第三個特點是與第二個直接相關聯的——他們的經營管理是家族式的。在美國佔領當局推行的改革過程中與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十大財閥相關聯的625家公司被指定為“限制公司”。佔領當局將財閥家族和“限制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全部公開拍賣並勒令財閥家族及其所屬主要公司的領導人一律辭職並禁止在此後10年內重新任職。經過這番改造之後的日本財閥與戰前已有本質上的不同:戰後的日本財閥更需要日本政府扶持,財閥需要向主要政黨提供贊助賴獲取經濟利益。

二戰後對財閥的改造行動並沒使日本財閥銷聲匿跡:三井、住友、三菱、富士四大財團都是由二戰前和日本官方關聯極深的舊財閥轉型而來,可以說這四大財團的崛起都在相當程度上從日本政府的對外侵略擴張中獲益,甚至迄今為止這四大財團仍有相當的官方背景。除此之外在戰後日本還崛起了三和、勸銀兩大財團:1967年成立的三和財團旗下有三和銀行、日商巖井、日本電信電話(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戶制鋼所、夏普、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44家大企業;1978年成立的勸銀財團旗下有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設、川崎制鐵、旭化成工業、富士電機、橫濱橡膠等。該財團在化工纖維、金融、光通訊、計算機、石油開發、食品等48家大企業。目前日本的經濟命脈基本掌握在三井、住友、三菱、富士、三和、勸銀六大財團手中。儘管如此日本財閥已高度公司化、企業化,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漸被擯棄;相比之下直接效仿日本舊財閥的韓國財閥仍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家族式管理模式。韓國不同於日本: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和加害國在戰後被美國進行了強制改造,因此日本財閥在戰後都經歷了重大轉型;相比之下韓國儘管也受到美國的高度控制,然而美國並沒對韓國財閥進行過改造。韓國的國土面積、人口規模大致和我國的浙江省差不多,而浙江在我國所以省級行政區劃中其實並不算大,也就是說韓國其實是一個規模體量有限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在資源稟賦、勞動力、國內市場等方面有天然的侷限性。1973年韓國政府發表的《重化學工業宣言》宣佈將利用進口原料、燃料, 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始重點發展重工業。然而很快問題就出現了:重工業建設與發展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原料和技術的,而這一切恰恰是當時的韓國所欠缺的。迫切希望追趕發達國家的韓國需要發展自己的新興產業,然而這些產業均存在回收週期長、不確定風險大等特點,一般的小企業根本無法承擔這樣的不確定風險,而韓國政府的解決之道就是有意識扶植壟斷性的大企業。在韓國經濟高速增長的20世紀70年代政府通過給予特定產業、企業以低息貸款和補貼等方式培養出了一批符合發展重工業目標,但富可敵國的財閥集團。從1975年起韓國政府開始對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賦予綜合商社的名稱,與此同時對這些企業進行稅收、金融的支持和行政支援。綜合商社基本只有財閥能設立,一時間大量陷入生存危機的中小企業被少數綜合商社所併購,惡化了社會財富不均勻分配的現象。

儘管日本和韓國都是典型的財閥國家,然而仔細對比就不難發現:日本財閥的影響力基本侷限在經濟領域,很少會對國家政治生活和老百姓的日常社會生活構成影響,當然這也與日本財閥從發跡之初就堅持與官方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有一定淵源。相比之下財閥問題在韓國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日本財閥儘管財大氣粗,可還必須遵守國家法律規範,然而韓國財閥卻已發展到無視國家法律的地步:身為韓國總統的朴槿惠因為受賄被關進監獄,而作為行賄者的三星副社長李在鎔早就拍拍屁股回三星當他的副社長了。張紫妍案、李勝利案一再暴露出財閥集團無視國家法律、肆意侵害民眾利益的問題,可以說財閥勢力不僅綁架了韓國的國家經濟命脈,同樣對韓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構成綁架。韓國人自己戲稱一生不可避免的三件事是“死亡、納稅和三星”,事實也的確如此:他們的信用卡是三星的,電視、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是三星的,居住的公寓也是三星的,甚至看的職業棒球隊聯賽還是三星隊,就連死後安葬的墓地也是三星的產業,真實死了都躲不開啊。其實我們印象中那個生產手機的三星電子只是三星這一龐大商業帝國的冰山一角而已,儘管三星電子在三星集團中處於核心地位,但並不等同於三星的全部:目前三星旗下擁有涉及電子、化工、造船、造紙、製糖、紡織、通信、飛機、金融、保險、建築、旅遊、醫療、汽車、媒體等諸多領域的160多家子公司。幾乎可以說三星的產業已滲透到韓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個韓國人都不可能在一生中不和三星發生交集。僅僅只是我們平時所熟知的三星電子就能在世界五百強中位居第12名,那麼整個三星集團擁有何其巨大的能量呢?截至2017年6月三星集團的總市值已突破3200億美元,這比阿里巴巴集團高出近千億美元,佔韓國GDP的1/5,佔韓國總市值的30%,超過了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可以說三星已掌握了韓國經濟的命脈。如果三星集團倒下,那麼就意味著韓國經濟的一場大地震——從直接的經濟損失來看:僅僅只是一個三星電子就能實現全年300億美元以上的利潤,如果整個三星集團倒下的話恐怕將使韓國國民經濟至少損失3000億美元以上,而韓國的國民經濟總量也不過在1.5萬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韓國將損失其國民經濟總量的20%左右。與此同時僅僅一個三星電子就擁有高達325000名員工,如果整個三星集團倒下的話恐怕將製造數以百萬計的失業者,這將會造成多大的社會動盪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直接的經濟損失之外更可怕的是由於三星涉及的業務範圍極其廣泛,這意味著隨著三星的倒下勢必造成整個韓國經濟產業鏈的斷裂,韓國將失去在諸多產業領域的相對優勢,整體經濟將呈現出直線下降的趨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韓國被三星、現代、LG、Sk四大財閥所掌控。

在韓國GDP中,四大財閥佔據了百分之八十。

國計民生都被他們掌控。

沒有財閥們的首肯,總統難以施政。

盧泰愚上任後,深感財閥牽制太盛。

於是出手治理。

將一財閥送入獄中。

盧泰愚下臺後。

李明博接任,立刻釋放了該財閥。

隨後財閥們聯手反擊。

以貪汙之名加罪於盧泰愚。

盧泰愚被逼無奈,跳崖自殺。

足見財閥的霸道與兇悍。

日本分工明確。

首相基本上由政壇豪門包辦。

很少有平民任首相。

政壇與財閥有著微妙的平衡。

政治家忙於政事。

財閥們忙於經商。

各司其職,各守一灘,默認門道,相向而行,極少衝撞。

故,韓日各行其道。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因為日本的財閥昭和跟米軍洗過一波後,吃相比較隱蔽。你看不出來。

韓國只是些偽軍皇協軍的後代。

財閥對於日本的控制,你看聰明的一休都知道了。桔梗店老闆是可以跟將軍叫板的人。

到了江戶時代,就有個說法:大阪豪商一怒,天下諸侯驚懼。

因為豪商有錢有渠道,壟斷了日本大部分的經濟。簡單的說,諸侯只產米糧。要換錢就只有豪商才能承擔起。

米糧又不耐保存。所以豪商生氣後果很嚴重。

再加上諸侯借債的天量債務。利息都得看豪商臉色。

傳說島津藩借錢500萬兩黃金,每年利息都是12萬兩。被豪商逼的沒有辦法。

等到倒幕,豪商左右下注,新政府本來就沒啥錢。只有找豪商借錢充當軍費。

怎麼還錢。羊毛出在羊身上。

因此浪客劍心裡,打跑了舊武士,新政府卻更加腐敗貪婪盤剝是真實存在的。

對比吃相太難看的新政府,日本百姓更懷戀新選組這些浪漫而品德高尚,出身低微的舊武士。

給與他們巨大的同情。

新政府這邊,活著的功臣,都已經爛到渣了。

卻是因為叛國死去的西鄉在群眾心中成神,傳說他逃離日本,去外國組建軍隊,回來清君側。

所以日本新政府的功臣屢被刺殺。

國內矛盾實在無法解決。而且工業化近代化的成果被一元賣給財閥的也不少。

所以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左傾嚴重。就只好走向海外擴張的不歸路。

然後就被洗地教做人,重新土改,調整政治解構了。

夏四月,幕府罪加賀豪商錢屋五兵衛者,收其田八萬五千餘石,海船三十五艘,其他財物稱之。初五兵衛設肆於秋田、弘前,貿易外國,又涸官越沼闢田,沉毒沼中殺魚,使沼上漁人失業。事覺,並其三子磔之。【今日抄。】

豪商是動不動就拿來開刀的。

只是諸侯搶不了。諸侯產出米,沒有豪商,沒有大宗交易,那基本就要回到中古社會去。

商不出則三寶絕,~司馬遷(三寶就是說糧食,手工業製品跟財貨)

還動不動搞德政令,說白了就是借錢一筆勾銷。主要討好武士階層。

不過因此武士再也借不到錢了。

說了諸侯與商人的關係不是那麼簡單。

大名就是大的名田領主。每年就收米,豆等農產品。

或者一些經濟作物。像島津就在種糖。

這些東西一年產出幾十萬石,一石大約是120kg。就是幾萬噸糧食。

你要錢維持生活,要買武器盔甲,要僱人抬轎,支付屬下俸祿,要買副食……總之要錢。不然就等著農產品發黴。

有實力吃下幾千上萬石大宗糧食,都是什麼人。

自己想想能殺雞取卵不。

而且日本長期不能自己鑄造貨幣,都是用的中國銅錢。大名家徽還有永樂同寶。

能夠海外貿易搞來銅錢都是些什麼實力的豪商。

別說大名,就是中小武士也極度依賴商人的米交易。

太閣總是玩過的吧。你領地產出米,不能換成錢,換成步槍,馬匹,兵裝,你就等著亡國吧。

當然金本位,對應米本位,盤剝是狠了點。因為是商人定價。所以幕府規定保護價。

饒是如此,武士諸侯二百年下來基本破產。

島津藩負債五百萬兩,基本連利息也付不起。有人說利息便宜了。

這個時候你說利息有意義麼?

賈公躍亭負債700億,你討論他的利息是6%還是10%有意義?

就跟米國一樣。

不過誰敢叫米國政府還錢,倒是一個問題。

三體文明?

島津好歹還了本金。


南先生QAA


首先說說韓國,韓國的很多品牌在世界上都非常出名,根據韓國財政統計,十大財團佔了韓國每年GDP的八成以上,這是什麼概念?意味著韓國離開這十大財團經濟真的要一夜被打回解放前了。



而這也就決定了韓國眾多資源都要高度集中在那些大財閥們手中,其中自然少不了政治資源。財閥經濟的出現,給韓國政治帶來了很多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歷屆韓國總統不得善終的結果。

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韓國政府不下大力度廢除財閥經濟體系呢?韓國不是不知道廢除,他們也知道財閥經濟給政治上帶來了眾多弊端,甚至之前也曾努力廢除,不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原因在於,目前的韓國社會和老百姓早已離不開他們了,所以當下的韓國政府只能任由財閥經濟發展下去。

我們再來具體看看日本,我們知道日本的發達水平遠超過韓國,精密儀器、汽車等行業十分強大,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

早在二十世紀中期,日本的經濟就開始飛速發展,不僅在國內,就連眾多亞洲國家都有很多日本公司的生產基地。

其中有六大商社,他們霸佔了整個日本對外貿易的一半左右,而這些商社就像是上面提到的韓國十大財團一樣,是整個日本的經濟命脈,不可或缺。

日本的三菱集團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不僅在汽車行業成就突出,在船舶、能源、化工等產業也取得了眾多成就,旗下有很多子公司,三菱公司早就打入了世界各國。

相比三菱集團,三井集團的歷史更為悠久,早在十七世紀就有了雛形,三井集團涉及的領域更多,金融、化工、汽車等等,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索尼、豐田、松下等等,這些子公司的產品質量我們有目共睹。

同樣是日本的老牌企業,和三井集團歷史差不多的住友公司涉及的領域主要在金融、鋼鐵化工、航空領域等等,但住友公司主要針對日本本土的服務。

其他的三家公司,三和公司主要涉及農業、化工、電信等領域,特別是化工領域,三和公司可是日本化工業的領頭羊。

富士集團主要正對電子數碼和汽車兩個領域,在我國非常出名的佳能、尼桑、日立都是富士集團旗下的公司。

最後一個軟銀集團輕重工業都有涉及,重工業主要是機械、石油,輕工業主要是食品領域。

可以看得出,日本的這幾家公司,大到航空航天,小到人們的日常食品無處不在,基本上將整個日本的各領域都觸及到了。

雖然這六大商社非常有錢,對日本的經濟影響很大,也同樣是日本國民離不開的,但是,日本和韓國不同,六大商社對日本政治的影響非常小。

原因在於日本國內的制度,眼前日本的政治制度雖然和美國三權分立不完全相同,但是也大同小異,這就影響到了六大商社,他們各司其職,同時又相互制約,想要違背老百姓的意願控制政府決策是不現實的。


夏目歷史君


日韓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免不了被財閥所影響,不過韓國的財閥和政府之間斗的很激烈,可日本的財閥和日本政府卻沒有那麼激烈,感覺很平靜,這和它們兩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有關。


韓國的財閥是韓國政府一手扶持起來的,韓國國力小,要競爭就必須集中力量搞好幾個企業,結果就是企業做大做強了,就變成了財閥,這些財閥反過來想控制政府,而政府有時候就得給財閥面子,韓國總統一直沒有好下場就是財閥搞的鬼,很多總統想清算財閥,可是難度大啊,要知道這些財閥壟斷了整個韓國經濟,手下的公司和企業掌握著幾乎整個韓國的就業崗位,他們動一動國家就震動,總統都不給面子,所以韓國政府不得不依賴這些財閥,否則總統哪有政績啊,再說韓國政府裡面的官員都收財閥的好處,官官相護,根深蒂固,清除不了啦!


日本是有財閥的,在明治維新時候,就形成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他們支持明治維新成了政商,對政府有挺大的影響力。結果二戰日本戰敗後,美國控制了日本,因為這些財閥支持了戰爭,所以美國對這些財閥進行清算和大洗牌,解體了這個財閥,讓這些財閥變成了股東制,不像韓國財閥那樣的家族式管理,當然解體後的日本財閥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主子罷了,很多日本大企業都有美國的股東,美國也是通過這樣來控制日本的經濟。當然現在的日本還是有財閥的,畢竟美國對日本有所鬆綁,曾經的財閥變成了新的財閥。現在的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銀六大財閥,這些財閥之所以控制不了政府,不是說他們沒有實力,而是財閥和政府之間幾乎融合起來了,政界和商界幾乎都是一家人,就沒有誰控制誰啦,再說還有美國這個老大在盯著呢,搞不出什麼動作。日本的政治就是傳統政治家族統治,安倍不就是政治世家嘛,家族很多人都是當官的,反正日本政府很多官員都是有世家背景的,而那些財閥又喜歡和政治世家聯姻,安倍的老婆不就是財團出身嘛,大家聯姻多了,也就成了利益共同體,都是一家人,就沒有誰控制誰的問題啦,都是大家操控就是啦,也就沒有像韓國政府和財閥那樣斗的激烈。再說了美國是日本的主子,你財閥和政府有什麼動作,必須要美國同意才行,美國也不希望日本內鬥,內鬥對美國沒有好處,老老實實做人,乖乖聽話就是啦,說白了,是美國控制了日本,不是日本財閥控制了日本,美國就是主子,日本就是奴僕,沒有主權,財閥控制了日本有什麼意義呢,還不是給人當奴僕,所以日本人財閥不如好好當美國的奴僕幫美國賺錢,也許還有好處呢,反正日本政府都聽美國的,控制日本政府沒有意義和好處,那是本末倒置嘛,因此財閥沒有那個必要!



雖說美國都是日韓的老大,影響著它們,不過日本是戰敗國,韓國不是戰敗國。韓國政府代表的是韓國民眾,民眾希望清除財閥,財閥能量大,反過來對抗韓國總統,這場鬥爭會持續下去,不過就算清除了財閥又怎樣呢,還不是有新的財閥出現,資本主義制度不該變,美國不退出韓國,一切都沒有意義,說什麼都沒有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